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污染誰治理”是人們經常聽到的污染治理模式。不過,隨著第三方治理的出現,這種模式可能會很快被取代。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這表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為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徑,已經獲得了中央政府的認可。
“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業與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簽訂合同協議,通過付費購買污染減排服務,以實現達標排放的目的,并與環保監管部門共同對治理效果進行監督。”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向記者表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場機制,實現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化、社會化,對于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水平、加快環保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環境管理轉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企業自行治污存弊端
環境污染治理已成為近年來的焦點,環保投入年年增加,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加速建設,為何環境質量卻不見明顯提升?業界專家普遍認為,原因在于很多治理設施沒有發揮效力,因為缺乏社會責任和有效監管,工業企業自覺控污減排的意識淡薄,“誰污染誰治理”的思路已經很難行得通。
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提供的數據,我國工業污染占總污染的70%以上,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今年發布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指出,2013年我國霧霾發生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加大,中國要根治霧霾問題最快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水體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表示,中國污水排放總量遠超過環境容量,僅化學需氧量(COD)就超出環境容量4倍多。土壤污染方面,《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污染嚴重總超標率達16.1%,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多年來,我國工業污染防治一直走的是“誰污染誰治理”的分散治污之路。這樣的管理模式雖然對我國工業污染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誰污染誰治理”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很多企業想方設法地降低防治成本,總是為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而減少對環保的各種投入,難以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自我約束機制。”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表示,由于受自身規模、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每個企業都自建污染治理設施處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實際上很難做到。即使建了污染治理設施也常處于半開半關狀態,給監督管理增加了難度。另外,污染治理設施實行非專業化、非社會化管理,運行效率低下,結果導致一些地區污染治理設施因缺乏資金而無力興建,即使有的地方建得起也無力運行,造成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現象的發生,嚴重影響污染治理效果。
“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效率低下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駱建華表示,要求污染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而企業本身又缺少這樣的技術儲備和人才。更有甚者,“誰污染誰治理”還為企業偷排超排等不法行為提供了便利,也給行政部門嚴格執法帶來難題,增加了執法成本和執法難度。
政府推動第三方治理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
在很多專家看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當前治污的最有力模式。“與傳統的‘誰污染誰治理’相比,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上,工業減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業以合同的形式,通過付費將產生的污染交給專業化環保公司治理。”駱建華談到第三方治理的優勢時表示,一方面,排污企業由于采用專業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達標排放率;另一方面,治污責任通過合同方式向環保公司轉移和集中,環保部門也從監管分散的排放源變為監管集中可控的環保公司,降低了執法成本。此外,還刺激了環保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議。建議指出:“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難以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自我約束機制。”
在今年7月召開的2014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巡視員馬榮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環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預計今年年內完成該項工作。
“環保部已經起草了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的指導意見,正在向地方征求意見。由于東、中、西部的實際情況差別很大,我們將循序漸進地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服務。”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表示,環境監測服務分為政府環境監測服務和企業自行環境監測,目前企業自行環境監測已經向第三方開放,很多國控重點污染源企業早已向第三方購買了環境監測服務,同時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在地方已經開展試點。
據了解,由“誰污染誰治理”變為“污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已在歐美國家的減排治理中普遍應用。
專業化社會化治污成效顯現
近年來,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專業化模式已經在我國電力行業推行,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神華巴蜀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大唐國際運城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通過合同方式委托專業環保公司進行污染治理,借助專業技術和規模經濟的優勢,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一項統計顯示,浙江省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后的達標排放率可達70%-80%以上,有的甚至可達到90%以上,與污染企業自行運營相比,達標率提高了30-50個百分點,運營成本節約了10%-20%。
作為國內較早推行上述模式的地區,天津濱海新區近年來借此引入海外技術經驗,不斷提升污水處理水平。天津泰達威立雅水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相比合資之前,該公司在提高污水處理水平的同時,能耗下降了1/3。
威立雅中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在中國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夠將更多優秀的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配套資金引入國內市場,提高中國環保產業的運營管理水平,促進環境保護的發展。
據了解,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積極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在10月23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推進會上,上海市副市長蔣卓慶表示,上海將在多個重點領域試點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政府采購、政府投資、國企項目等方面將帶頭實施。
經過多年探索,眼下我國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條件日臻成熟。駱建華認為,隨著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的推行,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帶動了環境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培育了一大批規模化的環保公司,技術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業務范圍逐漸向工業污染治理領域擴展。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綜合來看,環境污染治理采用第三方運營服務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陽生表示。
引入市場機制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成趨勢
時間:2014-11-24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