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啟動海綿城市規劃 完成目標面臨三大挑戰
|
|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銀川市明確提出了開啟海綿城市的規劃工作。事實上,海綿城市在我國已經有了很多可以積累的經驗,尤其對于防止城市內澇,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銀川市規劃局副局長沈愛萍在接受銀川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綿城市規劃制定工作已于2月22日啟動,并召開了各個部門的座談會。沈愛萍說,銀川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關注生態城市建設,在各類規劃編制過程中一直秉承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原則,《銀川市生態規劃》作為三大頂層設計之一,確定了市域范圍內的生態廊道,明確了限建區和禁建區的保護原則。《銀川慢行水系規劃》和《銀川市綠道規劃》為海綿城市的規劃提供了依據。 另外,《銀川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和《銀川市排水規劃》已獲批,是海綿城市規劃編制的基礎資料。《銀川地下管廊規劃》和《海綿城市》相輔相成,共同進行,為銀川市營造一個基礎設施完備、城市功能強大,具有彈性和韌性的發展環境。 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沈愛萍表示,銀川需要面對三大挑戰。首先,海綿城市建設需改變傳統城市建設模式,實現城市建設理念和思路的轉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城鎮化和環境資源協調發展,建設“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 其次,銀川市老城區硬化面積大,綠地率少,如何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建設海綿城市,將是銀川的一大挑戰。 還有,銀川市雖然湖泊資源豐富,但多年平均降雨量僅為180.94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584.9mm,對于這種降雨量少蒸發量多的西北干旱城市,如何最大限度地將降雨資源充分利用,也是銀川的一大挑戰。 什么是海綿城市? 銀川市啟動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制定工作,首先不僅是要學習其他城市的經驗,更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設計。銀川市規劃局副局長沈愛萍表示,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海綿城市不僅能促進城市環境的提升,還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那么,到底什么是海綿城市呢? 據了解,所謂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沈愛萍表示,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對于水資源既能吸收,也能釋放。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在這方面,銀川早已擁有湖城的美譽,擁有建設海綿城市的基礎。(記者 陳玲 皇甫世俊) 海綿城市建設如烹小鮮 對于銀川市建設海綿城市,銀川市規劃局副局長沈愛萍有著自己的見解,“海綿城市說是水的事,又不全是水的事,其實水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事。建設和自然,將自然放在第一位,人類活動以最大限度不驚擾自然為原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從細節方面小心翼翼地處理建設與自然發生沖突的環節。在這種如烹小鮮的模式下,才能將海綿城市建設好。” 記者:您能用一個通俗的說法解釋一下海綿城市嗎? 沈愛萍:海綿城市是近期熱度非常高的詞,形象地說,海綿城市就是要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記者:海綿城市有什么樣的效果? 沈愛萍: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我們會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記者:建設海綿城市的目的是什么? 沈愛萍: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是為了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強調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修復和低影響開發。換句話說,就是轉變城市建設理念和方式,讓城市整體環境更加健康。記者:海綿城市是怎么處理雨水的? 沈愛萍:海綿城市主要通過“滲、滯、蓄、凈、用、排”六個要素對雨水施行立體化、系統化、科學化、合理化的綜合性管理,從雨水的“快收快排”變成“慢排緩釋”,強化系統治理,統籌上游下游和雨水與污水再生利用。記者:銀川建設海綿城市與哪些以往的規劃思路比較相近? 沈愛萍:銀川市總體規劃按照系統思維、人與自然和諧,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思路,明確提出生態保護策略,協調區域性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防治水土流失,有效保護森林、河湖、水庫等生態敏感地區;提出區域發展策略,打造具有寧夏特色的“黃金海岸,塞上明珠”,積極創造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基地,這種思路與海綿城市建設相接近。記者:海綿城市建設比較忌諱什么? 沈愛萍:海綿城市強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在建設海綿城市時,應盡量避免人造景觀、大樹進城、大面積硬化等過于人工化手段。因為這些即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不利于水資源進入到自然的循環系統中。記者:銀川在海綿城市上有什么優勢? 沈愛萍:銀川作為塞上湖城、百湖之市,區域主要河流為黃河干流及其支流,積水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條;區域內溝渠水網密集,擁有引黃東干渠、西干渠、唐徠渠、漢延渠等十大干渠;區域含多處濕地公園,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區域含13處水源地保護地。河湖水系為銀川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骨架。記者:如果銀川建成了海綿城市,最先受益的群體是誰? 沈愛萍:肯定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比如,通過城市植被、濕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復,可以明顯增加城市“藍”、“綠”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同時,為更多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同時,如果在房前屋后建設各類雨水花園、綠色陽臺、微型濕地、屋頂菜園,建設成千上萬的“海綿社區”、“海綿校園”、“海綿公園”……記者:其他城市已經展開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有沒有銀川可以借鑒的經典案例? 沈愛萍:在地理方位上,同緯度的韓國首爾的清溪川為可借鑒的中水再生與景觀用水相結合的經典案例;在發展理念上,新加坡的治水理念為可借鑒經典案例,新加坡四面環海,淡水資源奇缺,新加坡將水資源作為城市戰略資源,提出“三滴水”的治水理念,即收集每一滴落在新加坡的雨水,收集每一滴用后水,多次回收每一滴水;在國內,同樣為百湖之市的武漢、常德作為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且已有值得借鑒的成功案例。記者:有金融機構估算,到2020年海綿城市整體的市場空間可達2.3萬億元~3.4萬億元。您覺得哪些行業會因此得到發展? 沈愛萍:海綿城市建設將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建筑、材料、市政園林等相關行業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記者:在我們的規劃思路中,有沒有特別具有銀川特色的思路? 沈愛萍:銀川的思路是堅持西防水、中理水、東治水,留住天山水、用好黃河水、保護地下水、多元利用中水。記者:您能不能給讀者展望一下未來銀川海綿城市的圖景? 沈愛萍:海綿城市協調解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等問題的同時,還要不斷滿足人們的文化、旅游、休閑、品質等多功能需求,不能為了“海綿”而海綿,在滿足海綿設施功能性的同時,還需要考慮融入人文、文化,提升人們生活居住品質,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
來源:銀川晚報 轉自: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