華為侯金龍:聚焦新型基礎設施三要素“云、AI和5G”,打造數字經濟的發動機

發布日期:2020-05-22 來源: 華為中國 瀏覽次數:
103
核心提示:華為侯金龍:聚焦新型基礎設施三要素“云、AI和5G”,打造數字經濟的發動機


華為中國 今天
當前國內最火熱的關鍵詞之一,無疑是新基建,它為整個產業界繪制出一幅宏偉藍圖,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制造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將社會經濟活動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納入這場產業變革之中。

5月21日,華為云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受人民日報客戶端《問道》欄目組的邀請,就新基建的“新”內涵、新基建的發展機遇、新基建該如何建等話題,探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
顧名思義,新基建的核心是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新型基礎設施。信息網絡是指包括云、AI、5G等在內的新ICT技術,5G是“信息的高速公路”,而云和AI是“發動機”。它們相互融合,賦能行業和企業、驅動產業變革,成為數字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侯金龍認為,新基建的目的是為了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云、AI和5G是新型基礎設施的三要素,是數字經濟的發動機。眾所周知,傳統基建以“鐵公基”為代表,主要包含了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侯金龍表示,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的“新”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
-
新世界: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數據快速增長,成為數字世界核心資產。
-
新動能:云、AI和5G與傳統經濟的結合,引發化學反應,加快數據流動,帶動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
新要素:傳統經濟時代,土地和勞動力是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資料,算力是新的生產力,云、AI和5G成為先進生產工具。
-
新服務:云、AI和5G使能千行百業,提升生產效率,帶來產業轉型和智能升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慧金融等新服務廣泛推廣和普及。
-
新模式:政務、醫療、教育,零售等行業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從傳統IT轉移到云上,改變人們生活和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
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云、AI、5G等技術正幫助各行各業提質、增效、降本,促進企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釋放企業的活力,推動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在能源行業,河南鑫磊集團采用華為云打造了智能配煤解決方案。傳統方案進行煤炭質量檢測需要1天以上,而新方案可以實時檢測。生產每噸焦炭配煤,成本節約20-70元,每年節省3000多萬。
-
在紡織行業,北京三聯虹普的傳統檢測合成纖維的方法主要靠工人眼睛檢測,一天只能檢測絲餅最后100米的質量,不僅耗費人力,而且容易造成錯檢、漏檢。2018年開始,三聯虹普攜手華為云,用AI提升合成纖維質量檢測,實現了從100米到1000公里的質檢跨越,檢測效率提升80%。
-
在電力行業,線路工人在巡檢線路時,因山路崎嶇,桿塔高聳,工作強度極大,危險系數極高。南方電網公司深圳供電局采用了華為Atlas 200 AI加速模塊推出智能巡檢方案,實現輸電線無人巡檢,運維人員基本不再需要“爬塔走線”。
新基建對千行百業的意義,用產業升級換代恰如其分,各個行業、企業如何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參與其中,顯得十分重要。侯金龍以華為為例,詳細介紹了為新基建添磚加瓦的思考。云、AI和5G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新動能”。華為與運營商一起建設5G網絡,并積極將5G技術用于行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在寧波舟山港,操作員通過5G高清視頻回傳,對“龍門吊”設備進行安全監控、實時數據采集、遠程處置調度等。以往,“龍門吊”采用光纜回傳,要2000多元一米,壽命也只有2年左右。現在用了5G無線回傳,不僅圖像傳輸質量有保障,同時也節約了大量的光纜成本。5G作為信息高速公路進入各個行業,對整個新經濟的拉動立竿見影。除了信息高速公路,算力作為新生產力也舉足輕重。華為致力于把鯤鵬和昇騰打造成新基建最強大的算力底座,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安全、多樣性、充裕和可持續性的算力。華為以“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伙伴”的策略推動鯤鵬計算產業的發展,已與北京、上海、廣東、湖南、河南等地區的本地伙伴成立了16個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一方面是助力當地的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共同孵化計算產業。
疫情期間,云上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云服務的便捷。華為云為政企上云提供最佳路徑,支持政企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實現政企生產力全面提升。為了讓企業方便上云、愿意上云、用得好云,華為云于5月15日發布了政企戰略,并宣布華為云Stack系列新品正式上市。華為云Stack是位于政企客戶本地數據中心的云基礎設施,能為政企客戶提供在云上和本地部署體驗一致的云服務。例如,中國人壽基于華為云Stack,構建國壽“一朵云”,實現全集團的管理、資源、算力聚合,通過“國壽混合云”金融云平臺,為全集團提供統一的云服務與生態,承載全年10萬多次營銷活動,節省30%以上IT開支。此外,華為聯合生態伙伴提供融合、智能、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對數據的“采、存、算、管、用”進行端到端的整合和優化,致力于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讓數據的每比特價值最大,每比特成本最優。云、AI和5G與傳統行業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在交通行業,國內高速自由流項目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車輛快速識別,實現全國一張網,把省際收費站由487個減為0。高速收費站取消后,一臺長途貨車每趟可節約10到20分鐘,一年可節約300到500升柴油,節省3000多元成本,全國有將近600萬長途貨運司機為此受益。在采訪的最后,針對加速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侯金龍從數據中心建設、行業轉型和升級、政企上云、生態人才等方面提出四點建議:
-
大力發展數據中心,推進計算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安全、多樣性、易獲取、綠色、經濟的算力。集約建設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將發揮規模效應,為各行各業發展提供澎湃算力。例如,華為與鵬城實驗室攜手打造了鵬城云腦II,計劃建設1000P FLOPS AI數據中心,相當于50萬臺PC機算力。未來不僅用于科研院所的AI基礎性研究,同時也把這些算力開放給企業研究人員。
-
加快把云、AI和5G等新技術引入傳統行業,融合創新,使能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
-
支持政府和企業上云,提升辦公效率和生產效率、促進業務增長,解決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問題。
-
以市場開放牽引生態建設和人才培養,包括高校配合新基建把人才儲備好,各個人才機構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
方興未艾的新基建為產業界徐徐展開一片廣闊的天地,是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途徑,它的建設與云、AI和5G密不可分。在“信息的高速公路”5G以及“發動機”云與AI的共同催化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打造數字高速公路,使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