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中國達能飲料聯合,正式啟動“生態龍門、活力東江——水源地可持續保護方案”項目,探索流域保護“龍門模式”保護珠三角生命水,推動中國大都市飲用水源保護。
目前,中國已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根據世界銀行1998年對132個國家的統計,中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排到了第82位。
全球水伙伴中國委員會司長鄭如剛表示,2010年,中國113個城市、395個集中水源地水源達標率不到76%,約1/4的水源達不到Ⅲ類水質標準,水資源將會是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瓶頸。
作為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東江是整個珠江三角洲的“生活之水”、“經濟之水”、“政治之水”,孕育著4億多人口,流域面積35340平方公里,流經廣州、深圳、惠州等六大城市。同時,東江也是香港的主要供水源,80%的香港用水取自東江。
然而,東江的生態環境在近10年間出現嚴重退化,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格局的遷轉,面臨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和生態服務功能的不斷削弱,流域的水質和水量大幅下降,化肥農藥、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引起面源污染,重金屬污染尤為厲害,給飲用水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帶來了巨大挑戰。
為了保護未來的飲用水資源,位于東江中上游的廣東省龍門縣的村民開始用生態的方式種植柑橘、紅花油茶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手段來防止蟲害,希望以此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結構,保護環境,保持水土。
IUCN中國代表處項目總監張琰介紹,生態龍門項目試圖推動200到300戶村民選擇替代種植作物,如油茶、中草藥、竹子等自然友好品種,讓村民增收至少提高10%。
達能飲料中國總裁Floris Wesseling說,生態龍門項目的最終目的,是要保持東江上游水土,發展當地經濟,實現生態平衡。因此整個項目除了龍門縣的農作物種植方式及結構的改變,還包括當地的水利設施建設、農村生態修復、社區能力建設以及宣傳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