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綠色城鎮化(上)
2015-09-11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周宏春
環境保護與綠色城鎮化(下)
2015-09-18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周宏春
■周宏春
二、多措并舉推進綠色城鎮化
1.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也應避免“生態足跡”過大
城鎮化是人的聚集過程。人多了城市就有了活力,但也會增加“生態足跡”,增加環境保護壓力。進城當市民,過上美好生活、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是中國農民的歷史夙愿。一個城市經濟要發展、要繁榮,就要一定數量的人口。進城人多了,生存所需要的消費品數量就大,消費品的生產、加工、運輸等相關行業就會發展起來。以人為本,是城市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另一方面,人對環境的壓力也大。滿足市民吃飯需要有大量的農田長糧食;讓居民過上好的生活要供水、供電、供氣;居民生活垃圾要處理處置;滿足家政要發展服務業,這些構成了城市的“生態足跡”。我國每年增加生活垃圾520萬噸左右、生活污水11.5億噸、多消耗8000萬噸標煤。布局不合理將增加城市“生態足跡”。如西北干旱地區的居民過上與東南沿海地區同樣的生活,要增加水、能源的消費。因此,城市布局應以“生態足跡”最小化為原則。人要天天吃飯、天天排泄,城市環境保護因而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玻徑馊说孛埽呔o湊型城鎮化道路
沒有土地的城市化談不上城市建設,但須節約土地,保障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由國際經驗看,城市規模擴張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攤大餅”,以倫敦的城市擴張最為典型;另一個是超前規劃,后發國家的城市建設大抵如此。這兩種模式我國均存在。“攤大餅式”的城市化導致我國土地資源被大量占用:一些城市的“圈地”花樣不斷翻新,以“經營城市”為名的土地經營,以“招商引資”為名建設了連片廠房和園區……我國每年因城市化減少的土地數十萬公頃,一些沿海地區基本見不到糧田,被水泥或瀝青所覆蓋。
因此,從人地矛盾緊張的現狀出發,應將節地放在重要位置,推動城鄉建設由規劃變得快、功能分區亂、形象工程多、建筑物使用壽命短向規劃適度超前、功能分區合理、設施配套齊全、建筑物經久耐用轉變,形成與國土資源分布、發展潛力相適應的人口布局,形成符合“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等要求,又各具特色的城鎮規模、產業特色和建筑風格,留下鄉愁。守住“耕地紅線”,保證糧食安全,并“留與子孫耕”。
。常龠M產業升級,改善環境質量
沒有產業發展城市將會衰亡,但產業升級要與城市化進程相吻合,不能盲目追求創新型經濟。建國后,我國曾有生產型城市還是消費型城市的討論,現今已沒有人懷疑生產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因產業不景氣出現房價幾乎分文不值的情形;我國的一些資源型城市也因為產業接續問題,導致“礦竭城衰”的結局。
發揮比較優勢,選擇特色產業并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須從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管理、技術創新,以及激勵和約束機制等方面下力氣,以企業為主體,以智能化、綠色化、市場化為方向,政府通過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循序漸進推進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實施創新驅動、進口替代和品牌戰略,推動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的建設,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任務。
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卻由需求拉動。企業的生產先要滿足市場需要,而市場需求由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所決定。例如,一個進城農民工想買好車子、想買大房子,但沒有錢,向銀行貸款又沒有抵押,還不能露宿街頭,在這些條件約束下只能“量入為出”買些生活必需品;有了錢就想買質量好的產品(由此拉動產業結構升級),對環境質量也有了新的訴求,進而要求政府提高環境標準,增加環境保護的投入等,最終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邁上低碳、綠色、智慧、生態、宜居之路。
