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全球特別是我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熱島效應、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病開始盛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應運而生。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面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充分發揮植被、土壤、濕地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能夠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
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聯合發布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武漢市是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試點區面積38.5平方公里。10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海綿城市”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
上周五,由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主辦的“2049城市沙龍”就“海綿城市建設”的話題展開了討論。市水務局、市園林和林業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海綿城市研究、設計、建設、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沙龍。
嘉賓觀點
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副處長 劉青
“海綿城市”不僅是解決水的問題
海綿城市這個概念的提出,不僅僅是水的問題,核心問題是我們整個城市建設、管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我們突破一個瓶頸的問題,所以說集中在水上面問題的解決,是我們國家要求在城鎮化發展進程當中,我們要提升我們城市的品質,提高城鎮化發展一個跨階段的任務。
武漢市在“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工作”試點城市中也是有代表性的,它“優于水也憂于水”。因此,針對于特大城市,人口稠密、城市硬化度高,水資源精確、水安全隱患多、水污染嚴重,水生態受損等特點,武漢市確定了建設“海綿城市”的總體思路:堅持一個原則,統籌三個關系,注重四個結合,構建三位一體的設施,實現六項功能。
首先,是堅持生態為本,自然循環,規劃引領,統籌推進,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其次,統籌協調城市的生態保護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市政基礎設施與水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及水系統和綠地系統之間的關系。第三,注重綠色生態設施,灰色基礎設施,地上設施和地下設施的有機結合。第四,構建包括低影響開發(LID)雨水排放系統、傳統的雨水管渠的排放系統、超標雨水的徑流的排放系統的三位一體的雨水基礎設施。最后,實現六個功能,六個字概括就是“滲、滯、蓄、凈、用、排”。
“海綿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空間約束和資源約束并舉,保護和恢復城市的生態,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功能。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王宗平
“海綿城市”建設要先易后難
目前華中科技大學已經在校園里開始著手搞“海綿城市”建設。實際上,高校或是園林綠化基礎比較好的單位是比較容易建設“海綿城市”的,一方面這些單位有比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像高校有一些來自于教育部或其他渠道的資金,可以作為基建的費用。其次,“海綿城市”建設無疑會讓城市的施工增多,要讓市民理解,必須加強“海綿城市”的宣傳,高校等單位先建起來,可以讓一部分市民去影響另一部分市民。總的來說,“海綿城市”建設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建設“海綿城市”盡量不要改變用地的原有功能。比如華中科大搞了一塊下凹式綠地,我個人認為不是很成功。此前這塊綠地經常有教職員工家屬帶孩子或帶寵物來休閑,施工之后,把原來的綠地下挖后種下了蘆葦和蔥,為了讓地塊“海綿化”,讓一塊原本能玩耍的綠地變得不能使用了,得不償失。這些問題在設計施工時都必須考慮到,并不是說下凹不可以,但坡度要計算好,要兼顧地塊的原有功能。
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湖北設計分公司總工程師 顏二繭
“海綿城市”的本質是協調人與自然
人類自古以來都是濱水而居,但是洪水來了人要跑,為什么要跑?是因為人跟洪水在爭地,洪水來了,說明城市本來就是水該流經的地方,把城市建在水流過的地方,就要考慮怎么和水共處。我們經常說“洪水猛獸”、“地震災害”,本質都是自然現象,是因為人覺得它是“災害”它才變成了“災害”,因此建設“海綿城市”的本質,就是處理人與自然的協調問題,樹立這個理念非常重要。
“海綿城市”建設理論不是單一學科或者單一部門能負責的,要注重各種相關專業技術的相互耦合,這里面既包括了給排水、城市規劃、建筑、結構、園林景觀、生態修復等各種專業,也涵蓋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基礎理論。
“海綿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的新理念,在改變單一以水治水的傳統模式,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協調解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等問題的同時,還要不斷滿足人們的文化、旅游、休閑、品質等多功能需求,不能為了“海綿”而海綿,要考慮園林景觀融入人文、文化,提升人們生活居住品質,以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
“海綿城市”:讓城市學會與自然相處
2015-12-11 08:09:32 來源:長江日報
武大教授談海綿城市建設 人才缺乏是最大難題
2015年12月11日 來源:西咸新區管委會
|
||
近日,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實踐作為中國官方宣傳片《2015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的視頻片段亮相本屆巴黎氣候大會。這是中國應對世界氣候變化的有力行動,也充分體現了新區“綠色城市”實踐的引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