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一掃,即可免費申請加入
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戰略聯盟(271位水行業代表了)
2014(第二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
未來二十年環保科技發展趨勢預測,中國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最新研究成果匯報,環保產業科技發展機制探討,“水十條”對環保產業藍圖影響解讀,最具技術創新的“靠譜”企業家尋找……金秋十月,一同走進中國環保之都——中國宜興,聆聽最前沿的訊息,感受最獨家的觀點。
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是科技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部省會商共同推進宜興環科園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旨在實現環保技術與產業的有效連接,推進環保產業高地——宜興環科園的產業發展,實現行業引領與示范。因此,本次推進會主題聚焦在“環境、科技、產業”,將“政產學研金”進行充分連接,以期通過跨界智慧的匯聚,獲取前進力量。
推進會采用總論壇-分論壇-總論壇、產品展覽展示等多種形式,與會者既可集中聆聽大家之言,也分散進行小眾討論和對接洽談。本次推進會10月24日上午的主旨論壇分為四個環節:科技部“十三五科技規劃思路”,旨在指明未來五年的產業科技發展路徑;環保部“水十條之于環保產業的影響”,旨在繪制環保產業發展藍圖;曲久輝院士的“未來環保科技發展預測”,將在全球視角定位我國環保科技發展的得與失;而宜興環科園朱旭峰主任的“宜興環科園2014”,則是緊接宜興地氣,代表宜興環科園——這個被譽為全國最優秀的環保促進政府機構及千家宜興環保企業,向全行業的一次真誠匯報。同時有幸得到了三位國際頂級污水處理專家Perry McCarty、Glen Daigger、Mark van Loosdrecht的支持,并為大會發來寄語。
10月24日下午,推進會同期舉行三個分論壇,分別圍繞概念廠水未來、產學研合作創新及發展、國際技術轉移為主題。
“概念廠·水未來”分論壇是推進會一大亮點,主要圍繞概念廠專題進行研討。2014年年初,曲久輝、王凱軍、王洪臣、余剛、柯兵、俞漢青六位國內知名專家聯合提出《建設面向未來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此舉一經推出,引起業內廣泛關注,且匯聚了一批頂級精英,且已卓有成效。半年過去,概念廠事業又有了哪些進展與突破?歐洲概念廠考察,世界頂級水處理專家交流又為中國城市污水概念廠事業帶來了哪些新的啟示?本次推進會,概念廠專家委員會就將結合國際交流成果及歐洲考察,進行一次全方位的獨家系統解讀。
技術轉移與產學研,都是時下熱點話題。10月24日下午,推進會國際環保技術轉移分論壇,特別邀請到了環保部的對外交流合作中心與科技部火炬中心一起,分別就技術轉移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及發展議題,邀集行業政策設計者、行業研究機構及企業家,一同探索環保科技成果轉化和環保技術國際轉移機制及案例分享。
技術與資本,是環保產業的兩翼。技術,企業安身立命之本;資本,企業成長壯大之源。10月25日上午的科技金融﹠環保創新技術路演,便是專為技術與資本對接而設,讓資本找到技術,讓技術遇上資本。走進環保創新技術路演,感受環保產業發展最新脈搏。屆時,還將舉行對接洽談活動。
兩個多月的精心策劃與走訪,兩千多家環保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實地調研和廣泛征集,三十余位業內權威演講嘉賓的誠摯邀請,十大合作單位的甄選。科技前瞻與機制探索的融匯,技術創新與案例分享的結合,宜興經驗與中國乃至全球趨勢預測的碰撞,環保產業與科技發展機制探索,環保產業與科技孵化案例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只為讓您不虛此行。
如果您正在尋找環保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如果您想尋求產業促進工作的啟發與靈感,如果您一直關注中國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事業,并想參與其中,如果您剛剛走上環保創業之路而苦于酒香巷子深,如果您正在苦苦尋覓靠譜的技術企業卻感嘆伯樂無馬,如果您想全方位了解中國環保之都——宜興的前世今生,那么靈秀宜興,環保肇始;金秋十月,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等你來。
看未來:十月再論"概念廠"
100年來,人類使用傳統的活性污泥法解決污水處理問題,保障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水處理專家在更新自己的觀念:污水處理不是簡單地去除污染物,更應該在節能、資源回收、環境友好的方向上進行新的革命性發展。
提出了污水處理概念廠命題的曲久輝院士等六位中國專家認為,中國的污水處理概念廠有4方面的追求,即追求水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追求提高能源自給率、追求物質合理循環、追求環境友好。而這4個追求也影響到概念廠核心技術的應用。污水處理概念廠追求的是健康的水質,就是要把資源回收、能量轉化、有害有毒污染物去除進行統籌考慮。追求環境友好,即做到排出物對生態環境安全,融入周邊社會,不影響周邊土地的使用功能,還會將處理過的污水用作補充水源。概念廠的提出給中國的污水處理行業帶來震動,同時也影響到國際學界。
距離“中國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的理念公布已半年有余,本次推進會的一個重頭戲即是概念廠專題宣講研討。半年多來,概念廠事業周圍已經聚集了一批行業的頂級精英,并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次,概念廠專家委員會將結合同世界頂尖水處理專家的研討成果和歐洲考察內容,展示在概念廠“四個追求”方向上看到的獨特風景。
概念廠的建設及其拉動的各項工作是宏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行業、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需要相關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值此"2014(第二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推進會”之際,舉辦“概念廠•水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論壇活動,聽取專家匯報,發表您的真知灼見,并與我們攜手努力,共同為這一光榮的事業做出貢獻。
