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東川小江流域因水污染造成周邊群眾灌溉用水安全引發各方關注,日前,東川區政府、環保部門向社會及公眾致歉,并已將流域內45家企業中的34家進行停業整改。
一段時間以來,東川區拖布卡鎮沿江的格勒村等村民,發現小江水呈白色,用江水澆地,莊稼長不好,產量低,容易病蟲害。澆完水的地面上,會起一層白色的粉末。隨著云南4年大旱,村民們開始逐漸斷水,有人不得不挑小江水回去喝,但即使沉淀3天以上,做各種處理,水都有一股辛辣味。
4月1日,東川區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的東川區小江水污染整治領導小組,省、市、區環境監察人員對湯丹片區45家選礦企業進行拉網式排查。
經查,被污染的河段全長25公里,該流域不作為飲用水,僅作為沿岸灘涂農業灌溉用水。該流域共有45家企業,現已經有34家停產整改,17家生產。其中有5家選礦企業存在私設暗管排污等違法行為,環境執法人員立即責令其拆除暗管及相關設施,現5家選礦企業已拆除暗管及相關設施,并在停電整改期。
東川地處滇東北,為昆明市最北端,西漢時期始設郡縣,其后2000余年間多有變遷。建國后,1954年10月成立礦區人民政府,1958年4月設立地級東川市,1999年2月改設昆明市東川區。東川被譽為“天南銅都”,東漢以后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鼎盛時期全國近70%的鑄幣原料來自于東川。新中國建立后,從“一五”到“九五”期間,東川生產精礦含銅50多萬噸,貢獻了價值60多億的銅、金、銀等有色金屬,為新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銅冶文明在帶給東川無尚榮光的同時,長期過度開發使東川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生態極度脆弱的貧困地區,隨著資源的逐步枯竭,九十年代末期東川下崗失業率高達40.2%,城鄉貧困面較大,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近年來東川區把生態修復、環境保護作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生態環境修復、淘汰落后產能、健全環保設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政府每年將財政可支配收入的3%作為環境治理的經費,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用于植樹造林,企業投資近20億元用于淘汰落后產能,完善環保設施。
為使選礦廢水得到更好的治理,東川區委、區政府一是督促選礦企業快速建設尾礦庫,截至目前,小江流域已建成18個尾礦庫,現正在籌建兩大尾礦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