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市場的放開,將誕生一塊千億級“大蛋糕”。不過蛋糕雖大,吃起來并不容易,有很多困難和問題。在深化環境監測轉型過程中,如何加強對社會監測機構的監管,成為各級環保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2月份,環保部印發《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稱全面放開服務性監測市場,有序放開公益性、監督性監測領域。
環境監測,這一領域原本主要由各地環保部門下屬環境監測站所主導。如今這一市場的放開,將誕生一塊千億級“大蛋糕”。“十二五”期間,全國環境監測總投資需求將達1000億元。
“這個餅畫得很好,但實施起來還有很多困難和問題。”2015年4月13日,廣東省一名環保系統官員如是說。
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是做強做優環境監測事業的必然選擇。隨著競爭日漸激烈,低價拿業務、不做監測也敢出報告的情況不是沒有。如果不進行有效控制,帶來的管理風險是巨大的。對這些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要出臺一些一票否決措施,自其從業之日起就保證高起點。對社會化監測,數據質量要擺在首位,其次才是經濟效益。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資金,都要立足于購買到合格的乃至優質的環境監測服務。
在深化環境監測轉型過程中,如何加強對社會監測機構的監管,成為各級環保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放開社會環境監測市場急需健全4個機制:
一是服務導向機制。鼓勵社會監測機構發展面向采樣、分析、報告的全過程服務,優先購買能力強、信譽好的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服務。對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環境監測機構,還應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二是機構準入機制。各地環保部門要制定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業務能力管理辦法,從規模實力、辦公場所、服務能力和工作業績等方面,設定環境監測社會化機構的資質,抬高準入門檻。
三是質量管理機制。制定配套的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環境檢測質量管理細則,完善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公布監督檢查結果。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應掌握最先進的環境監測理念,建立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體系。
四是市場監管機制。各地要堅持“誰監測誰負責、誰委托誰把關”的原則,環保部門要制定市場管理辦法和行業規定。
監測設備行業的龍頭——先河環保2014年度及2015年第一季度業績網上說明會上,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玉國向投資者表示,傳統的監測業務數據發布是由環境監測站統一收集和發布數據,隨著環境監測的逐漸放開和信息公開化,公司有計劃進一步拓展民用環境監測業務,從而構建云數據平臺。他透露,公司新開發的手持式PM2.5自動檢測儀定位為民用市場,公司也有計劃陸續推出更多的民用環境監測產品,包括水質產品。
“大餅”易畫卻不易吃 環境監測市場機制待健全
時間:2015-05-07 15:02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