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警:“可能上游更大的洪水還在醞釀,千萬不能亂了陣腳”
◆ ◆ ◆
撰文 | 賴競超 實習生 魏馮
視覺|汪韜 統籌|劉斌
如今的防汛機制比以往已經大為改進。2003年,三峽大壩竣工。至此,堤壩、水庫、蓄滯洪區共同構成了長江流域抗洪防汛工程體系。
早在1999年,城陵磯就被要求建立一個100億立方米的蓄滯洪區,至今仍處起步階段。“因此問題在于,如果真的再次出現特大洪水,蓄滯洪區有沒有準備好。”
城市急劇擴張,人口迅速聚集,也聚集了風險。“長江干流的洪水還沒有真正發生。正因如此,可能上游更大的洪水還在醞釀,千萬不能亂了陣腳。”
2016年7月6日凌晨5時,雨狠狠地砸向地面,暴雨如注。當天,武漢主城區14小時降雨229.1毫米,周持續降水量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值。(賈代騰飛/圖)
◆ ◆ ◆
50歲的“年輕勞力”
從整個湖北來看,梅雨季第四輪強降雨(6月30日至7月5日13時)中心主要在鄂東、武漢及江漢平原東部,累計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上;江夏累計降水量達到493毫米,位居第一,其次為麻城468毫米,新洲和黃陂均為403毫米。
在重災區之一咸寧駐守的《楚天都市報》記者周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強降雨已經導致咸寧市最多時出現86座水庫溢洪,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2774萬元。
周鵬的另一位同事詹碧蓉則坐鎮黃岡,她先是在麻城目睹了救援人員將當地的兩座水庫爆破,以清除淤泥增大水庫庫容,而后她又去了黃石下轄陽新縣一個小有名氣的景區王英水庫,親眼目睹了開閘泄洪,“就好像打開一個水龍頭,讓庫里的水流出來”。
湖北多位在抗洪前線采訪的記者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湖北大部分受災地區都在農村,而多數原因是大暴雨導致的水庫溢洪。
這幾天,志愿者王修鋒馬不停蹄,四處奔走。他先是在蘄春抗洪,5日凌晨又驅車趕到麻城,次日一早,他和麻城中官驛鎮團委書記等七八人來到官山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由于水庫漫溢,整個村子已經四面環水,農田淹了十幾米深,村民的房子就像一個個小島,浮在洪水之上。3100多位村民轉移到了山上,被圍困在其中。
進出村子的途徑只剩一條——依靠兩艘燒柴油的鐵船,除了每日例行的巡查,運送大米、藥品也得指望著它們。進村的路上,還不時能遇到離水面僅有兩米的高壓線,加上暴雨,稍不留神可能觸電。
王修鋒先后去過汶川、舟曲和雅安的救災現場,感覺哪一次也沒有現在這么艱難。村里一位80歲的老大爺告訴王修鋒,這么大的雨他這輩子只見過三回。
讓王修鋒擔心的是,村里只剩下老老小小,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湊合能使得上力氣的勞動力也在50歲左右,其余的都是老幼病殘,“有好幾戶米缸已經見底,大概就剩一兩斤糧食。急需資助”。
無獨有偶,許多遭遇洪災的農村也遇到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狀況。7月5日傍晚,南方周末記者聯系荊州洪湖市萬全鎮小河村35歲的村民黃永波時,他剛從村子前的大堤上下來。這幾天,村里組織年輕勞力上堤巡查。說是年輕勞力,像黃永波這樣三十出頭的幾乎沒有,大多數是五十多歲。全村1700人,一半外出打工,留下來的一半幾乎是老人和小孩。
安徽桐城市,孔城中學安置點,一對老人在用凳子拼成的床上休息。(吳芳/圖)
連著三天暴雨后,這個村子已經淹得差不多了,七八百畝稻田、四五百畝魚池都淹了。村支書平成虎特別焦慮:“村民都年紀大了,有的生病,有的要照顧留在家里的小孩老伴兒。”
