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或破解黃河流域“干渴”及中國水資源不均問題

圖為王光謙介紹“天河工程”基礎理論和前期工作。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中新社西寧9月10日電 (記者 張添福)中國十位“兩院”院士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專家10日在青海西寧參加“天河工程”論證啟動會。中新社記者獲悉,“天河工程”這種天基跨流域調水新模式,或將有效改善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現狀,解決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莊國京表示,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近三十年,黃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河川徑流呈下降趨勢。據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2025年,中國北方或將面臨物理性缺水的嚴重壓力。
目前,中國戰略規劃的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一定程度上已緩解了華北地區“干渴”局面,而從長江上游向黃河上游補水的“西線工程”尚處論證階段。
“因此,尋找和探索新的水資源調控理論和方法勢在必行。”“天河工程”領銜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說。
“在大氣邊界層至對流層范圍內,存在穩定和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稱為‘天河’。”王光謙介紹,“可在中國三江源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實行空中調水,改變云水資源在兩個流域間的轉化,以增加黃河流域的降水量。這種天基跨流域調水新模式被稱為“天河工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包為民院士認為,“這種新方案,對于改善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現狀,開拓黃河流域水資源來源,對于保護三江源生態安全屏障及整個黃河流域經濟社會騰飛具有重大作用。這項工程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據悉,“天河工程”的近期目標為,在三江源、祁連山、昆侖山三個天河工程基地分別增加25億、2億和1.2億立方米的降水量,中遠期實現跨流域調水50億左右立方米,緩解黃河和部分內陸河水資源短缺問題。
“天河工程”團隊成員、青海大學水利電力學院常務副院長魏加華介紹,“天河工程”團隊現在已經開展了云監測衛星及星座初步論證、地面實施系統初步構想,針對云水資源監測需求完成了有效載荷需求分析及衛星初步方案,開展了采用火箭、導彈實現中遠程人工降雨實施方案的研究。(完)
新疆研討調渤海海水入疆 人造海水河湖鎮壓沙漠

此次高峰論壇關于“海水西調引渤入新”事業的基本思路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進入新疆。此設想是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咸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壓沙漠。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北方氣候的水氣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我國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的目的。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新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意義在于生態、能源、地緣、文化和民生的聚合。新疆水資源平衡問題的解決,不僅具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更具有社會效益、政治效益。“海水西調引渤入新”事業,將大大加強新疆歐亞大陸橋向西橋頭堡的戰略地位。高峰論壇還呼吁各界參與“海水西調”的論證與實施;破解困擾新疆發展的三大問題,即水資源平衡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和油氣等礦產資源有效開發問題;著力推進新疆長治久安。 (來源:新疆日報)
新疆研討渤海海水西調入疆 設想用海水治理沙漠改變西北生態,專家稱可用玻璃鋼管輸送6年內可實現
![]() |
南都訊 為解決新疆水資源困境,給新疆水資源解決方案增添新智慧,由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的“陸海統籌 海水西調高峰論壇”,11月5日在烏魯木齊市召開。
設想:海水流到羅布泊
此次高峰論壇關于“海水西調引渤入新”事業的基本思路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進入新疆。此設想是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咸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壓沙漠。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北方氣候的水汽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我國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的目的。
