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城市供水的安全屏障
——記201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環境學院教授張曉健
記者 高原 程曦
圖為張曉健教授。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張曉健迅速趕往災區,提供災后供水安全保障。供圖 環境學院
張曉健,1954年3月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我國培養的第一個環境工程博士。近年來,他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多項,在國內外首次建立了應對突發性水源污染的城市供水應急處理技術體系,指導全國城市供水行業的應急能力建設,并對39個重點城市開展建設規劃方案研究,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供水保障提供技術支持。
作為住建部和環保部的頂級應急專家,他在近年來的10余次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中,趕赴現場負責指導應急處置工作,及時化解危機,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關鍵時刻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教書育人,努力培養創新性人才,積極推動專業教學改革,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曾被評選為“2007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2011年中國水業年度人物”、北京市孟二冬式優秀教師稱號、北京市人民教師提名獎等。所在集體———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飲用水安全研究所2008年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12年他本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臨危受命,確保人民飲水安全
“廣西龍江河發生鎘污染,鎘的含量最高超標80倍!沿線和下游城市居民用水告急”!2012年春節期間,接到一個電話后,我校環境學院教授張曉健以最快速度預訂了飛往廣西的機票。
在接到國家環保部和住建部緊急電話后,根據已有的技術儲備和大量的前期研究成果,張曉健立即提出應對鎘污染的技術方案———弱堿性化學沉淀法應急除鎘。抵達現場后,張曉健和助手迅速開展驗證試驗,提供了應急處置的具體工藝參數。綜合污染事態發展和專家學者意見,應急處置指揮部采取了河道投放藥劑、水利調度稀釋、自來水廠建立應急處理安全屏障等一系列應急處置措施。由于措施及時到位,從污染源下游70多公里處開始,鎘含量明顯下降,污染水團下移過程中,鎘濃度不斷降低。一周以后,“污染水團”到達柳州,柳州自來水廠取水口的鎘濃度已經降低到國家標準0.005毫克/升以下,出廠水鎘濃度更是降到了國家標準限值一半以下——柳州300多萬市民用水未受影響。作為廣西自治區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張曉健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臨危受命,千鈞一發之際力挽狂瀾,守衛住城市供水“生命線”,這樣的事情對于張曉健來說不止一次……
科技創新,構建城市供水應急處理技術體系
張曉健在危急時刻的從容不迫和自信,離不開多年的科研積累和實踐經驗。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結束后,他深受觸動,原有自來水廠的設計和建設都是針對正常水源條件,國內外也缺乏系統的飲用水應急凈化處理技術,當水源發生突發污染事故時,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停水規避。回到學校后,張曉健決定立即組織開展全面系統的研究。
面對我國環境突發事故頻發的現實情況以及鑒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性,張曉健提出:“從事故中臨時被動的應對,轉變為提前主動系統研究,全面加強應急能力建設”。作為技術負責人,他承擔起建設部應急供水技術研究和“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研究中的應急供水課題,組織開展城市供水應急處理技術研究。他在國內外首創自來水廠應急凈化處理技術體系,并對飲用水相關標準中的全部污染物開展應急處理試驗研究,確定了針對不同污染物的具體處理技術。該技術體系可以應對飲用水100多項指標中85%以上的污染物,在多項技術難題中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應對鎘、砷、鉈、銻等金屬污染的應急凈化處理技術、應對藻類爆發的綜合處理技術等都屬于國內外首創,對確保供水安全有著重大意義。
在組織全國城市供水行業應急能力建設中,他還指導了全國39個重點城市的應急供水能力建設規劃方案研究,并為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慶祝活動、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提供技術支持,顯著提高了我國城市供水行業的應急供水能力,徹底扭轉了以往面對突發污染事件時因缺乏應對技術只能停水的被動局面。
治水專家,打贏城市供水“保衛戰”
