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機構日前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環保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指出,污泥處理運營潛在市場可達百億。目前我國年產含水率80%的污泥超過3000萬噸,而根據《報告》,到2015年,全年城鎮污水處理廠濕污泥含水率80%產生量將為3359萬噸。如果按照一噸300元左右的平均運營費用計算,我國污泥處理的運營潛在市場達百億。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有個重要因素重金屬控制,這方面德國做得較好。1977年以后,德國的污泥中大部分重金屬都呈下降趨勢,銅、鎳等元素的含量最近幾年基本趨于穩定。究其原因,德國污泥處理費用較高,企業若想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必不可少的是做好污泥穩定化。并在此基礎上,對污泥進行土地利用,實現資源化。資源化是污泥處理處置的必然選擇之一,穩定化則是污泥土地利用的核心。
我國目前的污泥性質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異,主要表現在低有機質、高含砂量(污水處理廠普遍采用了圓形沉砂池,脫砂效率低;大量的基建、施工建設導致泥砂水排入污水管網系統等)、重金屬含量高(工業污水源頭重金屬處理系統不完善)。由于污泥含砂量高、有機物低、熱值低,大大影響了污泥能源化處理的經濟效益;由于污泥重金屬含量高,直接影響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十二五”污泥處理目標或難實現,6月11日,在第五屆中國固廢處理峰會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表示,國內污泥、餐廚及其他有機垃圾處理存在產量缺乏統計、技術路徑不清晰等問題,其中污泥處理“十二五”目標難以如期完成。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末,污泥無害化處置率應達到70%,徐海云認為,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該目標根本難以完成。
我國城鎮污水排放是水環境污染的關鍵要素。我國可能將在中小城鎮繼續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部分省份或城市規劃現有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并展開再生水業務,另外,國家可能成立類似”清潔水州立滾動基金”的融資平臺,解決城鎮污水治理的融資難題。因此,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再生水利用等領域受益新政策的可能性大。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得到迅速發展,城市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
但是,城鎮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泥還未得到有效處理,這些污泥含有難降解的有機物、重金屬和病原體等有毒有害物質,若不加處理任意排放,將對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還會引起傳染性疾病。隨著國家對污泥處理處置越來越重視,污泥處置設備行業迎來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