作為海水西調的提出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學生態環境與現代農業工程中心教授霍有光說,從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過管道分解提升到海拔1280米左右,然后通過修防滲渠,采用若干小提楊工程(即用于提高水位的蓄水池)加長距離自流的辦法,由黃旗海至甘肅玉門鎮北的疏勒河,之后,利用疏勒河“自東向西流”的天然河道,自流入塔里木盆地之東緣的羅布泊。
技術:海水淡化沒問題
“在海水西調項目中,質疑最多的是海水能不能用,如何解決調水成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室主任楊開林說,海水的淡化目前在中國不存在技術“瓶頸”,工程實施中可以用不被海水腐蝕的玻璃鋼管。
負責項目實施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做了系列測算,項目一期總投資628億元,其中建設費用567億元。規劃的項目在完全實施的情況下,靜態投資回收期(包括3年建設期)為稅前6年左右,稅后7年左右,內部收益率為20%左右。
與會水利專家認為,各省區統一執行海水西調將更有利于該工程的成本控制及實施。而對于何時能引水入疆,有專家預言6年內即可實現。 據《新疆日報》
渤海之水引入新疆沙漠:“海水西調”網絡口水比海水多
|
2010年11月12日 來源: 錢江晚報 |
![]() |
![]() |
有人說“被雷得外焦里嫩”,有人說“這跟炸開喜馬拉雅山”有一拼,還有人說“這是在挑戰人類的智商”……各大網站開辟專題進行議論,百度搜索出的相關文章已近4萬篇。 是什么事還能在見怪不怪的當今引起如此高度的質疑?答案是四個字——“海水西調”,簡單解釋就是將渤海之水通過管道引到新疆沙漠,變戈壁為綠洲。 該說法是從一場名為“陸海統籌 海水西調”的高峰論壇傳出的,這場在烏魯木齊召開的峰會主要探討如何解決新疆的水資源困境,與會專家提出“海水西調 引渤入新”。 為本次峰會做總結演講的是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張寶印,面對接踵而至的質疑浪潮,他回答說“這絕不是無稽之談”。 “海水西調”遭遇網絡炮轟 11月5日,由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新疆財經大學和東西部經濟研究院主辦,新疆哈密地區發改委、內蒙古錫盟發改委、新疆鵬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中正仁和集團承辦的“陸海統籌 海水西調高峰論壇”在烏魯木齊召開。 所謂“海水西調”是指將渤海的水引至新疆,具體為從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提送到1200米高度,然后通過管道逐級分解,引到內蒙古東南部,再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進入新疆沙漠。在新疆還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進入艾比湖,中支進入吐魯番、哈密盆地,南支進入羅布泊盆地。 此設想意圖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咸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湖。同時,海水依靠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氣候的水氣供應源而增加西北地區的降雨,從而達到根治沙漠化以及從根本上解決新疆缺水的困境。 而運輸管道,專家們就建議用玻璃鋼管,既不怕海水腐蝕,穩定性又強,直徑8米就夠了,而且用管道輸送還可避免海水流經內陸所帶來的土地鹽堿化等危害。 設想似乎很周到,前景似乎很美好。可是該論說一經報道,卻引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質疑聲遠高于肯定聲的網絡炮轟。 有網友戲稱,此設想和當年的“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進來,西藏變成真正的江南”有一拼。甚至有網友直接表示,“這不是給長城貼瓷磚,給赤道鑲金邊,給飛機裝倒擋,給太平洋安欄桿,挑戰常識和人民智商的底線嗎?” 專家稱能造福子孫后代 昨天下午,記者首先打電話至參與論壇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工作人員陳輝接電話,當記者一表明身份,他就笑說“是為‘海水西調’吧”。陳輝表示,這幾天,他們這個電話異常火爆,有很多求證者。“這不是天方夜譚,的確有‘海水西調’這一說,這是很多學者專家探討多年的成果,是很有可行性的,現在缺的就是多方支持去實現它。” 為本次峰會做總結演講的是該海洋分會的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張寶印,他也是首先站出來面對此次質疑浪潮的專家,稱“海水西調絕不是無稽之談”。昨天,記者打通了張寶印的手機。 張寶印表示,“海水西調”不是新詞,早在1997年,就有學者提出了“海水西調”的設想,2008年他們也曾在北京召開相關論壇,只是當時沒有引起大的關注。 對于此次的質疑浪潮,張寶印說“這是好事,就算是質疑也代表大家在關注它,這說不定就能推動項目的開展” 。 記者問了幾個網友提出的疑問,對于高成本問題,張寶印表示已有公司進行過論證,每噸海水輸送到新疆的成本大約是8塊錢,用的還是可再生的電能,這成本跟海水引到西部所產生的效益來比,是微乎其微的。“工業用不了的水可以搞農業,如搞養殖等。”張寶印一下子舉了很多海水后續利用的例子。 對于有網友所提“渤海本身污染嚴重,引到西部影響當地土壤”的問題,張寶印說,他們本身是海洋分會的,最了解的莫過于對海水的應用。他表示,渤海灣的海水與太平洋相連,一般自凈周期為5年,而海水西調則人為縮短了其凈化周期,反而有利于環保。至于影響土壤的擔心根本沒必要,海水輸送是通過不怕腐蝕的玻璃鋼管。 “海水西調若成功,必能帶來新疆等西北地區的根本變化,若被采納,6年內就能完工,現在內蒙古的錫盟地區已準備試點,我相信會實現的。”采訪最后,張寶印一再表示,有人關注是好事,大家要多多呼吁,該工程能造福子孫后代。(記者 李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