作為住建部和環保部的頂級應急專家,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豐富的實踐經歷,張曉健多次打贏形勢嚴峻的城市供水 “保衛戰”,其中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無錫市飲水危機事件就是艱苦的一役。
2007年5月28日,大規模的藍藻爆發使太湖水水質發生嚴重惡化,當地技術部門采取的一系列應急措施都未能有效去除異味,200萬無錫人的飲水危機瞬時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3天后,張曉健接到無錫市的求助電話。險情就是命令,張曉健即刻帶領研究生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從5月31日下午趕到無錫后,張曉健一直在現場實驗室工作到次日零晨7時40分。經過5批次、30個條件的試驗,他迅速確定了問題的根源和治理對策:死亡藻渣在厭氧環境下形成了硫醇硫醚類物質———只要 0.07ppb(1ppb表示濃度為十億分之一)就能聞出氣味,要比臭雞蛋臭上百倍。此類污染物是張曉健一年多前在受污染水體中首次發現的,是我國重污染水源中一類重要的致臭物質,并已在實驗室中確定了主要去除技術。根據研究經驗,張曉健迅速確定了水廠的應急處理技術路線:必須先氧化,再吸附,將此前水廠的應對措施順序進行對調,投加劑量進行調整。治水效果立竿見影,6月1日下午自來水廠出廠水水質達標,3天后城市供水恢復正常。此外,張曉健還在現場協助水廠進行應急處理、運行調控、水質綜合檢測、管網清洗等,7天6夜,他累計只睡了10小時,體重瘦了3公斤。6月2日出廠水剛剛恢復正常,《無錫日報》就在頭版刊發了題為《感謝你,除嗅專家張曉健!》的報道,用最質樸的語言向這位忘我工作的治水功臣致敬。
2005年11月,松花江發生硝基苯污染事故,哈爾濱市300多萬城區人口停水,張曉健擔任建設部應急專家組技術負責人指導哈爾濱市應急供水,4天后實現安全供水。2005年12月,廣東省北江流域發生鎘污染,張曉健擔任建設部應急專家組組長,3個小時后形成治理方案。2007年秦皇島自來水嗅味事件,2008年貴州都柳江砷污染事件、汶川地震災后供水安全保障,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應急供水、廣東北江鉈污染事件,2011年浙江苕溪水污染事件、湖南廣東武江銻污染事件……在多次震動全國的城市供水危機中,張曉健負責城市應急供水的現場技術指導,一次次奔赴重大水污染事故現場,本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勇挑重擔,以高超的技術、豐富的經驗和有力的組織協調,及時化解危機,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在關鍵時刻作出了突出貢獻。2012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教書育人,傾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作為教師,張曉健將大量的心血傾注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他多年擔任全國環境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積極推動全國專業教學改革,主持編制了全國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規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標準”等重要的專業指導性文件,教學成果在專業教育界有重要影響,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省市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四項、二等獎一項。
創新,是張曉健教學風格的關鍵詞。“我認為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學術思想的培養,特別是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學習、實踐、創新’是研究型教學的核心,課程只是載體,關鍵是要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他講授的《高等水處理工程》課程連續獲得“清華大學精品課程”稱號。
張曉健喜歡和學生們“泡”在一起,至今仍然和學生們擠在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辦公。“研究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我的任務就是與他們交流討論,提出問題,提出要求,永遠使他們處于激發狀態,不斷探索,勇于創新。”2006年和2009年,張曉健先后兩次獲得我校研究生“良師益友”稱號,他培養的40余名博士生、碩士生,畢業后大部分進入科研院所、設計院、重點企業等單位工作,并在多次水危機事件中與他并肩戰斗。
2003年、2004年,張曉健由于甲狀腺癌上了兩次手術臺,但很快他又以飽滿的熱情回到了工作第一線,帶著脖子上長長的手術傷口堅持為學生講課,即使說話困難也要堅持參加組會,一開就是一整天。
“作為飲用水安全領域的教師、學者,教學中要言傳身教,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科研中要勇于創新,攻克技術難關;關鍵時刻要勇擔重任,確保人民飲水安全。”張曉健時刻牢記著自己的責任,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他的奮斗永無止境。
來源:新清華 第1883期 20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