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平成虎淹了多少口糧時,他也答不上來,說“只有等水退了才能統計了”。這個45歲的村支書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村里。村子前的堤壩是他的父親參與修建的。在平成虎的記憶里,這個堤壩經歷了三次大水,一次是1998年,一次是2009年,然后就是今年了。
1998年他27歲,還記得和村里叔叔伯伯扛著沙袋到堤壩上的場景。那個時候真是叫百萬軍民上大堤,在小河村這樣一個小村莊也是如此。現在,平成虎沒有辦法,堤上的水還沒退,他只能要求10個村小組每個組派1-2人,每天同一時段十幾人在堤上,一人負責50米的堤,兩天換一次班,“目前只要安排的人員自覺到崗,人手還是足夠的”。
中國水科院程曉陶副總工程師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過去各個地方的堤防由農民自發維護是一個傳統,“人民公社組織下,農民義務出工出勞,這在全國農村都一樣。”然而到了2003年,隨著越來越多人外出打工,村里勞力也不足,每年在村子里例行的冬修春修就被取消了,“因此地方維護工作其實是削弱了”。
洪湖市下轄的鄉鎮村落,多多少少都面臨著平成虎一樣的煩惱。當特大洪水再現時,他們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在短時間內召集足夠多的人力鑄成“人墻”,以擋住撲面而來的洪水猛獸。
2016年7月3日上午11時許,又一撥安徽舒城桃溪鎮的村民被轉移到安全地帶,這是當天上午第三批被轉移的村民。(吳芳/圖)
◆ ◆ ◆
“防洪體系應該是分級管理的”
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如今的防汛機制比以往已經大為改進。1998年那場洪災,徹底改變了長江流域的防洪體系。僅僅在當年,國家就斥資282億元,對整個長江干流沿線3576公里的堤防全面加固,工程量相當于1998年以前數千年的工程總和。一直是險情高發的洪湖干堤,按照可防御1954年洪水的標準進行了加固。
肩扛手提、人扛沙袋堵決口的人海戰術也已不再是單一的主力,今天的救災行動,無論是搶險裝備還是搶險能力都實現了提升。例如,此刻正在受災的蘄春縣,此前幾天由于連日強降雨,河水上漲使得多處發生路基塌方,橋梁損毀,數千名群眾受困。武警部隊官兵出動47臺設備,很快就完成了道路搶通。
更大一項改變發生在2003年——三峽大壩竣工。至此,堤壩、水庫、蓄滯洪區共同構成了長江流域抗洪防汛工程體系。
蓄滯洪區是指當超量洪水發生時,用以分流部分洪水的區域,俗稱“水袋子”。按照規劃,全國有42處蓄滯洪區,它們會是特大洪水災難發生時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16年7月5日,岳陽市云溪區望城鎮,70歲的李海波撐著船,送村民去沒有受災的親戚朋友家過夜,身后的民居被圍困在洪水中。(辜鵬博/圖)
在《長江流域規劃》當中,三峽大壩被定位為在長江流域防洪體系中發揮關鍵性骨干作用。除了三峽大壩外,長江上游共有21座水庫363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長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副主任陳桂亞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利用這21座水庫的聯合調度機制,如果現在再現1998年的洪水,沙市水位可以控制在44.5米以下,而其他地方也不需要分洪。
在清華大學教授周建軍看來,“其他20座水庫都離得太遠了,六七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以外,使不上勁兒。”
位于荊江北岸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市,長年受荊江潰堤之災。過去的1600多年間,這個江漢平原上唯一的屏障幾次決口,“洪水彌漫數百里,人煙幾絕”。荊江蓄滯洪區在現在的荊州公安縣921平方公里的縣域范圍內,這是一個飽受分洪擔憂的小城。1954年、1998年先后兩次分洪,1998年33萬人連夜大轉移的場景在當地老人心中依然歷歷在目。
