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建設報 作者:劉喆
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工作的不斷深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處置作為城鎮減排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那么,污泥處理處置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如何進一步完善其產業政策、明確技術方向?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項目中心技術總監杭世珺。
盡快完善產業發展政策
根據我國污水處理總量及處理能力測算,到2015年,我國污泥年產生量估算將達到2000萬噸左右。杭世珺介紹,近年來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一直圍繞著技術政策展開,比如制定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2009年)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2011年)等。但她認為,技術應該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推進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的管理體制、補貼政策、獎罰指標、監管力度等政策制定才是至關重要的。
但實際上,我國園林綠化料、生活垃圾、餐廚垃圾、糞便、園林廢棄物等處理、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在管理體制上分屬不同的主管部門。各個部門的協調、行業的監管都會在實際中出現各種問題。
杭世珺說,污泥作為環境領域中生物質載體之一,生物質利用是經濟合理的。我國污泥有其特質:一是有機質含量只有40%~50%(國外是80%左右);二是泥沙大(特別是南方丘陵地帶無機物多)。為了讓生物質再利用更經濟,就需要在污泥中添加些糞便、餐廚垃圾,提高其有機質含量,也利于生活垃圾的減量,但現實中協調起來是有難度的,因為不同的物料處理分屬不同的行業主管部門。
此外,由于規劃建設滯后,我國污泥處理投資及運行費用只占到污水處理廠投資運行費用的二三成(發達國家五成以上),如果僅靠收取的污水處理費,維持污水處理都很勉強,更不用說再對污泥進行處理了。
據統計,我國大型污水廠污泥達到穩定化處理的約占1/4以下(含氧化溝工藝),處理工藝和配套設備較完善的約占1/10以下。所以說,污泥處理處置要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并設立專項規劃,與污水處理規劃、城市垃圾處理處置規劃、糞便處理處置規劃統籌考慮。
鼓勵污泥資源化利用
過去,污泥通常被用于陸地、海面填埋或海洋還原(棄海)來消納,近年來,污泥作為珍貴的生物質資源和化石燃料替代物,其價值逐漸被人們重視。杭世珺認為,對污泥處理過程中的能源利用是對其資源化利用手段之一。
污泥處理就是污泥經過單元工藝組合(濃縮、消化、脫水、干燥、焚燒)處理后,達到穩定化(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無害化(消滅病原菌)、減量化(減少處置量)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污泥可以被干化或碳化后作為燃料。
杭世珺說,目前美國、日本、歐洲開始積極推進低溫碳化技術。用低溫碳化技術處理污泥,其溫室氣體的削減效果明顯,且燃料本身的燃燒價值高。但是,在其產業化推進過程中要明確3點:一是處理廠周邊要有燃煤鍋爐火力發電設備;二是出售的污泥固體燃料所得要大于運輸費用;三是污泥固體燃料產生的熱值要大于生產這種污泥固體燃料所需的能源系統。
處理處置技術多元化
杭世珺向記者介紹了幾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并簡述了其適用性:
污泥干化焚燒技術——成熟可靠、減量化程度高、占地少、能源回收好,但設備復雜、尾氣處理耗資大,工程投資及運營費用高?稍诖蟪鞘、大型城鎮群及用地緊張、經濟發達地區采用;
污泥厭氧消化技術——投資相對較少、經濟性好、能源可回收利用,污泥可達到穩定化和部分無害化,應在大中型城鎮污水處理廠中推廣應用;
污泥土地利用技術——是適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有一定經濟效益的處理處置方法,宜在農業大省、無有害工業廢水的城鎮采用。但因污泥中病原微生物、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等是污泥直接農用重要的限制因素,所以污泥一定要經處理達到穩定化、無害化后方可用于農田、綠地、林木、改良土壤等。鑒于我國相關標準和法規等尚不健全,可在有條件地區首選用于無食物鏈風險的林木、綠地和土壤改良。
不同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水平均不相同,杭世珺認為,污泥處理技術路線選擇應根據國情或本地區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技術,切不可生搬硬套。
她進一步解釋說,單純強調某單元工藝可以實現能量回收和物質回用,忽略了系統中其他處理單元需要投入的能量和費用,就會誤導對污泥處置資源化的認識和技術路線的合理選取,應該從整個處理系統統籌綜合考慮。她強調,無論采取哪種污泥處理處置手段,都不要單純以獲取經濟利益的多少來決定其取舍,污泥處理處置更應體現出一種環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