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的美國內戰——回顧2017年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報道的一場環保官司
來源:環境問題觀察
本文已獲得原創授權
這場水污染的美國內戰
先得從爆冷的普利策新聞獎說起
一、普利策新聞獎為什么頒給一家小報?
普利策新聞獎
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
也是全球性的一個獎項
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與之前的普利策獎得主多為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的大編輯大記者不同
2017年普利策新聞獎最佳社論
(Editorial Writing)
被授予給《風暴湖時報》
(The Storm Lake Times)
的主編阿特·庫倫
(Art Cullen)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Lee C. Bollinger(左)為《風暴湖時報》編輯Art Cullen(右)頒發2017年普利策獎
這是一個只有10000多人的小鎮
每周出版兩期,發行量 3000 份的小報
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家庭作坊式報社
報社員工全部來自庫倫一家
阿特·庫倫與兒子湯姆(左)和哥哥約翰(右)
出版人——哥哥約翰(John Cullen)
記者——兒子湯姆(Tom Cullen)
攝影記者——妻子多洛雷斯(Dolores Cullen)
專欄作者——嫂子瑪麗(Mary Cullen)
以及寵物狗梅布爾(Mabel)
爆冷
爆冷
爆冷
這是為什么呢?
二、原來是報道了一場水污染的戰爭
先看看普利策獎的頒獎詞:
當《風暴湖時報》描寫大規模農業的時候,其中包含的憤怒顯而易見:任何有眼睛和鼻子的人都從心底里知道,艾奧瓦州有著全美最骯臟的水面。“這個聲音也飽含著個人感情。這個聲音屬于 59 歲的庫倫,他和他的兄弟共同擁有這家報紙。《風暴湖時報》每周出版兩期,發行量 3000 份,但它的讀者里就有普利策獎的評委。他們贊揚了庫倫“執著的報道、令人印象深刻的專業和投入的寫作”。
如此一個小鎮的家庭報社,憑借什么樣的社論擊敗美國各大著名報社的5000多名大編輯?這還要從這家本地報紙的頭條內容經常關注居民的日常生活說起。
原來,阿特在過去三年里持續以犀利的筆鋒報道當地的一樁水污染引起的訴訟官司,揭示了美國農業面源污染所凸顯的法律困境和城鄉對立。事實上他們早在幾年前就一直致力于在水污染問題上挑戰艾奧瓦州的當地政府及農業巨頭。普利策獎贊許了阿特在去年3月到12月發表的10篇相關社評,認為他“鍥而不舍的報道、令人印象深刻的專業性和引人入勝的寫作,成功挑戰了艾奧瓦州強大的農業公司的利益”。
顯然,阿特的挑戰充滿風險。他所在的暴風湖鎮是一個依靠肉類加工業的移民小鎮。農業是該地的經濟支柱,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上百英里的農田。
正如時任艾奧瓦州長(兩次任期共22年)的特里-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dstad)對此事的評論:這是一場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在農民和城市水消費者之間,在資本和土地之間正在進行的戰爭。Terry Branstad says there is a war underwa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between farmer and water consumer, between capital and the land.
PS:特里-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dstad)現任美國駐華大使。不知會不會一改其前任做法,不在北京大使館房頂監測空氣質量,而是去河北張家口監測農田污染呢!
