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一掃,即可免費申請加入
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戰略聯盟(271位水行業代表了)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發展概況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屬于無錫高新區“一區兩園”中的“一園”,是當時唯一設在縣級市的國家高新區,也是唯一以環保產業特色命名的高新區,是科技部和環保部共同管理與支持單位,列入《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優先發展計劃。
依托“中國環保之鄉”——宜興40年環保產業積淀和20多年的建園史,宜興環科園已初步構建了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積聚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當前園區圍繞打造“全國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環保技術創新高地、環境服務業示范基地”三大目標,積極搶抓當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機遇,加強政策創新與機制創新,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系統集成和總承包實力雄厚的環保領軍型企業,建設一批支撐產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不斷完善環保生產配套體系與技術服務體系,打造成為最具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環保產業高地和環保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1、產業集群優勢突出。宜興環保產業起步早、發展快、影響力大,已經形成了1700多家環保企業、3000多家環保配套企業的環保產業集群,造就了10萬環保產業從業人員,其中環保專業研發人員80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20000多名,專業市場營銷人員近萬名。已形成了以環保工程承包為龍頭,以環保設備制造為重點,以原輔材料及零部件配套為支撐的完整的產業鏈條。環保產品涉及水、聲、氣、固、儀及配套產品等六大類、200多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環保產品年銷售規模達500億元,其中水處理占到70%,水處理設備的自我配套率高達98%,每年承接環境治理工程項目超過3000項,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形成了集研發設計、裝備制造、物流倉儲、銷售服務、管理運行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產業支撐體系,是中國環保企業最集中、產品最齊全、技術最密集的產業集聚區。同時,北控水務、中節能、新加坡聯合環境、新加坡美能等一批海內外知名環保企業和重大項目先后落戶宜興。組建宜興環保產業集團,把優質企業、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集聚到一個大平臺上,以“環境醫院”的創新模式,聯合抱團開展流域治理和區域總承包,提升市場競爭力。
2、載體支撐功能完善。近年來,圍繞強化產業發展支撐功能,采取規劃先行、園區引導、多元投入的發展模式,投資100多億元,規劃建設了200萬平方米的各類功能性載體。初步形成了設計、研發、檢測、培訓、展示、交易完整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支撐體系,為促進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環保工程設計平臺:由園區和鵬鷂集團合作,聯合國內相關市政機構成立中宜環境工程設計院(甲級資質),面向行業開展環境設計服務。
二是環保技術研發平臺:自1995年起,采用產業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中科院(宜興)生態土研究院等10家由園區主導的環保技術公共研發平臺,2013年技術外包服務收入0.83億元。
三是環保產品檢測平臺:2010年批準建立江蘇省環保產品質量檢驗監督中心;2012年批準建立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驗監督中心,2012年啟動建設,總投資1.7億元,2015年正式啟用,促進環保產品標準質量的提高;
四是產品展示交易平臺:2009年投資13億元建設宜興國際環保城,目前國內外600多家企業入駐交易,2013年交易額達到60億元,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最大的環保裝備和產品的集散交易中心,國內外近千家環保企業入住交易,并成功舉辦了4屆環保產品和技術裝備交易會;2013年,投資1.5億元建設國際環保產品展示中心,今年10月份啟動運行,促進國內外最新環保技術與產品集中展示交易;注冊2000萬元,建立了全國首家宜正環保電子商務平臺,上半年已實現網上交易額500多萬元。
五是環保人才教育培訓平臺:2013年投資2億元與湖北理工學院合作創辦中宜環保學院,開展全日制本科教育、在職研究生培養、資格資質培訓等環保產業實用型人才的教育。
六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做好知識產權保護,是保障國際先進環保技術的放心順進入的重要舉措。為此,環科園管委會進一步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先后與市檢察院聯合成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檢察室,與市法院聯手成立知識產權巡回法庭等。
七是環保產業金融支撐平臺:編制了環保產業投資價值報告,引導節能環保項目向環科園集聚;引進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實施基地、基金、基業“三基”工程,引進與設立了7個產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達到了40億元;聯合中國進出口銀行,啟動了“中小型企業成長計劃”,前三期項目共向11家企業投放資金2.7億元;設立了2000萬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分別對孵化期、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實行風險補償;推動企業開展資本經營,到目前為止,已有6家企業在海內外成功上市,21家企業進入了上市輔導期,此外上半年有2家中小企業成功登陸“新三板”市場。
目前,園區投資建設的環保科技大廈、科技孵化園、國際環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訓基地、人才公寓、大學科技園等六大功能性載體已經投用;宜興環保科技創業中心、卓易軟件園等4家國家與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吸引了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業入駐孵化。同時,按照搭建高端平臺、促進高位發展的思路,建成了環保物聯網中心、中宜環保學院等一批高端平臺,國家2011協同創新計劃的“水污染控制先進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一中心兩基地落戶,環保論壇會展中心、青梅園環保谷等一批功能性載體正在規劃建設中。
