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胡慧敏:逢雨必澇,我們離“海綿城市”還有多遠
據氣象部門預報,湖北省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同時,武漢中心氣象臺2015年07月23日12時50分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3小時,黃陂南部、漢陽、漢口、蔡甸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伴有雷電,請注意防范。
今天,筆者所在的城市果真就下了一場暴雨,整座城市的許多道路被積水淹沒,汪洋一片,曾在網絡上看到的“看海”模式,居然就真實地發生在身邊。 筆者來到這座城市也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期間下過兩場大雨,下一次淹一次,此刻是筆者又一次看到的境況,污水臭水橫流面前,出行舉步維艱。意外與感嘆不禁油然而生:我們的城市到底怎么了?
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城市下水道管網設施建設的問題,也想到了住房城鄉建設部還專門印發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大綱》明確列出了規劃的編制內容,包括城市排水防澇能力與內澇風險評估、城市排水(雨水)管網系統規劃等。
面對“逢雨必澇”現象,有網友提出:治澇先治官,才能告別“城市看海”。早在2011年,央視《新聞1+1》曾報道過,武漢市紀委對此現象發出通報,對造成武漢城區嚴重漬水的主要責任人進行問責處理。相關責任人分別因為對防汛排漬工作重視不夠、領導不力,對東湖排漬不力等原因,被給予行政警告、記大過、撤職、降級等處分。當年因為大雨而發生內澇的城市將近20座,武漢是惟一展開問責行動的城市。這幾年,通過治理,武漢的境況比通報之前強多了,新規劃建設的城區基本無“看海”模式,看來是事在人為。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句是雨果的忠言。城市暴雨帶來的種種問題還可能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怎樣才能讓城市不再出現“年年下雨年年澇”的窘況,這是各級各相關部門在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必須擺在重要日程上的事。
“看海”暴露出城市給排水積弊已久,“治澇失敗”便是是城市治理的失敗,而失敗之所以沒有換來成功,與責任承擔機制的缺失有莫大的關系。排水防澇,是維系一個城市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對任何一個城市來說,都是必須解決而又任重道遠的命題。
最近有一個提法:叫建成“海綿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解決“無水可供”與“排之不及”的現狀。這警示我們,要從單純的解決排水問題升級為建成多功能的排給水系統。
治理逢雨“看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花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投資都是一項龐大復雜工程,能否只爭朝夕去拿出計劃并加以實施治理呢?此刻,希望相關管理單位的沉默是在埋頭苦干。但愿我們的城市離“海綿城市”的標準不太遠。
稿源:荊楚網
胡慧敏:逢雨必澇,我們離“海綿城市”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