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0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 (第十一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依托“一帶一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對西部生態環保有何意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3-19  瀏覽次數:257
    核心提示:依托“一帶一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對西部生態環保有何意義?
    青島歐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中國無廢城市建設及固廢資源化利用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大會
     

     

     

     
     

    “一帶一路”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提出來的,對密切區域經貿關系,深化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空間,有著重大意義。

      即將于3月底舉行的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將發布“一帶一路”實施方案,涉及鐵路、公路、能源等幾百項重大工程。依托 “一帶一路”建設,我國中西部地區將迎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機遇期。

      “一帶一路”的提出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一戰略構想最早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10月分別提出的。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訪問印尼期間,又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覆蓋總人口約44億人,占全球人口比例約六成,經濟總量21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約三成。

      “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覆蓋我國西北和中亞以及東歐各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著眼于東盟,輻射南亞和周邊國家,是在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為雙方乃至本地區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的內涵

      “一帶一路”以開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古絲綢之路精神為基礎,以“開放、包容、互利和共營”的現代內涵為核心。

      第一,開放。這是古絲綢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新時期“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進一步釋放內陸開放潛力、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以及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需要。“一帶一路”建設,沒有封閉性,更沒有排他性。

      第二,包容。這是區別于其他合作組織或機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參與方的多元化,即有別于其他合作機制,不針對第三方,不搞封閉性集團,只要是有意愿參與的國家或地區均沒有門檻要求,皆可自愿成為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合作方式的多樣化,“一帶一路”沒有嚴格統一的參與規則,各方圍繞擴大經貿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需要,可采用雙邊或多邊、本區域或跨區域、金融或貿易等多樣化、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方式。

      第三,互利。這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動力。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項區域合作構想,只有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才能具有持久活力和廣闊前景。

      第四,共營。這是保障“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無論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與民心相通等互聯互通的具體機制化安排,還是實現方式、合作內容、階段目標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議、共同參與、共同營建、共同受益,使之成為 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

      建設的主體任務和目標

      第一,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

      第二,加強道路聯通。上海合作組織正在協商交通便利化協定,將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

      第三,加強貿易暢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各方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

      第四,加強貨幣流通。如果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

      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對西部生態環保有何意義?

      2010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重點指出中西部地區要充分利用資源豐富、生產要素成本低、市場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在優化自身產業結構的同時不斷推動東部、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因此,西部在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前提下,厘清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內在關系,以生態凈產出(即“綠色GDP”)為目標,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發展轉變,保持生態環境和諧穩定與平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當前,中央明確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戰略方針,為西部地區轉變資源開發方式提供了契機。一方面,通過擴大向西開放,使中西部地區與中亞、南亞、西亞的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得以加強;另一方面,帶動歐亞大陸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充分調動區域內能源、礦產、旅游、文化、工業和農業資源,實現區域內國家產業合理布局、互相補充、共同繁榮。

      如何保障西部資源開發?

      我國目前已探明的自然資源有一半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區,因此資源優勢是西部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但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各利益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得現行制度安排不能充分反映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如,西部省區提供的能源、原材料等產品附加值低,隨著對初級產品需求的不斷下降,使得西部地區資源優勢難以轉換為經濟優勢。同時,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是在地區經濟基礎極端薄弱的情況下起步的,如片面追求經濟速度與規模,而實施非保護性開發,將會使以生態環境為代價建立起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體系,導致地區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低,資源開發效益差。

      專家建議,依托“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地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既要考慮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兼顧各區域的利益;既要考慮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益,也要重視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影響,把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同時,研究制定科學的礦產資源開發規劃,把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看作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借鑒國外的資源開發經驗,建設政府、企業和礦區居民共同參與收益分配的組織機制,通過立法維護礦區居民的環境權和生存權;通過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由資源開發者和資源使用受益者對受到環境影響的居民進行補償,使利益主體的利益得到合理保護。

      知識堂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古代文明之路。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但西漢末年在匈奴的襲擾下,絲綢之路中斷。公元73年,東漢班超重新打通隔絕58年的西域,并將這條線路首次延伸到了歐洲羅馬帝國。

      自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絲綢、皮毛、玉石、珠寶、香料等領域的商品交換不斷繁榮,文化、宗教等人文交流也日益活躍,不僅成為亞歐國家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東西大通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認可。

      從時間上看,古代絲綢之路,跨越2000多年,歷經中國歷史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從地理類型來看,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早在秦漢時期,中國與馬來半島等地就有交往。唐代以后,來往更加密切,其航線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


    依托“一帶一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時間:2015-03-19  

    來源:中國環境報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京山县| 泗水县| 肃南| 平顺县| 琼结县| 濉溪县| 金昌市| 静宁县| 靖边县| 敦煌市| 东乡族自治县| 华安县| 晋江市| 城步| 西乌珠穆沁旗| 乌拉特中旗| 长泰县| 航空| 德庆县| 三门县| 沿河| 象州县| 霍林郭勒市| 航空| 嘉鱼县| 河津市| 大冶市| 万山特区| 庆云县| 屯昌县| 同心县| 明水县| 阳新县| 黑水县| 和静县| 霍林郭勒市| 平远县| 洛宁县| 保康县| 甘南县|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