3、技術創新實力強勁。始終以科技創新作為驅動產業發展的主引擎,矢志不渝地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有80多家企業被國家認定為高新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其中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3家。與國內外30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長期合作關系,每年轉化科技成果120多項。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以色列魏茲曼科研所等海內外環保專業研究機構都在園區建立了15個產學研合作平臺,國內環保技術領域的錢易、李圭白、張杰、曲久輝、任南琪、陳吉寧等上百名知名專家、院士加盟宜興環保技術創新。國家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4個國家、省級技術創新聯盟和行業發展聯盟落戶宜興。累計擁有各類發明專利530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30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近三年中,園區130多家企業承擔并實施了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其中,5家企業承擔了國家水專項,13家企業承擔國家863項目,5家企業承擔了國家環境類支撐計劃項目,23家企業承擔了國家中小企業創新資金項目,一批企業在環保技術細分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同時,積極探索“技術、資本與企業家組合”,加快了創新資源耦合運用,創造了“一品一所一公司”(“一個科研產品+一個研究所(團隊)+一家實施產業化的企業”)等新模式,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創新產業化進程,打造行業“單打冠軍”,創新創業高地優勢逐漸顯現。
4、國際合作深入推進。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切實提升環保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一是在環保部的支持下,東盟中心宜興環保技術與產業示范基地正式掛牌,并在肯尼亞、柬埔寨等國家設立環保創新中心,承擔國家環境治理援外工程的實施,促進先進環保產品與技術走向國際市場;二是與德國、芬蘭等8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清潔技術對接中心,設立了專門的辦事機構,目前正在洽談的技術合作與投資項目15項;三是積極推動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目前有4家企業在境外成功上市、7家企業在境外設立了公司或代表處、3家企業在境外承接環境工程項目、25家企業環保產品出口境外。凌志環保、江華水集團分別與美國PABC研發中心、以色列耶達研發有限公司成立了聯合創新中心。四是哈工大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與國際水協會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合作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威立雅、凱丹、蘇伊士等一批國際知名環保公司多次來園考察,并與多家環保企業洽談并購合作意向,環保產業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
5、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依托環保產業集群優勢和創新發展優勢,國家科技部、環保部等部委與江蘇省政府在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中聚焦環科園。商務部和科技部的“國家節能環保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科技部的“國家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組部的“國家千人計劃環保產業研究院”、工信部的“中國環保裝備新型化工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質檢總局的“國家環保裝備質量檢驗監督中心”、環保部的“中國東盟環保技術與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發改委的“節能環保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江蘇省政府的“江蘇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省內唯一的江蘇環保與裝備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等重大載體平臺相繼落戶。2013年10月26日,科技部聯合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宜興主辦了“首屆中國宜興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簽署了《部省共同推進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創新發展合作計劃》,明確了10個方面的支持重點,并建立了定期會商等長效工作機制,將宜興確定為永久會址,這些都為園區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與契機。
6、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宜興環科園自然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區域規劃面積從初期4平方公里,后拓展到15平方公里。2011年與新街街道實施“園街一體”整合,擴展到103平方公里,2012年,高塍鎮由環科園托管實施統籌發展,區域面積達212平方公里,形成包括核心區、新街街道、高塍鎮“一園三區”格局。“十二五”一開局,園區實施“高舉高打、重構發展”戰略,專門聘請原新加坡蘇州工業園總規劃師時匡及其團隊來擔綱編制空間戰略規劃、總體規劃,同時引進國內外一流規劃團隊圍繞“環科新城”建設編制產業規劃、水域規劃等一系列控制性規劃,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規劃建設新體系。新規劃“一園三區”中核心A區主要突出“優”,實施騰籠換鳥,提升內質,做強高端承載,優化城市形象;新街B區主要突出“控”,涵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控制項目開發,作為未來發展的預留區;高塍C區主要突出“拓”,拓展有形空間,變為有用空間,重點布局大環保、大節能主題的重大項目、園中園項目,形成大產業集群,打造一個全域性的節能環保產業公園。園區功能定位“兩區兩地”:中國最具特色的環保專業論壇商務會展區、長三角產城一體化發展的低碳新城示范區、世界一流的環保產業創新中心及制造基地、宜興西部山水相依的生態游憩宜居棲息地。新城定位“三城”:環保智造城、現代服務城、低碳宜居城。加快建設一座山、水、城相得益彰的“中國環保之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環保第一園”,打造全球環保中樞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