三峽工程建成后,這片土地一直歲歲安然。公安人也開始到外地積極招商引資,用三峽大壩這個“保護神”讓投資者安心,如今公安縣新區酒店林立,工業園拔地而起,縣域經濟水平逐漸迎頭趕上荊州其他地區。
“確實,三峽工程建成后,長江上游來的洪水有可能被攔住,中下游的防洪壓力沒有過去大了,蓄滯洪區運用的概率減小了,但是他們的帽子并沒有被摘除。”中國水科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防洪體系應該是分級管理的。國家管大江大河,地方管地方河流,村莊管自己的圍堤。若是出現今年這樣的情況,大雨直接落在湖北、安徽等長江中下游地頭上,三峽顯然鞭長莫及。”
程曉陶解釋,一旦洪水流量超過8萬立方米每秒,還要結合蓄滯洪區,“因此問題在于,如果真的再次出現特大洪水,蓄滯洪區有沒有準備好”。
事實上,長江設計院水利規劃院副院長余啟輝就曾向媒體透露了蓄滯洪區沒有建設到位的現實。早在1999年,城陵磯就被要求建立一個100億立方米的蓄滯洪區,至今仍處起步階段。
如今,中國的社會經濟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城鎮化增加了26%,人口迅速增長,城市急劇擴張,湖泊被大面積擠占。“城市聚集人口后,也聚集了風險。今年防洪形勢概括起來應該是,‘防洪能力比過去強,但洪水風險比過去大’。”程曉陶說。
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監測數據顯示,現在的水位(23.99米)高于30年前的均值(22.27米),總體前期大部分高于1998年(23.26米)。當前,主要在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數十條支流出現了超保證或歷史最高水位。
2016年7月5日,位于長江下游的安徽池州,高鐵線路橫穿被淹沒的農田。持續強降雨導致的洪災,造成當地多條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中斷。(視覺中國/圖)
“現在的降雨主要還是集中在中下游,呈現面廣、零散、次數多的特點。”中國水科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說。
清華大學教授周建軍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長江干流的洪水還沒有真正發生。正因如此,可能上游更大的洪水還在醞釀,千萬不能亂了陣腳。”
【本文刊登于2016年7月7日南方周末
當暴雨洪水來臨時:完全自救手冊
這幾天,南方洪災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就像老百姓說的一樣:“天就像被捅破了一樣”!暴雨嘩嘩地下,看新聞里說安徽、湖北等地多發洪災,那么對于城市洪災,你知道怎么辦嗎?
【洪水來臨前】:
1、準備無線電收音機,隨時收聽、了解各種相關信息。嚴重的水災通常發生在河流、沿海地帶以及低洼地帶。如果住在這些地方,當有連續暴雨或大暴雨時,必須格外小心,應注意收聽氣象臺的洪水警報,要時刻觀察房屋周圍的溪河水位變化和山體有無異常。特別是晚上,更應十分警覺,隨時做好安全轉移的準備,選擇最佳路線和目的地撤離。
2、接到洪水預報時,應備足食品、打火機,衣物、飲用水、生活日用品和必要的醫療用品,妥善安置家庭貴重物品,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處,票款、首飾等小件貴重物品可縫在衣服內隨身攜帶。
3、保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設施,可與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系。準備可以用作通訊聯絡工具的物品,如手機、手電筒、蠟燭、打火機等,準備顏色鮮艷的衣物及旗幟、哨子等,以備需要時當作信號。
4、收集木盆、木制家具,漂浮材料等用繩子捆扎在一起,以便制作救生設備。
5、生活在偏僻地區的人,一旦交通受阻,救援人員一兩天內難以趕到,只能自救,準備飲用水、食物、保暖衣物以及燒水的用具。如果沒有輕便的用具,可以改吃干糧充饑。還要攜帶火柴或打火機,必要時用來生火。
(圖片來自網絡)
【洪水來臨時】哪些危瞼地帶不要去?