加強產學研合作,助力企業創新之路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部署和要求,節能環保產業位列國家戰略性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其中。產業發展目標將要突破一批環保產業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骨干企業和一批比較優勢明顯、產業配套完善、有序集聚發展的先進環保產業基地,城鎮污水、垃圾和脫硫、脫硝處理設施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市場化。在重點領域環保技術及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環保裝備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環保產業市場和環保服務體系;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社會化。
環保產業來到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十字路口,面對“十二五”繁重的環境保護任務,如何探索環保新道路過程?如何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以滿足探索環保產業發展的新要求?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探索環保新道路離不開先進理念引領,離不開強大科技支撐,離不開重大科技突破。
作為中國環保產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模式,產學研合作在產業發展初期就有了比較成功的案例。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產學研合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產學研合作已經成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產學研合作發展至現在階段,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入、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成長過程。隨著國家協同創新工作的全面鋪開,產學研合作出現了“政、產、學、研、用”或“政、產、學、研、金”五位一體,乃至“政、產、學、研、金、介”六位一體的創新組織形式。
但總體來說,由于保障體系和機制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等原因,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例如部分產學研結合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場機制;產學研結合的各方定位和分工認識不清、利益保障機制不夠健全;政府對產學研結合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夠;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效果不理想;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模式形式大于實質等等的問題。
有人說協同創新開啟了產學研合作2.0時代,此時,更有必要對產學研合作存在的主體各方定位、產學研公共服務平臺及中介機構建設及有效服務、產學研合作中的政府作為、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作用的充分發揮等問題進行一次真誠的探索和討論,進而更有效地整合資源,通過協同創新,推動我國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美麗中國。
2014年10月24-25日,2014(第二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在江蘇宜興賓館召開,會上將圍繞資源整合、協同創新、產業升級三大主題,邀請政府、企業、高校幾大主體共同探討,打破溝通圍墻,一同探索環保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在利好政策不斷出臺的大好環境下,環保企業如何抓住產學研合作體系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的發展契機,使其成為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如何加快科研市場化步伐,使科技成果盡快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合作各方如何在合作過程中加強緊密性,提高產學研合作深度,加快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
國際技術轉移之路該如何走?
在經濟全球化與技術國際化的大形式下,商品、服務、資本與技術在世界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得已順暢流通與交換。國際技術轉移已然成為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手段之一。通過促進國際技術轉移發展高科技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推進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重要舉措。
而互聯網技術發展,無疑成為了世界貿易與信息傳遞的助理劑。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及發展的日趨成熟技術轉移事業顯然迎來了其快速發展的春天。近幾年,技術轉移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據統計,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國際技術轉移年合同額度已接近千億元的規模,技術轉移平臺機構、服務機構和國際合作機構也相繼涌現且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環保產業已成為技術轉移市場上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我國環保產業由于起步較晚,走的是一條“引進+改進”的技術路線。這一方面大大縮短了產業技術試錯期的時間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其陷入創新人才、技術創新機制的積累和建設不足的窘境。在新的發展階段下,技術是創新還是引進?又該如何進行創新與引進?引進之后如何利用技術促進產業發展?資本如何配合技術引進來?中國企業(資本)如何走出國門去獲取技術?都是政府、企業及相關技術轉移機構需要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2014年10月24日,“2014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國際環保技術轉移論壇特獲得了環境保護對外交流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技術轉移機構、專家、企業、資本,一同齊聚宜興,分別就技術轉移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及發展議題進行交流與探討,期間還將進行環保技術國際轉移機制及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