發揮“互聯網+”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舊城改造中,創新思路,以人為本,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導向。發揮“互聯網+”的節能減排效用,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建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推廣智慧化信息應用和新型信息服務,促進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使人居環境更美好。
。矗G色循環發展是環境保護的根本舉措
土地、水、能源、礦產、森林等是城市選址和規劃建設的基礎,我國古人就將“依山傍水”作為城市選址的依據。礦產資源從地下開采出來,生產居民生活必需品,但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循環利用,加強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管理,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大幅降低單位經濟中的資源消耗強度,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循環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要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原則,吃干榨凈、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改變傳統的大量開采、大量生產,大量排放的“資源-產品-廢棄”的線性增長模式,按“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過程耦合”和“資源共享”等關系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從關注交換價值轉向關注使用價值,形成“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的集約型增長模式。
低碳發展,是當今的國際潮流,要求節能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不斷降低人為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長率已居世界前列。一些西方國家對進口產品提出“碳足跡”要求,“碳關稅”成為維護本國利益的綠色壁壘。應放眼全球、立足城市實際,推進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和交通節能工作,開展城市運營的低碳管理,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向世界展現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担纬删G色城鎮化的長效機制
用明天的視野規劃和建設城市工程。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縱深推進,規劃調整、功能優化、運營管理、維護改造等仍將是重要任務,應將資源環境容量作為約束條件,可持續性作為目標。一些國外城市規劃,200年前出臺仍起著建設藍圖的作用;我國一些城市規劃是“領導一動規劃重弄”、“紙上畫畫,墻上掛掛”,超前太多和預測不足并存,表面工程、形象工程建設多、造成的浪費大,下水道、環保設施等建設嚴重滯后。這種狀況必須改變。按照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以交通為紐帶建設形成城市帶、城市群。
加強城市環境管理。應優化現有城市功能分區、交通等的運行,加大地下綜合廊道建設力度,減少“拉鏈馬路”現象;建設雨污分流、雨水利用系統,建成能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在城市擴張和舊城改造中,不能大拆大建,而應盡可能多地保留胡同和特色民居,留下逛街、購物、娛樂、鍛煉等居民生活必需空間;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術,循序漸進地建設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鼓勵公眾綠色低碳出行,在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
建成政府、企業和公眾參與的治理結構,實現城市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應當創造一個人人守法、自覺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的社會氛圍,而不能寄希望于“貓捉老鼠”式的監管。宜居的城市環境,需要居民的覺醒和行動,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如撿起“菜籃子”、循環使用包裝物等,還應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如垃圾分類、愛護公共衛生、植樹造林等。在邁向“兩個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實現天藍地綠水清的環境目標,早日邁進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以色列城鎮化帶給中國哪些啟示?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易鵬[微博](盤古智庫理事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指導委員會委員) 李玲飛(盤古智庫學術秘書,北京大學[微博]博士)
