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史博臻
利用太陽能把海水制成淡水,售價僅為普通桶裝水的三分之一;引進海外最新醫療技術,大幅縮短技術落地“時差”……昨天,記者跟隨“發現雙創之星”采訪團走訪了滬上兩家企業,盡管它們所處行業不同,但都以創新思維破解了行業難題。
太陽能淡化海水成本低廉
2013年,上海驕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彭志剛在海南省樂東縣開辟出一畝實驗田,耗資1300萬元搭建了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裝置,不僅滿足了3萬人的用水需求,還經受住了12級臺風的
考驗。2014年9月,作為東方市的一項惠民工程,彭志剛建造了占地30畝的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站,可以滿足當地5萬人的飲用水需求。
一家成立才5年、僅40余人的企業,為何能啃下一個個技術“硬骨頭”?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關鍵要解決兩個問題——能源和水,就是將太陽輻射熱轉化為高溫水蒸汽,再通過多級蒸餾程序制成淡水。彭志剛學的是熱能工程專業,先后在多家外企工作,多次參與研發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在海南、印尼等地的生活經歷,讓他體會到缺水之苦,于是萌生了把太陽能光熱技術與海水淡化工程“嫁接”的新想法。2011年,他辭去年薪不菲的工作,抵押房產,注冊成立公司,開始了“望海止渴”的摸索。
公司成立之初,彭志剛在寶山顧村租下一處帶院子的民宅,把一塊塊工業級平面鏡鋪在院子里,根據菲涅爾光學原理反復琢磨,終于自主研發出一套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核心技術。他們設計了一套全自動太陽能跟蹤聚焦技術,就像向日葵追蹤太陽一樣,能及時把太陽的熱量聚集起來。
彭志剛介紹,太陽能光熱技術不僅沒有污染,還具有成本低廉的優勢。利用這種技術生產的18.8升桶裝蒸餾水售價在4元左右,而市面上同等規格的桶裝水要賣12元。目前,該裝置仍有5%的能源要靠電力,為此他們還將安裝一套太陽能光伏和風力發電設備,有望實現生產“零能耗”。
擺脫“追隨者”角色
一項高新醫療技術從原創國走入我國要經歷多少年?“10年的開發周期,外加平均8億美元的研發成本。”德諾醫療科技CEO趙亦偉的一席話,讓人看到了巨大的技術“鴻溝”。現在,趙亦偉正在嘗試用“德諾模式”縮小“鴻溝”:設立基金,在海外技術處于半成品甚至是創意萌芽時投資介入,助推其提前在中國落地,使中國從晚期仿制的追隨者角色,迅速轉化為全球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
“X光引導建立支氣管外通路”的問世,就是很好的證明。這原本是一家美國公司治療哮喘病的手段,如同導航儀一般引導刀頭在支氣管中直達病灶。德諾的想法,是要通過注資合作,把它用于肺癌治療。目前全球每年三分之一的肺癌死亡率就發生在中國,且年均新發患者達65萬人。與此同時,現有技術難以支持肺癌的一級預防,使早發現、早治療成為一句空談,而晚期癌癥患者要經歷痛苦的開胸手術,費用高、創傷大。
“X光引導建立支氣管外通路”作為德諾用于癌癥治療的第二代產品,已經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明年將引入我國。主攻這項技術的是德諾在上海投資的子公司堃博生物科技,成立于2012年,作為國內肺癌治療技術的研發中心與海外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