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島高新區地下式污水廠
青島新聞網7月23日訊 投資5.7億元,高新區建國內北方地區首座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占地110畝,總規模為18萬噸/日。分兩期建設,一期完成18萬噸/日的土建工程及9萬噸/日的設備安裝。
項目位于高新區雙高路以南、祥茂河以東的濱海生態濕地,總規模為18萬噸/日,分兩期建設,一期完成18萬噸/日的土建工程及9萬噸/日的設備安裝。污水處理工藝為投加填料的改良A/A/O工藝+轉盤過濾+紫外消毒,處理后的尾水排入墨水河,設計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
高新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后,總的服務面積將達92.1平方公里。高新區污水處理廠總占地面積110畝,污水處理廠地下箱體共分兩層,負一層為操作檢修層,負二層為水工構筑物,建筑面積81516平方米,占地面積40758平方米。
高新區污水處理廠除進出口通道、通風疏散口及綜合辦公樓以外,其余構筑物均位于地下。地下箱體的池頂覆土1.50米,初步規劃為休閑運動公園,與周圍的自然濕地及遼闊海景融為一體,可為居民提供環境良好的休閑運動場所。
高新區污水處理廠作為青島北部生態科技新城重要的基礎配套設施,其設計理念和技術方案在國內類似工程中具有較好的示范和引領效應,符合高新區高起點規劃的功能定位,環境污染小,能有效防止噪音、臭氣等對環境和城市居民生活產生的影響,箱體內的臭氣經生物除臭及離子除臭雙重系統處理后,經通風塔高空排放。節省土地資源,采用全地下式布置方式,其占地面積僅為同等規模地上式污水廠的一半。
美觀性好,充分利用地上空間,可規劃建設為運動場、休閑公園等,既不會破壞自然景觀及周圍建筑的整體視覺效果,也不會對周邊土地的升值造成影響。
高新區污水廠在實現污水達標排放的基礎上,仍積極配套建設再生水、污水源熱泵等項目,將污水處理廠打造成“綜合能源中心”,樹立行業標桿,為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等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再生水項目,設計總規模為9萬噸/日,一期配套4.5萬噸/日,計劃3.3萬噸/天作為祥茂河景觀水系的補充水,1.2萬噸/日用于城鎮雜用水(主要為綠化、沖廁、洗車等)。
二、韓國釜山地下式MBR污水廠
釜山是韓國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350萬。當這座城市計劃改建其已經運營了20年的水營區污水處理廠時,大量問題接踵而來,包括嚴格的排污質量要求和有限的建設用地。釜山已經發展成為一座欣欣向榮的繁忙都市,舊工廠周圍坐落著大片居民區。居民們希望將舊工廠改造成為環保型的娛樂設施,為此,新工廠被設計為全地下式建筑,地面上修建了一座居民區公園。隨著韓國的城市化和發展,建設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釜山的長期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包括在未來20年的時間里分三個階段翻修和擴建水營區污水處理廠。工廠的初期建設規劃為建成一座處理能力為100,000m3/天的地下污水處理廠。
高標準的處理要求
新工廠主要包括三道工序– 預處理、生物處理和膜過濾,復合式A2O- 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設計應符合7mg/L生物需氧量、40mg / L化學需氧量、20mg/L總懸浮固體量、20mg/L總氮和2mg/L總磷的排污質量標準。
污水廠位于釜山東部,Onchun河和水營河于此處匯入東萊區。該區為居民區,既有私人房產,也有公寓樓,圍繞在工廠的西面和南面。污水被直接排入水營河,向南流經5公里后流入海云臺和廣安里沿岸入海口。由于工廠離大海很近,因此,需要重點關注排污水質和海洋生態系統-任何養分的流入都有可能造成近岸富營養化。水質問題是最關鍵的,特別是海云臺沿岸的水質,因為海云臺是韓國最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夏季每日訪客量約30,000人。鑒于上述因素,工廠的排污標準再次提高,在翻修時,考慮到了這一點。
