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環保產業邁上朝陽之路
環保產業是公認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早在上世紀70年代,宜興就較早涉足環保產業,并在90年代初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了環保科技工業園,這是當時設在縣級市的唯一以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進入新世紀,宜興環保產業發展繼續加速,成為著名的“環保之鄉”。近幾年,宜興加大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力度,突出問題導向,著眼于成為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基地的目標,著力打造一流載體,著重吸引國內外高端要素,初步形成了一個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工程施工、運營服務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呈現出邁上朝陽之路的廣闊前景。
環保企業的集聚速度加快。現擁有1500多家環保企業,3000多家配套企業,4萬多人的專業隊伍,環保產品和裝備配套齊全,環保產品涉及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噪聲控制、固體廢物處理、環保物聯網等五大類、2000多個品種,水處理市場占國內的40%,95%以上原輔材料可在本地配套。一批重大的部、省平臺加快落戶。科技部的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技術創新聯盟、國家質檢總局的環保裝備檢驗檢測中心、環保部中國東盟環保與技術示范基地等10多個部、省級平臺落戶環科園。一批重大的緊密型產學研合作體相繼成立。與國內80多所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與哈工大、清華、南大、西交大等15所知名高校建立實質性合作體,吸引錢易等國內外上百名知名環保專家加盟,李學勇省長去年在考察時對哈工大一宜興環保研究院合作模式給予高度評價。國際先進環保技術的進入通道逐步打開。新建了國際環保展覽中心,先后與德國、丹麥、芬蘭等8個環保產業發達國家的政府或專業組織建立清潔技術對接中心或辦事處,并吸引一批國際知名環保公司到宜興尋求合作。奏響環保產業發展的“宜興之聲”。先后在宜興成功召開首屆國際水工業發展論壇、中日韓環保圓桌會議等高層次專業研討會,“政、產、學、研、用”各界人士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2013年科技部聯合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宜興主辦了“首屆中國宜興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并簽署了《部省共同推進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創新發展合作計劃》。探究宜興環保產業這幾年風生水起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晰環保產業新一輪發展戰略,奠定轉型升級堅實基礎
為跳出原有產業較局促的格局,宜興緊緊圍繞產業發展的依托空間、目標路徑和組織經營者這三大戰略支撐點,立足實際,著眼長遠,推動產業進入更高平臺發展。
調整優化環科園空間部署,以高端定位布局一流產業。環科園是宜興推動環保產業提質、提升的主陣地。為此。宜興對環科園的空間部署進行了重大調整優化。首先,下決心改變過去“小馬拉大車”的窘況,進行空間上的較大規模擴容。2011年,面積由15平方公里擴展到103平方公里。2012年,又于緊鄰北部并且環保生產廠家密集的高塍鎮實施托管統籌,面積擴展到212平方公里。其次,確立“瞄準世界一流、打造中國第一”園區發展目標,聘請成功規劃新加坡蘇州工業園的時匡大師,重新編制環科園總體發展規劃,形成“一園三區”空間布局。在核心A區,突出一個“優”字,重點提升品質,做強高端承載能力,優化新城功能;在新街B區,突出一個“控”字,涵養好自然生態環境,預留未來發展空間;在高塍C區,突出一個“拓”字,把有形空間拓展為有用空間,布置重大產業項目,從而奠定了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框架基礎。
查找影響環保產業提質的癥結,理清產業躍升的目標路徑。前幾年,宜興發現影響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缺乏拳頭產品,產品大同小異;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制作水平較低;缺乏骨干高級人才,普通生產人員多;缺乏產業鏈上的縱向合作,污染全過程治理能力弱等。為此,在明確環保產業“做大、做尖、做高、做精”的基礎上,確立環保產業的“五大轉型”要求,即:產業門類上,從單一的水處理為主,向氣聲固儀和資源利用全面轉型;產品功能提供上,由單一的裝備制造,向系統集成和成套化設備轉型;污染治理流程上,由末端治理為主,向全過程治理和控制轉型;市場拓展上,由產銷型為主,向產銷型和技術型同步轉型;業態進展上,由環保制造業為主,向環保制造和環保服務業并舉轉型。此舉,為環保產業突破原來的狹窄單一狀態、同質化過度傾向、內部競爭過激等局面,進而向融合生產制造、研發設計、綜合服務的大環保產業躍升,提供了清晰的目標和路徑指導。