【城市】
1、危房里及危房周圍;
2、危墻及高墻旁;
3、洪水淹沒的下水道,涵洞;
4、馬路兩邊的下水道、窖井;
5、電線桿及高壓線塔周圍。
【鄉村】
1、河床、水庫及渠道、涵洞;
2、泄洪區、圍墾區;
3、危房中、危房上、危墻下;
4、電線桿、高壓線塔下。
【在野外遭遇洪水,如何逃生?】
1、在野外,山洪暴發時如果來不及轉移,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避洪臺等地轉移,山區要選擇沒有山體滑坡危害的安全地帶,等候求援人員營救。
2、不要沿著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兩側快速躲避;
3、千萬不要輕易涉水過河。假如非過河不可,盡可能找橋,從橋上通過。假如無橋,非涉水不可,不要選擇最狹窄地方通過,要找寬廣的地方,溪面寬的地方通常都是最淺的地方。
4、在瀑布或巖石上不可緊張,在未涉水前,先選好一個好著腳點,用根竹竿或木棍先試探你的前路,在起步前先扶穩竹竿,并要反水流方向前進,以防被水流沖倒;
5、被洪水困在山中,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求援部門取得聯系,報告自己所處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6、如已被卷入洪水中,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洪水兇猛,在都市來不及轉移時如何逃生?】
分析洪水中人員失蹤的原因,一方面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險水。所以,洪水中必須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帶等待救援。
1、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及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筑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等。
2、洪水來時,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臺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墻等高的地方暫避。
3、收集一切可用來發求救信號的物品,如手電筒、哨子、旗幟、鮮艷的床單、布緞,沾油破布(用以焚燒)等,以便及時發求救信號,爭取被營救。
4、當發現救援人員時,應及時揮動鮮艷的衣物等物品,還可以利用鏡子、玻璃等在陽光照射下的反光,發出求救信號。
5、扎制簡易木筏逃生。
6、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
7、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撥打電話110,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或發出求救信號積極尋求救援。在不了解水情時,不要冒險涉水,尤其是急流,要在安全地帶等待救援。
【怎樣防止洪水涌入室內?】
1、房屋的門檻、門窗是進水部位。為防止洪水涌入屋內,首先要堵住大門下面所有空隙。堵塞門的縫隙,如舊地毯、舊毛毯都是理想的材料。還可以用膠帶紙密封所有的門窗縫隙。
2、用沙袋、土袋在門檻和窗戶處筑起防線。沙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滿沙子、泥土、碎石。如預料洪水會漲得很高,那么底層窗檻外也要堆上沙袋。
【遇到暴雨天氣,你會自救嗎?】
城市暴雨天發洪水,你知道該做什么嗎?看看為你準備的自救寶典吧!
【正在開車的你怎么操作?】
1.車開過水面時,應掛低速擋,并保持發動機3000~3500r/min的中高轉速,以較大的排氣壓強防止積水從排氣管進入。
2.如在涉水時遇前方障礙,應掛空擋但保持發動機轉速,切不可收油,以防排氣管被淹熄火。
3.盡量保證勻速開過積水地段,避免濺起水花,防止水花吸入發動機或濺濕路邊行人。
4.涉水后,應低速行駛同時反復輕踩剎車以排除剎車片水分,保證制動力。
5.如遇發動機進水,絕不能嘗試啟動發動機或掛擋拖車,只能空擋拖回修理廠修理。
6.關閉所有車窗,使車輛形成一個密閉整體。因為根據物理學靜電屏蔽的原理,封閉中空的導體,其內部的電場為0,電位為0,車內乘員一般不會受到影響。
7.關閉收音機、GPS、車載電話及其他車載電子設備,并收起相應的天線。因為天線屬于導體,其尖端的電荷密度大,易吸引雷電。
此外,強雷雨天氣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病,雷雨天氣時,氣壓一般較低,而低氣壓影響人體內氧氣的供應,導致人體發生一系列生理反應,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現象,可能誘發心絞痛、心梗、心衰等疾病。
所以,如果你和家人有心臟及哮喘等方面的疾病,在暴雨天氣,一定要多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做好預防,才是關鍵~
在這個暴雨多發的季節里,如果遇到突發災害,一定要保持冷靜,盡管每一個人面對危險,都會感到害怕。但我們更應該堅強一些,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理性的反應,掌握科學的自救和救人方法,就能沉著應對,減少傷亡和損失。所以,還是多掌握一些科學知識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