原廢水的特性會因季節而有所變化。三月份時,大部分參數處于相對較高的濃度,而后逐漸下降直至七月份雨季來臨。現有污水網絡由70%合流式下水道和30%分流式下水道組成。釜山的總體發展規劃是,到2020年,將所有合流式下水道替換為分流式下水道。到2020 年,廢水特性可基于未來人口估計數通過計算進行評估。
選擇處理工藝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過程。水營區的現場條件非常獨特。項目技術經理Jongsok Choi解釋到:“將新工廠改建成為地下污水處理廠的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工廠附近居民的強烈要求。水營區污水廠于1988年建成,當時,并不存在類似問題。然而,隨著大量高級豪華公寓在工廠周圍落成,人們開始抱怨由于工廠造成的難聞氣味和臟亂環境。”他補充到:“建設地下工廠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將外界環境對工廠造成的影響也降到最低。對于高靈敏度設備而言,特別是MBR系統,室內維護更加妥當。不僅如此,水溫對于微生物的存活是至關重要的。地下式工廠能夠減小水溫波動,確保穩定處理。”
處理工藝
整個工藝選擇過程分為四步,包括基本數據研究、方案評估、最終選擇和選擇工藝的優化。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評估選擇方案并做出最終工藝選擇。該方法作為有效且靈活的多標準決策工具,可處理復雜的定性和定量問題。基于工廠的一般條件,可應用六個加權標準評估和排序各方案選項。分析每個方案的生命周期成本(LCC),在最終比較時,用AHP值除以LCC因數。LCC優化必須考慮到整個生命周期階段的成本權衡,例如建設、運作和維護。
由于進水中氮和磷的濃度較高,因此必須考慮選擇更先進的廢水處理工藝,包括復合式A2O+MBR解決方案、常規A2O系統以及生物濾池等技術選擇。在AHP法中,復合式A2O+MBR工藝,幾乎在所有標準下,都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數值。由于MBR可以保持穩定的污水懸浮物水平,因此,無論是處于可行性亦或適應性而言,MBR的得分都是最高的,在世界范圍內對于該系統也有大量的以往經驗。生物濾池,由于可以使工廠布局更加緊湊,位列第二,其適應性和可行性的競爭力相對弱一些。常規A20技術位列最后。
由于工廠為地下式,因此,土方工作和建筑工作的建造成本是最高的。又因工廠緊挨水營河,該地區的排水和地下水管理成本會成倍增加。與常規A2O技術相比,A2O+MBR工藝可使占地面積減小50%。經驗證,復合式A2O+MBR工藝的建造成本與生物過濾技術相比稍高1%,但比常規A2O技術低14%。由于配備了額外設備,例如膜和輔助系統,因此,A2O+MBR工藝的機械成本要高于A2O系統,但因土方工程成本較低,因此可以相互補償。生物濾池的曝氣、化學品使用和絮凝系統的成本較高。
水營區工廠備有兩種尺寸的機械過濾器-各種6mm的格柵和1mm的網篩,過濾管道下配有27,000m3的均質池,用于調節廢水的水質和水量。作為工廠的一部分,A2O工藝被用于生物處理,配有一系列的厭氧池、缺氧池和曝氣池,在反應器內由混凝土墻間隔而成。超濾膜用于二級處理和三級過濾,占地面積很大。總共5760個膜組件和120個濾膜盒被浸入12個膜罐。經生物處理的污水由于重力作用流入膜池,然后過濾水會被排入水營河。若針對園林灌溉,一個膜池的處理能力約為500m3/天。
地埋式工廠具有很多優勢,包括穩定的排污水質,更小的占地面積,操作和維護相對簡單,并且可以實現污水回用。由于韓國城市化的腳步仍在繼續,因此,MBR 系統很可能會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韓國的污水處理。
注明:部分內容摘錄于公眾微信平臺I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