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產業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中,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批傳統國有企業因自身業務轉型的需要,正借助公司的資本優勢涌入環保市場。
7月24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下稱環境商會)主辦的“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對界面新聞表示,環境市場巨大蛋糕待分以及中國經濟大環境變遷,是推動傳統企業跨界進入環保領域的兩個重要因素。
“一些傳統企業和產業在目前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因自身業務受到影響,正紛紛選擇突圍,”趙笠鈞說,“特別是建筑、鋼鐵、能源等供給端嚴重過剩的行業和公司,其過去大規模的擴張正遭經濟增長緩慢的沖擊,需要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而隨著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計劃及相關配套文件的推進實施,“十三五”時期環保產業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據桑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文一波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環保市場空間規模達17萬億元,“十二五”時期僅為4.5萬億元。
首創股份(600008.SH)總經理劉永政在會上表示,企業進行跨界,既有環境市場越來越大的原因,也有其他的行業利潤越來越薄的因素,要往其他行業輸出一些資本資金。
許多資本和企業在看到環保產業良好的預期后,便紛紛開始跨界戰略布局環保市場,其中不乏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600028.SH)、中冶集團、徐工集團、中國鐵建(601186.SH)等能源和工業行業的國有企業大型企業。
從跨界的方式來看,既有通過并購完成跨界的企業,又有通過自己的能力做環保事業的,也有一些相鄰的產業轉移的。此外,另一些工程類的公司選擇跨界,是因為這類企業有資本上的優勢或一些先天產業的優勢。
非環保行業企業進入環保市場,最快的方法莫過于并購環保資產。2015年1月,葛洲壩集團投資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的股權;同年8月,中國石化首家節能環保工程公司在湖北成立,這也是中石化唯一的節能環保工程公司、節能環保政策研究及技術支持中心。
此外,中國中車亦擴大了其環保業務板塊份額,業務涉及活性炭、海水淡化設備、村鎮污水處理系統等細分領域,并投資10億元在江蘇常熟建立了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生產及研發基地。
“國有企業以其雄厚資本進入環境領域,在自身產業轉型的同時,在環保行業投入的資金將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彌補財政投入不足。”趙笠鈞對界面新聞表示。
趙笠鈞認為,“跨界者”的進入,將對當前環保產業的格局產生沖擊,但從長遠來看,行業內的競爭加劇能促使整個行業的技術升級、并購整合。
文一波亦有相同觀點,在他看來,盡管短時間內將給行業帶來一定壓力,但跨界資源包含了資本、技術資源和其他產業資源等,而且環境學科原本就是跨界的學科,將為整個行業帶來新的技術、理念和做法。
劉永政則認為,目前環保行業和企業還不夠成熟。從行業來看,仍不夠規范、政策也跟不上;從企業來說,追利、浮躁的因素更多一些。“環保企業如過多追求短期利益,是不利于行業發展的,也能將環境事業做到位。”他說。
“非環保行業進入之后,若沒有長遠的公司戰略,只圖解決當下生存問題,搞低價競爭等,則不能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趙笠鈞指出,“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身處這個行業的企業應該更注重品質、公司研發,提高核心競爭力。”
作為整合兩個專業的工程公司轉型而成的上游第一個節能公司,中石化節能環?萍脊究偨浝韽埥▌t表示,中石化成立這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整個集團公司“低碳環保”的戰略,同時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系統解決石油開發過程當中,面臨的環保的關鍵技術,未來還將繼續在下游成立環保公司。
“作為石油行業節能環保公司,需要非常的專業,”張建強調說,“但市政環保等一些常規的業務實則與石油行業的技術是可以整合的。”
據張建介紹,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公司承接了中國最大的涪陵頁巖氣田的環保工程,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示范工程了。他同時對環保行業企業表示,以“跨界者”身份進入環保行業,目的在于形成一個平臺,整合民企、傳統環保產業的資源,引入到石油行業的上游開發保護中,打破石油行業原來的封閉狀態。
其次,石油行業也在推BOT,類似政府間的PPP項目,包含污水、污泥治理等項目。未來公司可能變成投資型的平臺,資源可以進入上游污染物的治理,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