以色列城鎮化以布局合理、人性化為重心,城市中間不是高密度,沒有高樓。特拉維夫兩三層樓比較多,路邊有很多小店,感覺很便捷。馬路中間就是一個綠化帶,中間就有一個商場,F在中國很多城市造大廣場、大馬路,表面看起來很漂亮,但實際并不人性化。

一、以色列城鎮化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首先,以色列城鎮化有產業做支撐。以色列基本可以叫做全域城鎮化,而且它的城鎮化是有產業做支撐的,因為它的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都很發達。以色列還有一個特殊的角度——全民兵役,可以降低失業率,因為戰事也是就業的一部分。
中國城鎮化在目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能不能往前走,關鍵是看城市就業這個抓手。農民要從農民身份轉變為市民身份,就要從農業這個產業進入到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或者進入到貿易業、金融業、信息行業等服務業中來。
換言之,只有就業才能使城鎮化得以持續。如果讓大量沒有產業支撐的農民進入城市,城市失業率會非常高,失業的農民會成為游民乃至暴民,F在電子商務概念很多,我們做過課題,結論是電子商務越發展農村越沒機會,電子商務是服務業,要有人才,要有配套,必須在大城市。農村電子商務可以賣一些水果等?傊,未來中國城市要通過產業支撐來解決城市就業問題。
其次,以色列城鎮化以節能環保為基礎。以色列對資源的節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以色列的自然條件遠不如甘肅,但是他們綠化很漂亮,環境也不錯。目前我們要節約能源,為了紀念抗戰勝利搞大閱兵,要單雙號限行,我覺得很搞笑,為了空氣好就把車和工廠都停下來,為什么不全停?空氣質量不好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能源消耗大。
我們總說北京缺水,但和以色列比,北京缺什么水?舉個簡單的例子,北京下雨,尤其下暴雨的時候,水都是怎么收集的?都沒有這個概念體系。以色列建在戈壁中,這和以色列節儉意識有關。如果現在高收入人群水價翻十倍,家庭條件很差的給補貼,保證北京家家節水。清華金控要想辦法,可以用這個錢做節水設備投資。
再次,以色列城鎮化以布局合理、人性化為重心。以色列城市中間不是高密度,沒有高樓。特拉維夫兩三層樓比較多,路邊有很多小店,感覺很便捷。馬路中間就是一個綠化帶,中間就有一個商場。
現在中國很多城市造大廣場、大馬路,表面看起來很漂亮,但實際并不人性化。比如,陸家嘴(50.05, -0.61, -1.20%)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是當你在那工作就會發現,因為馬路太寬,想吃飯、想買瓶水都找不著地方,而且商業中心有很高的物業成本,吃飯很貴。在陸家嘴一帶工作的有幾十萬人,絕大多數是工薪階層,這樣的消費并不適合他們。為什么萬達[微博]百貨干不下去,就是因為成本太高。
但是對比以色列,那里的路很窄,會有很小的商鋪,像巴菲特這樣的人請人家吃飯,就在路邊的一個牛排館。這樣才能有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業。
最后,以色列城鎮化只講“里子”,以務實為宗旨。以色列人很清楚自己有什么沒有什么。他們有殘酷的生存環境,所以很務實。特拉維夫房子修得不漂亮也不高檔,但是你會覺得很有意思。特拉維夫很多建筑也都不是很高檔,都比較樸素。他們穿著也不是很高檔,出行也不高檔,房子也不是很高檔,這與他們的文化有關。
為什么扎克伯格開著很破的車,穿著很破的衣服?扎克伯格成功以后對中國人產生很多影響。以前中國企業家成功標準是要有私人飛機、漂亮的太太、有很多的錢、要當選全國政協常委、當人大代表,這是中國企業家的標配。中國真的有必要向以色列的文化觀念學習,不要講排場。
中國未來城鎮化一定要在乎“里子”,而不是在乎面子。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到中國還有數億低收入階層群體,他們要進入城市,不可能像企業家生活在CBD區域一樣來看待這個城市。因為很難看,就拿掉移動攤販,我們為了面子就把這個功能除掉。我和市委書記講,不要動不動做客廳,人更多的是在床上,客廳是裝的。要像以色列人那樣務實,講“里子”。
二、由點及面、由以色列城鎮化研究說開去
說了這么多以色列的城鎮化研究,其實我們對很多地方還是不了解。以色列研究很容易抽象化,很容易用簡單的標簽化來看待。盤古智庫在未來要更深入地做國別研究。因為中國迅猛崛起,全世界都在“打量”中國,而中國要想更好地和平崛起,必須與其他國家多交流多溝通,必須更好地了解對方,不能單靠高層拍腦袋。那么,怎么更多更好地去了解?