三、回顧一下這場水污染的美國內戰
得梅因市(Des Moines)是艾奧瓦州第一大城市,州府所在地,總人口60萬。市民飲水取自從西向東流經該市的浣熊河(Raccoon River),下游最終匯入密西西比河。
注:圖中藍色箭頭—>是自西向東流經得梅因市的浣熊河
根據美國《安全水法》和相關飲用水標準,每升自來水的硝酸鹽不超過10毫克(BTW,和中國標準一樣)。攝入過量的硝酸鹽在人體內也可以被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血液失去攜氧功能,使人體缺氧,輕者頭痛、心悸、嘔吐、口唇青紫,重者神志不清、抽搐、呼吸急促,搶救不及時可危及生命。亞硝酸鹽在人體內形成的亞硝胺具有強烈的致癌作用,主要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等。可見危害巨大。
但從1995年起,得梅因市供水局發現浣熊河水體中硝酸鹽經常超標。到2014年的20年間,超標天數達到了總天數的四分之一。因此,供水局不得不經常啟動硝酸鹽去除設備。僅在2015年,供水局就額外花費了150萬美元,同時還花了1500萬美元對硝酸鹽去除設備進行大修。
但是,只要自來水費不增加,普通市民并不關心如何降低自來水中的硝酸鹽,只關心水質是否達標。而供水局卻實在難以持續承受超額處理費用,因此決定起訴污染肇事者索要賠償。
浣熊河中硝酸鹽污染來源其實很清楚。浣熊河上游是美國典型的農業區,種植大豆和玉米。由于國際大豆和玉米需求量持續增加(一個主要需求者是中國),當地農戶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大量施用化肥以增加產量。而化肥中沒有被農作物吸引的氮,隨著農田排水進入河流后,就變成了硝酸鹽。據統計,浣熊河上游有三個郡的2000多戶的農田排水都最終流到了浣熊河。
2015年,得梅因市供水局決定起訴這三個郡政府,理由是三個郡的農田里大量鋪設的多孔排水管網屬于污染源,造成了下游的浣熊河硝酸鹽超標。在他們看來,這與工業園區將化學廢物排入河流里的性質一樣。
注:圖中圈紅處為文中提到的訴訟案件中浣熊河上游的三個郡;黑色三角標注區域為風暴湖,即風暴湖時報所在的小鎮;黑色箭頭—>代表浣熊河流流經路線
為此,時任州長的特里-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dstad)說:“得梅因市向艾奧瓦農村宣戰了。”
阿特從那時起就開始關注并持續追蹤事件的進展。由于三個郡政府聯合從華盛頓請來著名律師進行辯護,阿特提出質疑:如此高昂的律師費,誰給三個郡政府買單?
三個郡政府一直試圖遮掩其捐獻資金的來源,最終證實有跨國公司為這三個郡政府提供了資金支持,以避免因農業面源污染被定罪而成為第一個判例。最后因為公眾壓力,華盛頓的律師被迫撤出本案。
到2017年初,得梅因市供水局和上游三個郡政府都各自花費了百萬美元的訴訟費,曠日持久的訴訟和巨額費用讓雙方都感到難以為繼。到了3月,面對這個城鄉對決的官司,聯邦法官宣布不受理,理由是三個郡政府有義務修建農田排水設施,以將農田積水迅速排出。農田排水管網不屬于點源污染,而非點源污染不屬于清潔水法的管制范圍,因此不能向這些農田索取經濟賠償。
一場市政與鄰縣政府之間關于水污染的官司,就這樣戛然而止。
四、農業面源的管理困境
雖然這場官司沒有結果,但阿特的系列跟蹤報道與社論揭示了美國日益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所導致的水環境治理難題和法律困境。
艾奧瓦農業污染導致的得梅因市的供水危機,與密西西比河的富營養化,墨西哥灣的水污染一樣,其實質就是將環境污染問題推給下游,以犧牲整體的代價換回局部的利益。事實上,得梅因市的訴訟雙方對此都心知肚明,但誰應該承擔農業面源污染危害河流、危害飲用水安全的責任的這一問題卻因為法律空白而陷入困境。
對于水污染控制,美國在1972年制訂了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清潔水法要求任何點源污染的排放必須事先取得許可并且規定了最高污染排放水平,違者會受到嚴懲。但對于農業非點源污染卻沒有強制要求。曾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美國,當農業污染空氣和水時,這個國家似乎傾向于縱容它。沒人愿意同農場主做對。
實際上,美國農業污染在過去30年持續加劇,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全球對大豆的需求持續增長,導致農業州不斷過量施用化肥以提高產量,還有不少農場主減少畜牧養殖和休耕地以增加種植面積,導致化肥和農藥的總使用量增加。雖然農民認為農作物產量與化肥使用量成正比。但事實上,過度施肥增產有限,對水環境和土壤質量危害卻很大。有研究表明,艾奧瓦州的農場過量施肥,農作物只能吸收一半,另一半就變成了成了污染物。由于硝酸鹽超標,艾奧瓦州200多個供水局頻頻發布“自來水不能飲用”的政府令。
第二個原因是農田鋪設的高效排水管網。出于防洪和快速農田排水的考慮,愛荷華州近30年在農田鋪設多孔排水管網。高效排水管網將農田積水迅速排走的同時,過量施肥產生的硝酸鹽也就更快的進入河流,造成下游河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在短期內劇增,增加了下游自來水廠的處理負擔。但由于清潔水法的相關規定,農田排水不是點源污染,無法采取任何索賠訴訟。
六、對中國的啟示
如果說美國農業水污染引發的是一場內戰
那么中國農業污染控制會有什么借鑒呢?
還得求教大家,見仁見智
但顯然的是
中國農業環境保護
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說明:圖片來自網絡。部分內容參考和引用了百度、網絡新聞報道和相關文章。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