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目標和作用 |
天津是資源型缺水城市,每年防汛、抗旱任務疊加,近70%的降雨徑流被直排入河道,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是統籌解決城市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問題,是解決好雨水滲、滯、蓄、凈、用、排的有效途徑,也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這幾天的連續降雨,不少低洼積水路面再次“趟水”。以往,每年雨季城市內澇,很多人將其歸結于排水設施不強。為了讓城市不積水,傳統排水模式強調“排”,靠的是排水管網夠“粗”,于是排水管網不斷擴建。
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排水管網改造的難度越來越大。暴雨強度逐年屢創“新高”,再“粗”的管道也會飽和,靠一味地增加排水管道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如今,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路正在悄然改變,通過采用通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綠色屋頂等技術措施讓雨水滲進去、滯留,通過調節塘、蓄水池、濕地,把雨水存起來,既降低了雨水的高峰流量,又促進了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使城市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海綿,下雨時把雨水留住,等需要用的時候再擠出來。
每遇暴雨,不想“看海”。海綿城市看似解決的是城市內澇的問題,但也是發展思維、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深的寓意是“美麗天津”建設的生態“注腳”。城市不再“面朝大海”,生態宜居才能“春暖花開”。建設海綿城市,天津也將走在全國前列……
城鎮水問題五個方面
水生態——破壞
水資源——短缺
水環境——污染
水安全——風險
水文化——消失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本市已有較好的基礎。其中,中新生態城的建設與海綿城市是一致的。此外,在文化中心、金鐘鎮、天津大道、天津大學新校區等許多工程中都有雨水源頭消減、水體調蓄的成功經驗。八大里改造、濱海新區南部新城等項目正在按照海綿城市理念建設。
海綿城市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強調雨水在源頭滲透、滯留、調蓄、凈化、回用,消減雨水峰值流量和外排總量。
“城市規劃建設,已經到了重要的轉型期和拐點。”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樂軍表示,傳統的城市開發破壞了生態本底,擾亂了水文規律,帶來了水生態破壞、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水安全風險、水文化消失等問題,這些做法比較普遍,必須痛定思痛。
津城“海綿塊”
中新天津生態城
生態城總體規劃確定的發展定位是建設成為一座生態、節能、環保的宜居示范新城。然而,這里屬于水質型缺水地區,如何節約利用水資源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建設成效的重要評判標準。為了更好地控制和利用雨水資源,生態城充分借鑒新加坡水資源利用的先進經驗,確定了“指標引導,規劃控制,生態優先,嚴格落實,多元投資”的原則。
生態城在2008年成立之初,就將低影響開發和雨水利用的理念納入到指標體系和總體規劃之中,通過指標和規劃對海綿城市建設起到引領作用。為了量化描述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生態城制定了全國第一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傮w規劃提出,“建設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開展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在總體規劃和指標體系指導下,制定綠地系統規劃、雨水專項規劃等。
記者走入其中,體驗著“海綿”強大的吸附能力:人工建設惠風溪生態廊道,濕地面積24萬平方米,年收集雨水12萬立方米;動漫園中心廣場景觀湖,面積5萬平方米,年收集雨水2.5萬立方米;錦廬生態公園,內部設有兩處雨水花園,每年可收集雨水約5000立方米。
此外,生態城結合雨水泵站出水口,設置5000平方米人工濕地,年處理雨水量約120萬立方米。生態城公屋展示中心、低碳體驗中心等8個項目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每年共計可收集利用雨水約2800噸,用于灌溉、市政澆灑和沖洗屋面光伏發電板。
在近7年開發建設過程中,生態城積極采用PPP模式拓展投資渠道,保證大量快速地開展建設,其中,市政、綠化、水系三類工程由生態城投資公司投資建設。建成后由政府回購,并委托平臺公司下屬專業公司負責運營、維護。另外的建筑工程由項目建設單位實施,生態城將海綿城市要求納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統一管理,并出臺相應的綠色建筑激勵政策。