激發企業家對環保產業發展的責任感,以企業家素質的提升帶動環保產業的提質增優。宜興環保企業以本地中小企業為主,企業家們往往偏重于鄉情、關系,視野和胸襟都有待進一步提升開拓。這幾年,宜興通過積極承辦國際環保會議,帶領企業家參加歐美、日韓等招商活動以及2013年上海環博會等,使當地企業家在與國內外同行交流中,切身感受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僅僅是環保生產技術方面的差距,而是對環保產業發展的理念和責任上的差距。經過一番思想上的沖刷,企業家們意識到只有破除小富即安和單純賺錢的局限,樹立環保產業有益于企業、社會和個人的信念,把環保做成良心工程、信譽產品.才能真正成為環保產業領域的領跑者。
二、加強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吸引國內外高端環保技術落地開花
環保產業是一個技術進步相當快的產業,宜興為此利用人文底蘊豐厚的優勢,加強與國內外環保科技界的合作,形成了吸引環保技術創新資源的強大磁場效應。
在環科園內加緊與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研發平臺。近幾年,環科園內功能完善、服務配套的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力度加大、速度加快。首先是與著名大學院所共建研發平臺,先后與國內環保領域實力雄厚的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等,在園區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引導先進的環保技術到環科院孵化。其次是與國內外其它30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每年從這些院校轉化科技成果達120多項。良好的產學研平臺,吸引了國內外上百名知名專家、院士的加盟,許多高端環保技術在宜興落地開花。如國家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均落戶宜興。北控、中節能、長青控股等國內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已經把宜興作為采購目的地,投資20億元的中節能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也已落戶,助推宜興環保產業層次的提升。
加快構建國際先進環保技術進入的便捷通道。國際先進環保技術能不能放心進入,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知識產權保護。為此,宜興環科園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先后與市檢察院聯合成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保護檢查室,與市法院聯手成立知識產權保護巡回法庭等。在這較為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下,德國、丹麥、芬蘭、荷蘭等8個國家與環科院先后建立了清潔技術對接中心,并設立了專門辦事處和專業商務代表,另有20多個國家在新能源、環保清潔技術等領域與環科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對接,哈工大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還與國際水協會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合作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江華集團等一批企業分別與美國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耶達研發公司聯合成立創新研究院,一批國際知名環保公司多次到宜興洽談合作,促成一批國際先進環保技術落地宜興轉化。
探索出全省產學研合作的示范案例一“哈宜模式”。這是環科園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產學研合作的重大成果,它立足哈工大雄厚的環保科研實力,以“一品、一所、一公司”的專門合作業態,推動研發產業化的一種運作機制,已成為全省產學研合作的示范案例。其運作模式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正式啟動之時,就成立了有限公司實體進行公司化運作,其中技術團隊占股51%、園區占股49%,形成以哈宜研究院為母體、“哈宜”品牌和專有技術輸出管理為脈絡,通過“一個科研產品+一個研究團隊+一家產業化企業”的方式,催生一批具有成為“單項冠軍”潛質的成長型企業。這一模式運營2年來,已孕育出13個單項技術公司,承擔了10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29項工程,簽署的工程項目合同額超過了2億元,打造了一批環保細分領域龍頭、技術冠軍和行業標桿。
三、推出環保標準化產品和服務,擴大市場影響力
針對環保技術產品需求、服務對象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宜興從展示產品良好形象、推進標準化建設、提供綜合環境治理服務等方面著手,擴大環保產品市場。