首先,要“沉下去”做研究。中國現在要“走出去”,不但對于以色列,對于伊朗,對于美國,我們自以為是,不了解人家。這些文化差異不了解清楚,和人家合作就很難。我們想賺錢,人家不這么思考,有可能人家視生存為第一法則。
華為給我們做了很多榜樣,華為國際化不是一帆風順,交了很多學費。文化、游戲規則都要交學費,如果你永遠不交學費,永遠走不出去。我們一看到虧損就不過去了,這怎么成。一帶一路中很多國家不好搞定,但是如果不沉下去,不形成自己的文化融入進去,我們永遠都走不出去。走不出去的國家成為不了世界大國,遲早要走出去。
我們要考慮一百年,三百年,不考慮五年十年。我們先投資,到一定階段會走進去。這一點,我們要向以色列學習,日本學習,下手要刀刀見血,日本細致,德國人也是一樣。要學美國的戰略,德國的細致,以色列的精細,日本的耐心,這個角度是有價值的。中國做中亞研究的專家實地去的不多,昝濤剛從中亞考察回來。我們要沉下來,不要指望一兩年出成果。像王旭,研究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要十年磨一劍,要扎扎實實的推動,扎扎實實的執行,扎扎實實的往前走。
其次,要建立多元評判標準體系。對以色列而言,我們要用多元角度看待以色列。很多人說猶太人很精明,反過來講,人家認為中國太油條。世界是多元的,我們對他們的文化性格要有所理解,但是理解結果不是唯一的標準。
以色列是創新,創新和經濟有關。而阿富汗地區、巴基斯坦地區、其他宗教地區,包括中國西藏地區藏傳佛教人員,可能又是另一套評判標準。北京一些官員有一次開會時講,每年給西藏和新疆那么多錢,為什么還鬧事?你把錢看成第一位,人家不把錢看成第一位,這就容易出問題。
我們要建立多維體系的評判標準,這非常重要。如果不建立評判標準我們與其打起交道來很難。如何把以色列宗教的和而不同統一起來?價值觀的領域可以破題。我們要深入猶太人教育,要有寬容的語言在這里。總之,評判標準要多元,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
再次,要注重民間的面對面交流。今天上午開會時,某部長講領導人之間要有私人交情,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美蘇之間為什么發生冷戰,差一點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誤會、冷漠。誤會是因為被媒體綁架,兩方媒體都在報道要被滅種,但是領導人并沒有這么想,這就差一點導致戰爭。
有了私人交流大家可以開誠布公地談。民間的力量越多,國家間關系會越穩定。習主席到美國訪問,美國輿論不利于中國。奧巴馬正在倒計時,估計美國下任總統都不會對中國友善。扭轉這種局面,很重要的一點要靠企業。
我們這么大的國家,華為趟出一條路出來,如果中國有一百一萬個華為,中國肯定不一樣,華為17萬員工,一百個就是17億。如果有一萬個華為企業,很多問題就很好辦。在民間的各種力量中,同樣包括智庫。我們馬上要去土耳其,與他們的大學、智庫、使領館、工商業協會等溝通交流。
我們就是要從第二軌道、第三軌道、第四軌道等多軌道,多管齊下才能構筑和平世界。時刻采用戰爭解決問題是最愚蠢的代價也最高,但是往往避免不了,要通過各種管道溝通。中國如果能和以色列成為朋友,愛面子的人和愛里子的人攜手前行,這是全世界往前走的一大步。
最后,要找好小切入點。我們今天會做以色列、土耳其,未來會不斷擴大。我們會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研究,做好玩的研究。比如說吉爾吉斯斯坦這個國家有很多問題,我們就做一個小研究:日本在吉爾吉斯坦是怎么做工作的?這個研究很小,但是就有價值。
我們做宏大的研究沒有意義。要弄清楚印度、日本是怎么在當地做工作的。日本他們做的就很細致。像華為,在海外做了快20年。他們也要做大國戰略研究——在大國到底以什么形態出現、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什么、怎么深入。他們最需要的可能不是獨聯體20多個國家的地理、經濟、政治、宗教等等比較寬泛的東西,他們企業愿意看那種專題研究。比如說三星[微博]在獨聯體市場做得最大,那么三星怎么在這個地方搞專業,怎么做經營。吉爾吉斯斯坦小國家沒有人特別關注,但是他當時革命時、動亂時,有非常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專題對企業界是更感興趣的。
背景補充
“城鎮化”一詞,其實是中國學者創造的新詞匯。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社會“城市化”的概念被應用到中國城市規劃中。“城市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地區逐步演變成城市地區、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高,同時城市文化和城市價值觀念成為主體,并不斷向農村擴散。
但與西方不同的是,國土面積遼闊的中國有超過兩萬的中小城鎮,這些地方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城市的水平。所以出于區域發展均衡性的考量,學者們選擇用這個頗具中國特色的詞匯——城鎮化,來定位未來中國農村的發展方向。
(本文作者介紹:盤古智庫理事長、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