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本應暖意融融,但很多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卻感到了深深的寒意。自從被稱為“史上最嚴”和“武裝到牙齒”的新《環保法》1月1日實施以來,大量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被曝光查處,一些企業難逃關停、整改的下場。近日,又一重磅舉措《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正式發布。新《環保法》加上《水十條》,必將給涉水排污行業企業帶來新一輪洗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邊是污水處理企業獲得利好,一邊是排污企業要經歷生死大劫。
《水十條》明確提出了取締“十小”企業、整治十大重點行業、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紅黃牌”管理超標企業等強有力的硬措施。取締“十小”,意味著企業污染環境的成本越來越高,環保不達標就會被淘汰。整治十大行業,表面看是治標,實際更是治本,倒逼行業轉型升級。給企業“亮牌”,則有利于形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強大震懾,形成齊抓共管排污企業的新局面。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我們國家已經開始走向中高端發展的路子,落后的企業、落后的行業就應該慢慢淘汰或者整合。像這次對十大行業進行整治、把一些小企業全部淘汰的舉措,就意味著我們的企業只有嚴格遵守環境保護的要求,才可能有出路。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紅黃牌是對企業環境行為的評價,之前很多地方也在做,但很多被列入紅牌、甚至黑牌的企業依然得不到任何處罰。此次發布的《水十條》提出,被亮“紅牌”的企業將停業、關閉,使得排污企業面臨更為嚴厲的處罰。
對于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十大行業來說,怎么看待水的作用和威力,則真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本是這些行業發展的必要生產要素,然而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經濟模式下,造成資源大量消耗,遺留了很多環境問題。以后,水再也不能這么用了,如果企業不轉變思路,依然延續高耗水、高污染的發展模式,水就會成為決定企業生死的重要依據。在《水十條》這個中國清潔水計劃的整體要求下,以水定產未來將是十大行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水十條》帶來了挑戰和危機,帶來了“水能覆舟”的信號,但對有些企業來講,卻是發展契機。因為環保要求日趨嚴格,恰恰有助于行業洗牌,有助于行業中的環保領先者真正在市場競爭中勝出,從而完成轉型、升級,不斷朝著綠色化方向發展。那么,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如何順勢而為?如何領會《水十條》釋放出的調整動向?如何選擇轉型升級的方向?
一方面,企業要積極轉變態度,擺正自身位置,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今年“兩會”記者見面會上就指出,守法是企業的底線要求,不是高要求,所以企業作為環境污染治理的第一責任主體,只有提高自身治污意識,才能更好地推進環保工作既而其他經營活動健康開展。必須嚴格按照《水十條》的要求,落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加強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開展自行監測,落實治污減排、環境風險防范等責任。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要帶頭落實,工業集聚區內的企業要探索建立環保自律機制。
另一方面,企業要想綠色化發展,就必須有具體的路徑可循。如果說新《環保法》是告訴企業哪些不能做、哪些法律責任應當承擔,那么《水十條》則細化了依法治理水污染的指標和要求,明確了企業努力的方向,明確告訴企業以水定產的基本思路,清潔化改造的基本途徑。
具體有四:首先明確水的重要性,確立以水定產的基本原則。《水十條》指出,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等措施,都是在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基礎上,通過地方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空間布局,倒逼行業企業轉型升級。《水十條》還指出,要控制用水總量,抓好工業節水,完善高耗水行業取用水定額標準。到2020年,電力、鋼鐵、紡織、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先進定額標準。
其次,確定深度使用水,提高水使用效率。《水十條》指出,鼓勵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35%、30%以上。企業可通過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等措施推進循環發展。
三是注重科技支撐與成果轉化。《水十條》指出,要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重點推廣飲用水凈化、節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環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態修復、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適用技術。鼓勵企業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水處理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組建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示范推廣控源減排和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等。環保企業應進一步研發核心技術、打造精品工程、樹立行業典范,做領域內的“領跑者”。
四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水十條》指出,健全稅收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健全節水環保“領跑者”制度;推行綠色信貸,積極發揮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水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重點支持循環經濟、污水處理、水資源節約、水生態環境保護、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領域。企業可根據這些政策,節省環保改造的資本、多方面尋求資金注入,大力開展清潔生產、節約用水和污染治理工作。以往對污染企業的政策更多是治,綠色經濟政策的合力使用有望鼓勵更多企業自覺加強環境保護,爭取從環境保護中獲得發展的空間和競爭力。
總之,水資源不再是廉價的生產要素,而是衡量生產力是否先進的重要指標,以及制約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于十大行業來說,以水定產應成為企業發展的基本戰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老理將一次又一次被應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時間:2015-04-24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張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