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突發暴雨,由于排水不暢等原因,城市道路多處積水,導致多輛小汽車身陷“水潭”,所幸搶救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此次事件再次警醒:地下管網雜亂不清,隱患重重,已成為威脅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時炸彈”。
近年來,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地下管網問題,但效果并不明顯,陷入了治而不絕的怪圈。地下管網“頑疾”的肇因在哪里、難點在哪里、破解途徑在哪里?
地下管網“頑疾”治而不絕
事實上,北海市內澇事件并非個案。由于地下管網問題,落雨大、水浸街等已成為現代“城市病”,南寧、柳州、梧州、防城港、欽州、來賓等中心城市,甚至一些小縣城都難以幸免。
隨著汛期來臨,飽受“大雨大澇、小雨小澇”之苦的南寧市民李先生開始擔憂起出行問題。8年前,南寧的那場大內澇成為他至今不能抹去的記憶:“民主路、古城路全堵上了,到處是水,家在街對面,就是回不去。”那次內澇,幾乎大半個南寧城區泡在了水里,交通幾近癱瘓。盡管幾年來政府投入巨資改造,內澇點仍然是改好這個冒出那個。
2010年6月1日,來賓市遭遇54年未遇的特大暴雨,城區多處地段發生內澇,水最深處達到1.5米。這個新興城市高樓越建越高,道路越建越寬,卻始終被內澇問題困擾著。
地下管網管理混亂造成的安全隱患,不僅是內澇,還有常被市民詬病的道路反復“開膛破肚”。一些單位根據需要,今天挖開埋一段自來水管,明天挖開改造燃氣管道,不僅影響交通,產生的揚塵、噪音還嚴重擾亂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井蓋咬人”事件屢見不鮮。去年6月9日晚,南寧市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多個路段積水,一名中年婦女在柳沙南路不慎跌落窨井死亡。
地下管網漏電也為城市道路埋下隱患。今年1月,南寧市衡陽西路人行道的電纜井突然爆炸,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造成附近沿線小區數百用戶停電。
燃氣管道泄漏更是頻繁上演。據統計,去年,全區共發生管道燃氣安全事故近百起。同樣鬧心的,還有城市供水。一處水管破裂,一大片地區就要停水,甚至水體還會被污染。
城市地下管網擔負著信息傳遞、能源輸送、排澇減災、廢物排棄等功能,是維持城市運轉的“血脈”,是關系城市安全的“生命線”,一旦系統失調,出現“梗塞”或“創傷”,城市內澇、窨井傷人、“拉鏈馬路”、燃氣泄漏、水體污染、城市“蜘蛛網”等各種“城市病”接踵而來,威脅城市公共安全。
地下管網說不清理還亂
地下管網諸多問題的背后,暴露出城市管理中的哪些弊?
輸入“東葛路”,點擊“給水”查詢,用鼠標隨便框一個路段,該區域的地下管道的坐標、高程、埋深等信息便一覽無余。在南寧市城建檔案館業務大廳,該館管線科科長黃艷向記者演示了3年前開始使用的綜合地下管網信息系統。
查詢起來確實便捷,但前來查詢者寥寥無幾。黃艷坦言:“目前系統只是2010年以前的數據,覆蓋面較窄,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地下管線不斷增加,數據卻未能及時更新,難以真實反映城市管線現狀。”
據了解,南寧市分別于2011年、2006年、2010年對城區主要街道和干路的地下管線進行了專項普查,但大部分收集到的資料不完整、不準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管線單位貪圖方便,不按設計圖施工,隨意改變線路,也不跟蹤記錄變更情況,有單位甚至根本不移交資料。所以檔案館收集到的大多是初始審批數據,與實際竣工數據出入很大。
南寧市城建檔案館負責全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數據收集卻十分困難。目前,該館共接收各類城建檔案約54萬卷,但地下管線的檔案占不到一成。對此,該館副館長郎勇無奈地說:“地下管線涉及供水、排水、燃氣、通信、電力等行業,管理起來牽涉規劃、建設、市政、勘察測繪、施工企業、產權單位等眾多部門,特別是管線單位,你挖你的、我埋我的,各自為政。城建檔案館是有心無力,要進行統一協調,難度很大。”
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建處有關負責人稱,除《城鄉規劃法》中關于地下管線的指導性意見外,目前廣西沒有地方性的政策法規,地下管線管理很大程度上靠管線單位的重視和自覺,難以實現地下管線與城市道路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和使用。
地下管線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程維修、改建擴建等的重要依據。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和協調,管線信息不明、各管線單位利益糾纏致使各種違規施工、維護不善等現象層出不窮,漏氣、漏水、漏電等隱患問題只能“哪兒疼醫哪兒”,難以根治。
除了人為因素,歷史遺留問題、地下管線老舊失修等也是城市建設管理中的“老大難”。以城市排澇系統為例,廣西各城市特別是老城區,不少舊管渠建設年限已超過30年,存在規劃不合理、設計標準低、處置修復難等諸多安全隱患。
呼吁建立綜合管理機制
為暢通城市“血脈”,廣西一些城市先行先試,進行了有關城市地下管網管理的有益探索。
在南寧市佛子嶺路,幾臺鉤機忙著開挖基坑,該市首條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主體土建工程施工基本完成,附屬工程已開工建設。今后,鳳嶺北片區和五象新區都將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為消除城市“蜘蛛網”,防城港市近日啟動地下弱電管網建設項目。未來,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城市信息多媒體網和交通警察電子信號傳輸纜線的弱電纜線,將埋入地下綜合管廊,實現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管理維護。
玉林市則引入數字化城管,給每個井蓋頒發“身份證”,用移動GPS定位系統對井蓋進行跟蹤監管。
另外,廣西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將從今年起,開展各類市政地下管線普查,逐步建立地下管線計算機信息動態管理系統,加快形成資源共享、動態科學的信息資源管理模式。同時,實施城市供排水設施提標改造,逐步健全城市防洪排澇系統;適時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推動城市地下管線管理向規范化發展。
“對城市地下管線,涉及部門似乎個個都可以管,但具體到某一段管網,誰也說不清楚是怎么鋪的、到底歸誰管,造成地下管線一團亂麻。缺少強有力的綜合協調機制,是當前地下管線管理的最大難點。”郎勇建議,成立由市政府牽頭、市領導掛帥、有關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組成的城市地下管網管理工作領導機構。同時盡快配套規范性文件或政府規章,從行政制度上規范城市地下管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