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有個神奇的“胃”污泥燃燒發出2020萬度電
導語
作為循環經濟創新主體,企業應在污泥處理領域轉變發展方式,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共贏的路子。而揚州中法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生動的樣本——面對日益增加的污泥處理量,通過14個月的籌建調試,揚州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截至目前,該項目累計處置各種污泥8萬噸,并通過資源再利用,“燒”出了2020萬度電,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萬余噸,相當于677.6個占地一畝的城市公園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
企業工作人員操控污泥發電。董輝攝
A 解決污泥填埋困局——3個“大胃王”一天吃掉300噸污泥
“我們這里共有三個超級‘大胃王’,一天可以吃掉300噸污泥。”在揚州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現場采訪時,揚州中法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穎指著正在廠區內出泥的污泥干化車間介紹,為解決市政污泥出路難題,揚州確立了污泥處置新路徑——將污水廠處理的生活污泥,送到揚州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車間里進行干化處置。然后,變廢為寶替代燃煤,送至發電廠摻煤焚燒。
污泥是污水處理的副產品,但隨著市政污水處理總量的增加,每天高達數百噸的污泥填埋問題,已經成為政府頭疼、百姓關注的難題。張穎說,目前,城區共有湯汪、六圩兩個大污水處理廠,夏季每天產生約200噸污泥,冬季約150噸。而在國家出臺政策之前,揚州污泥主要通過填埋等方式進行處置。不過,隨著污泥禁填新政的出臺,加之垃圾填埋場已達填埋最大負荷,這就需要一種全新的處置方式來滿足日漸增長的污泥處置需求。
為解決污泥填埋問題,我市相關部門經過實地考察,最終與世界500強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下屬的蘇州中法環境達成合作協議,由市城控集團和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總公司等三方共同組建揚州中法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并建設三條污泥干化處置生產線。據悉,經過14個月的籌備,便已建成投產。現在每天為我市處理約160噸污泥,其處理污泥最高值為每天300噸。
B 吃掉污泥吐出電——揚州污泥燃燒發電突破2020萬度
“污泥處置不僅僅是干化處理,更重要的是實現變廢為寶。”聊起如何將黑乎乎、臭烘烘的污泥煉化成“寶”時,公司總經理袁剛眼神放光,語速明顯加快,他把每一個細節講得尤為清晰和專業。他說,“污泥干化處理,不是簡單的脫水。”而在外行看來,污泥干化好比雞蛋餅攤在熱鐵板上,一會兒工夫就可以搞定,但事實上這項工藝需要克服不少技術難關。
完成脫水工序后,污泥將被送入擠壓裝置進行擠壓。通過擠壓,已經脫水的污泥將形成1-8mm直徑的“面條”狀。袁剛表示,“面條”長度決定污泥中纖維含量的不同。換句話說,如果污泥中含有少量纖維,則無需進一步加工便可形成顆粒。
污泥處理的內部作業雖難見真容,但在設備出料口記者看到,一顆顆類似花生米的黑色小泥球,從機器內部掉落出來,甚是神奇。“別小看這些黑色小泥球,它們用處可大了。”袁剛表示,污泥內含有微生物以及一些細菌、纖維,在水分被蒸發后,污泥顆粒加熱后就能替代燃煤燃燒發電。根據統計,揚州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自2016年5月1日建成啟用至今,共處理8萬噸污泥,節約5000大卡煤8500噸,共燃燒產生了2020萬度電。
C 不顯眼卻造福民生——
相當于新增677.6個占地一畝的城市公園
張穎認為,相比城市公園給市民帶來的幸福感,我市污泥干化處理項目,同樣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為何這么說呢?張穎舉例稱,如果將城市公園建設比喻成老百姓看得見的福利,那么,污泥干化處理項目就是最不顯眼、最不搶眼的民生福利項目。因為這個項目建成運行后,市民無法通過肉眼去觀察。
實施污泥干化處置工藝后,除了實現資源再利用,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經過權威統計,一畝樹林理想密度下(樹木平均胸徑12cm以上)每天吸收67公斤的二氧化碳,1年吸收24.46噸二氧化碳,按年處理8萬噸污泥計算,我市污泥處理不僅可節約5000大卡煤8500噸,全年還能減少二氧化碳1.6萬余噸。換句話說,1.6萬噸碳減排量相當于新增677.6個占地一畝的城市公園。 本報記者 喬國軍
手記
環保意識帶來“揚州藍”
打開揚州人的朋友圈,剛剛過去的2017年,各種“曬藍天”的照片呈現“刷屏”之勢。殊不知,頻繁出現的“揚州藍”現象,還得益于各有關部門推行的強力減排措施。
相對于強力減排措施,揚州污泥干化處置工藝對二氧化碳減排貢獻最大——全年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萬余噸,其碳減排量相當于新增677.6個占地一畝的城市公園。如此巨大的貢獻背后,恰恰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環保意識的重視。
同比全國,揚州處理污泥工藝具有穩定性高(三廢治理不會污染大氣)、安全性強、成本低等三大特點。為確保項目正常運轉,揚州市區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通過補貼將建設費用和運營成本補貼給企業),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原標題:這家企業有個神奇的“胃”污泥燃燒發出2020萬度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