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生態城申報海綿城市試點的要求,做好2015至2016兩年的示范項目建設,包括13條市政道路、4座雨水泵站、8個城市公園、2項水系治理工程、40余個綠色建筑等一系列示范項目,為下一步申報海綿城市試點做好充分準備。
記者走進生態城,工程技術人員邊走邊介紹說,海綿城市的實施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保護市原有生態系統,將薊運河、薊運河故道、靜湖三個水系的7.6平方公里水面和2.4平方公里濱水濕地完全予以保留,作為“禁建區”;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3年斥資10億元治理營城污水庫,形成靜湖,既是城市景觀湖,也可用于汛期排澇和調蓄;三是低影響開發,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采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
津城“海綿塊”
橋園公園
即便是這兩天持續下雨,走進橋園公園,路面依舊見不到太多積水,郁郁蔥蔥的樹木和高高的草叢,經過了“洗刷”首先映入眼簾,整個公園給人的印象是大片大片的綠色畫布,有路邊鮮艷的小花點綴其中,相映成趣,讓人感覺仿佛置身畫中。
與此同時,在公園內,水面也隨處可見,走在木棧板走廊上,看著碧波蕩漾,欣賞兩邊水中的荷花,給鴨子喂食,也成為市民夏日游覽橋園公園的獨特樂趣。
河東區橋園公園,南臨盤山道,東以天山路為界,西北朝向衛國道立交橋呈扇形展開,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其中水面2萬多平方米),東南兩側為城市干道,是公園與城市的活躍交界面。
“建園前這里是廢棄的靶場,場地低洼,有幾個魚塘,周邊社區人口近30萬。”河東區市容園林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了更好改善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滿足居民游憩綠地需求,2006年春季,本市啟動了橋園公園建設,經過短短兩年時間建成市區最大的濕地公園,在積存雨水、澇存旱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更為廣大居民群眾在市中心近距離感受濕地郊野公園樂趣提供了場所。
該公園在設計之初,就嘗試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其中,因地制宜利用濕地元素,規劃了阿拉伯數字“7”字形河道,以及13個濕地泡泡和8個高地泡泡,構成了全園的水細胞,這些水細胞通過連通管互通,使水體循環,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同時兼具雨水收集、蓄存功能,蓄水能力約為6萬立方米。
此后在2014年,河東區市容園林委對橋園公園進行了提升改造。改造設計過程中,也充分考慮運用生物帶、高位花壇、生態樹池等措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蓄滲、凈化徑流雨水,有效發揮城市綠色海綿的作用。
橋園公園主入口處種植了很多喬木,在增加了綠化面積的同時,有效地利用高大喬木蓄積水分。在植物品種選擇上,選擇的大都是抗旱、耐鹽堿的鄉土樹種,宿根花卉的應用是最多的。橋園公園的綠化養護,每年需用水約10萬立方米,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理論,較大節約了實際用水量。
記者走在小山的坡地上,周圍喬木、灌木、草本的合理搭配,既可固化土壤也可遮擋噪音。山體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最終進入“7”字形河道,水中還種植了荷花、蘆葦、睡蓮等植物,不僅有景觀效果,而且起到了凈化水體、改善水質的作用。
對此,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橋園公園共有11個楔形臺地,在每兩個楔形臺地之間設計下沉式小花園,雨水更有效地被植物利用,也減少了人工灌溉,節約了成本。懸空架設的親水平臺提高了蓄水空間,生態樹池和屋頂綠化提高降水蓄積能力。
津城“海綿塊”
金鐘新市鎮示范區
在東麗區金鐘新市鎮示范區,記者走進其中,一場雨過后,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其中夾雜著草的清香與濕潤的氣息,雖然周圍是高樓大廈,但豐富的植被、清澈的景觀湖使這里有別于都市的嘈雜,帶給人自然的親近感。景觀河道川流而過,獨特的植被設計引人注目,走在其中,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生態宜居,水讓整個環境靈動起來,呈現出“綠島新城,水上人家”的畫面。
東麗區金鐘新市鎮示范區位于本市中心城區環外東北方向,距外環線約2.5公里,東、南以津薊高速公路為界,西至北環鐵路,北至新開河,規劃總用地面積256公頃,建筑面積157萬平方米,規劃總人口約為4.2萬人。
“金鐘新市鎮的原狀地以荒地、溫室、廠房為主,地勢平坦。區域內有幾條散布的溝渠,并有一處面積達4公頃的魚塘。”天津城建設計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金鐘新市鎮示范區在建設中,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不僅可以解決小城鎮排水防澇問題,還節約了市政工程投資約1600萬元;可以提高排水防澇標準,由二十年提高到百年;有效利用了雨水資源,蓄存雨水量11萬立方米,每年節約綠化用水約1000萬元。
