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0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 (第十一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海綿型”城市是一種解決“城市病”的新路徑 《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07  瀏覽次數:97
    核心提示:“海綿型”城市是一種解決“城市病”的新路徑 《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
    青島歐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中國無廢城市建設及固廢資源化利用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大會
     


     整齊的石駁岸、平坦的水泥路、大廣場、大草坪、高樓林立……這些一度被視為城市的符號,但大自然以河道自凈能力下降、城市內澇、熱島效應等現象告訴人們,這些東西雖然表面上好看,實際上未必科學、合理。

        所謂“海綿型”城市就是針對種種“城市病”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新路徑。目前,蘇州推出的《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就把全力打造海綿型城市作為了城市建設追求目標。這一路徑融合了國內外最新的生態還原、低碳城市、自然調節等改善城市環境理念,提出以新型路面、綠地和水系為主體,構建“海綿型”城市,轉變依賴大規模水利工程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思路,探索城市以“生態呼吸”實現自我修復的途徑。簡單來說,“海綿型”城市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進去,干旱的時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這樣的循環利用,不僅能提高排澇的能力,還能節水。


      以蘇州多年來持續推進的生態建設為觀察背景,“海綿型”城市是一種在技術角度的精細化。因為,這是從應對城市雨洪問題出發,逐步演變為解決城市水與生態問題的綜合性方法。“海綿型”城市主要通過建設具有“吸”“放”功能的城市,使城市成為吸存水、過濾空氣、過濾污染物質的大海綿,實現降溫、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從根本上解決原來人為造成的城市對水和生態的阻絕問題。

        “精細活”要細做。所以,《規劃》要求新建地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小于40%;改造區域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小于30%。同時,綠地標高宜低于周邊地面標高5~25厘米,形成下凹式綠地;新建地區下凹式綠地占總綠地比例不小于50%,改造區域下凹式綠地占總綠地比例不小于30%。

        “海綿型”城市建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有諸多實例,在我國則還剛剛起步,對雨水的概念大多僅限于儲存、利用、導排等方面,尚未成體系綜合考慮海綿型城市對水乃至生態環境的作用。蘇州能不能成為“海綿型”城市,考驗的是生態建設水平的成色,提升的是“生態呼吸”能力。
     

    “海綿型”城市是一種解決“城市病”的新路徑     2015-07-02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绥芬河市| 清河县| 和政县| 平顶山市| 元朗区| 乌兰县| 伊金霍洛旗| 贡嘎县| 方城县| 临桂县| 泰来县| 大埔区| 新郑市| 武平县| 江孜县| 龙南县| 卢龙县| 柳州市| 嘉义县| 福泉市| 垣曲县| 玉林市| 宜川县| 三门县| 琼海市| 吐鲁番市| 苍南县| 徐闻县| 嵩明县| 辛集市| 拜泉县| 盘锦市| 玉山县| 罗山县| 郧西县| 四会市| 上林县| 泰顺县| 盐山县|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