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供水區域水源切換腐蝕產物釋放控制技術
地下水供水區域水源切換腐蝕產物釋放控制技術
李玉仙,顧軍農,王敏,林愛武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研究院,北京100012)
為解決北方某市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構建了“引江、引黃、引冀水入境,并與本地10座水庫、6處水源地統一配置”的水源保障格局,擬建立以“本地水源支撐,外調水保障,備用水源應急”的多水源、互聯互調、安全可靠的水源系統。繼南水北調水源和河北水源之后,黃河水源成為又一具有戰略意義的水源。但是,由于黃河水源的水質與當地水源水質差別較大,尤其是硫酸鹽與氯化物濃度大大高于當地水源,有可能破壞管壁腐蝕產物層與水相之間的平衡,并增加發生“黃水”的風險。
有研究結果表明,水源切換時,地下水供水區由于管垢較為薄弱,更易發生“黃水”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針對當地地下水供水區域管段進行試驗,擬通過調節管段進水的余氯與溶解氧濃度,調控管垢的穩定性,以減少鐵離子釋放,避免“黃水”現象發生。
1 試驗條件
1.1 試驗方法和裝置
采集某地下水廠供水區域管段,管材為DN100的鑄鐵管,長度為3 m,進行管垢調節試驗和水源切換模擬試驗,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切換地下水廠供水區域管段的供水水源為黃河水源,考察沒有進行養護的管段水源切換后腐蝕產物釋放規律。
第二階段:使用原地下水廠出廠水作為試驗用水,通過提高出水余氯和溶解氧濃度來快速氧化水廠供水區域管段,促使管垢由脆弱轉向穩定。監測運行后的濁度變化和余氯衰減情況,掌握管段是否達到穩定期;水廠出廠水DO為6~7.5 mg/L,通過在進水儲水罐中攪拌后DO達到7.5~9 mg/L,水廠出廠水余氯為0.5 mg/L,經過調整使試驗管段進水氯濃度為1.0 mg/L左右。
第三階段:在所養護管段出水基本達到穩定后,將管段運至黃河水源中試基地(鄭州市某水廠),基地水處理工藝為“混凝-沉淀-過濾-活性炭”,出水加氯后作為管段模擬系統的進水,系統白天循環運行、夜間停滯,第二天更換新鮮水。監測水源切換之后管段出水的濁度、總鐵等濃度的變化情況。
1.2 試驗水質條件
本地地下水廠和黃河水源中試系統出水水質見表1。可見,黃河水源的LR指數為原地下水廠LR指數的6倍。
表1 本地地下水廠和黃河水源中試系統出水水質
2 試驗結果
2.1 管段養護期間水質變化情況
圖1為管段養護期間進、出水余氯和濁度的變化情況。
圖1 管段養護期間進、出水水質變化
從圖1可見,管段養護期間耗氯量逐漸減小,在初始運行時耗氯量為0.2~0.3 mg/L,管垢穩定后耗氯量為0.1~0.15 mg/L;管垢穩定前管段出水濁度較進水有升高的趨勢(升高0.2 NTU),管垢穩定后管段進、出水濁度變化不大。
從耗氯量減少和出水濁度變化情況來看,提高加氯量2個月后,管段管垢基本穩定。
2.2 管段養護對管段腐蝕產物釋放的影響
2.2.1 白天循環運行時管段出水水質變化情況
圖2為管段養護前后水源切換為黃河水源后出水總鐵、濁度、DO的變化情況?梢,管段養護前由于地下水供水區域管垢不穩定,水源切換后總鐵超過0.3 mg/L,最高達到1.15 mg/L,在運行半個月后總鐵濃度基本穩定;養護后的管段在切換水源之后出水總鐵濃度初期達到0.5 mg/L,運行5 d后出水總鐵濃度降至0.3 mg/L以下。未經養護管段在水源切換初期管段出水濁度為2~8 NTU,運行半個月后出水濁度基本穩定小于1 NTU;養護后的管段水源切換初期濁度略有升高,僅一次濁度>1 NTU,但很快趨于穩定。水源切換時管垢是否穩定對出水DO影響不大。
圖2 白天循環運行時管段出水水質的變化
管段養護前后出水總鐵、濁度、溶解氧見圖3。
圖3 夜晚停滯管段出水水質的變化
從圖3可以看出,隔夜停滯后的管段出水總鐵和濁度偏高。水源切換時管段養護后的出水總鐵和濁度較養護前管段略有降低。運行3個月后,停滯管段的出水水質指標一直未能達到穩定狀態。
3 結論
① 針對地下水供水區域管垢不穩定的情況,采用增加消毒劑用量和溶解氧濃度的方式來提高管垢穩定性。白天循環運行時,未養護管段水源切換后,出水總鐵和濁度在運行15 d之后降至水質標準的規定限值,即總鐵<0.3 mg/L,濁度<1 NTU。養護后管段切換水源之后,出水濁度略有升高(基本小于1 NTU),運行5 d后出水總鐵<0.3 mg/L。
② 白天循環運行時,養護后的管段“黃水”程度減輕,“黃水”持續時間大大縮短。
③ 養護后管段隔夜浸泡后出水仍然出現濁度、總鐵較大幅度升高的“黃水”現象,管段是否經過養護對停滯運行的管段出水水質影響不大;建議水源切換期間加大管網末梢用戶的用水量,減少管網水的停滯狀態。
④ 地下水供水區域管段提前養護2個月,也只能減小“黃水”的程度,并不能杜絕“黃水”現象的發生。因此黃河水仍需與其他源水調配使用,控制拉森指數,以降低水源切換時突發“黃水”的風險。
(本文發表于《中國給水排水》雜志2014年第20期“給水深度處理及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交流會專題”欄目)
微信掃一掃
獲得更多內容
手機掃一掃,即可免費申請加入
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戰略聯盟(336位水行業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