建設中國宜興國際環保城,提升環保產品、技術交易市場水平。本著環保產業不能停留在單一制造業態,不能局限于生產領域的理念,近年,宜興堅持立足高水平高層次,在環科園內著力建設國際環保城,努力提升環保產品、技術交易市場水平。目前,已建成總面積13萬平米的宜興國際環保城,設有信息服務、產品展示交易、科技成果轉化、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等10大服務平臺,并在國際環保城內成功舉辦了4屆環保產品和技術裝備交易會,吸引近千家國內外環保企業入駐交易,入駐率達到90%以上,眾多國際知名環保品牌在環保城扎堆集聚,有望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最大的環保產品、裝備技術的采購交易中心。
積極推進環保產品標準化,擴大環保產品在行業內的影響力。環保產業、產品門類較多,一般在市政公共服務領域環保產品技術有較好的通用性,而在工業服務領域則較難標準化,顯然,誰在標準化上邁出更早步伐,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和市場份額就會明顯提高。近幾年,宜興在推動環保裝備、產品、工程的標準化方面下了較大力氣。如環科園通過建立環保標準工場,加強技術檢測,提供標樣服務等,推動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同時,環科園還建立了國家環保裝備監督檢測中心,與清華大學設立了環保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推廣應用清華環保技術標準;設立中宜環保儀器檢測有限公司,對在線水質毒性檢測儀提出監測標準,為標準化檢測提供示范。據此,培育了一批品牌化、標準化的高端產品,擴大了環保產品、技術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打造提供綜合服務的“環境醫院”,開拓專業市場和總包市場。這是宜興在探尋環保產業發展方面的又一種新方式,其實質是由于環境治理的綜合性、復雜性和專業性,許多污染治理項目單個企業已難以承接和解決,需要環境專家會診提出解決方案、企業提供治理裝備和設備、相關方面確定綜合運行方案等等,以集團為載體綜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環境醫院”就應運而生。環科園已經利用產業技術上的優勢,帶領一批優質企業共同承擔了區域總包、流域治理等一些大工程,成為環保問題系統方案的解決者。同時,環科園也在哈爾濱、伊犁等多個城市,著手組建“環境醫院”載體,把環保專業市場拓展得更寬更廣,在全國獲得更多的總包市場。
四、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龍頭
企業素質和競爭力決定產業層次、競爭力。近年,宜興強化服務,全力推動環保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了一批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領軍企業。
組建環保產業集團,培育環保旗艦型企業。2013年,環科園優選首批20家當地骨干企業,組建了宜興環保產業集團,通過聯合抱團,以集團為平臺、資本為紐帶、資質為支撐,打造資質齊全、實力雄厚、能征善戰的環保企業集團,同時加快吸收其它一批本地優質企業、戰略伙伴加盟。集團還收購了宜興建工資質,已擁有海外施工、國家工程總包一級資質,加速了集團跨入國內外環保市場。同時,集團還和以色列一家水務企業并購合作,注冊成立新公司,作為中以合作跳板,重點推進在以色列的海水淡化、高效農業、節水環保方面的業務合作。現在,集團正在成為一艘產業航母,領航全市環保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企業間優化重組,將“游擊隊”改造為正規軍。之前,宜興由于環保企業規模較小,業態同質化傾向明顯,錯失了許多疊加優勢機遇。近年,宜興加大了環保企業的整合力度,大力引進央企等大企業、大資本,采用股權收購、資產重組方式,通過正規軍和游擊隊的整合,國企和民企的整合,技術和資本的整合,尤其是及時引導資金困難的中小企業,主動加入兼并重組,借力謀求企業脫胎新生,在“集團軍”的帶領下,把環保產業的“拳頭握緊”,在有序競爭中努力形成幾個龍頭企業,以引領產業發展。
設立產業基金,培育優秀種子企業。2012年,環科院與深圳中科招商創投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關系,設立首期規模為工0億元的環保產業基金一一宜興中科環保產業基金,用于投資宜興市內乃至國內環保領域的擬上市優質項目。其它國內一些有實力的風險投資如華軟基金、中昱創業投資等也在宜興建立產業基金。同時,宜興還聯合中國進出口銀行推行產業提升計劃,培育100家中小型環保企業,以資本的擴張動力助推企業成為環保細分行業的龍頭。
總之,從近幾年宜興環保產業壯大規模、提升素質的實踐看: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也有其行業發展的特殊性。各級政府鼓勵支持環保產業的政策制定,除了需要在重大載體建設、核心技術研發以及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以便增強環保產品供給能力外;更需要在規范環保市場運行、拓展環保市場需求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環保監管標準,強化激勵約束,形成對環保產業的有力拉動,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