工程技術人員指著排水管道告訴記者,傳統理念強調“快排”,雨水通過道路上的主干管排入雨水泵站,最終排入新開河;金鐘新市鎮示范區建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強調“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雨水分散排放于景觀河道,以便下一步的再利用。工程技術人員進一步解釋說,通過一些景觀滯水帶、透水地面、樹穴、景觀帶,實現“源頭控制”,達到“慢排緩釋”的效果;雨水通過滯留池、景觀湖、景觀河道等蓄留,實現了“末端蓄留”,有需要時再加以利用;與此同時,通過荷花、蘆葦、千屈菜等植物保持水質清潔。
訪談
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竇華港:
海綿城市建設指標納入各個環節
今年5月份,住建部在廣西南寧召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會,下一步,市建委將會同規劃、水務、園林等相關部門,按照“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的原則,特別結合中新生態城、河東區橋園公園、東麗區金鐘示范鎮已經建成的項目經驗,做好海綿城市建設。
一是抓緊落實建設項目。以項目為依托,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針對各區域不同的土壤和地質條件,因地制宜,建立標準體系、明確組織架構,研究排定一批試點項目,納入“十三五”規劃任務,為美麗天津建設添磚加瓦。
二是強化建設管控。海綿城市建設要搭建完善的建設管控模式,廣泛吸納國內外先進理念,抓緊編制指導意見和專項規劃,完善組織機構和協調機制;要將海綿城市建設指標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各個管控環節。
三是健全標準體系。結合本市自然稟賦、工程實際等,廣泛吸納國內外先進成果,研究完善本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理念、主攻方向、技術應用等思路,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科技支撐。盡快編制好《天津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
四是完善激勵機制。在海綿城市建設上既要政府的投入,更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設運行。在這方面,我們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政策研究儲備。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本市此前已經有一系列有益嘗試和初步探索,海綿城市的概念已經在多個項目中有所體現,也形成了不少成熟的經驗,未來本市將在城鄉建設中,在項目審查方案的過程中,把這些理念都融入進去,把指標都放進去,更加系統化,我想天津市的海綿城市不會比其他城市落后,海綿城市爭取示范城市天津很努力,但是最終沒有實現,今年我們還要繼續爭取示范城市。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樂軍:
在相關標準中落實海綿城市理念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樂軍說,海綿城市建設,要轉變“水資源承載力、城市建設管控、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排水安全和資源利用”四個理念,將按照“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五個基本原則,采取“滲、滯、蓄、凈、用、排”六項技術措施,在城市的開發建設中,保護好原有的生態系統,對已經受到破壞的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修復,采取低影響開發,維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變。
市建委作為本市建設行政部門,將與規劃、市政、道路、園林、水務等部門協調聯動,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形成“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的格局,強化規劃管控與落實,按照總體規劃及各專項規劃提出的控制目標,根據地塊類型,提出控制指標作為土地開發建設的規劃設計條件,做好“施工圖審查證、開工許可證、竣工驗收證書”這“三證”管控。
下一步,本市圍繞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完善道路交通、綠地、水系、排水防澇等一批專項規劃,健全海綿城市標準體系,制定《天津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范》《雨水綜合利用及低影響開發標準構造圖集》等,在相關標準中落實海綿城市的理念。開展科技攻關,培育新興產業。突破本市地下水位高、滲透系數低、濱海地區含鹽量高、舊城改建困難等難題,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科技支撐。建設一批海綿城市示范工程,加快建成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下雨不再“看海”
2015-10-08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李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