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東省淄博市作為一座依托資源興起的老工業城市,工業門類齊全,石油、化工、熱電、陶瓷、建材、冶金等污染企業星羅棋布,如何擺脫對資源的嚴重依賴,重新獲得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動力,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近年來,淄博市在面臨資源枯竭、環境容量超載和結構性污染嚴重的現實面前,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路子,以環境容量優化產業布局,以污染防治優化產業結構,以節能減排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全市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城市布局日趨合理,完成了城市產業升級和華麗轉身。
淘汰落后產能 優化產業結構
淄博市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城市布局中,通過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形成環保倒逼機制,引導全市污染嚴重的企業將生產環節向能源、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轉移,實現“騰籠換鳥”,為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新空間。
截至目前,淄博市累計投入300多億元,共整治污染企業6800多家,淘汰落后產能2000多萬噸,其中關停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106條、落后產能1100多萬噸,發展了山水、山鋁等6條日產5000噸以上的新型干法回轉窯,讓淄博的水泥產業結構調整走在了全國前列;關停鋼鐵企業34家,淘汰落后產能437萬噸,保留發展了南金兆、張鋼等7家大型鋼鐵企業;關停小造紙企業25家,淘汰落后產能7.8萬噸,確保了博匯、貴和等大型造紙企業的高水平發展;關停淘汰建陶落后生產線52條、落后產能9150萬平方米,促使了齊都、獅王等高檔建陶企業的快速發展;關停了665座石灰窯,發展了10座大型環保石灰窯。
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淄博市不僅累計減少污染物排放100多萬噸,而且騰出了大量的環境容量,為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開辟綠色通道 發展環保產業
“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審批項目3775個,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0家,產值超過3000億元;全市GDP年均增長14.3%,工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1萬億元……一系列靚麗的經濟數據為老工業基地淄博市的經濟發展交出了滿意答卷。
面臨資源枯竭和環境壓力,淄博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通過環保倒逼調整結構,鼓勵傳統企業升級換代,新上企業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健康發展之路。
淄博市環保部門對全市重點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制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試生產、驗收程序流程圖,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和保證審批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審批時限原則上比對外公開承諾時間縮短1/3。去年以來,僅在星期六、星期天就為重點項目上門服務156次,現場解決問題326個,審批重點建設項目207個,拉動投資500多億元。
環保產業屬于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它的強勢崛起帶動了淄博市產業結構優化,頗有“雛鳳清于老鳳聲”的氣勢。據估算,到2020年,全市環保產業市值將達近萬億元,每年市值增幅在千億元左右。淄博充分利用人才、技術、市場、區位等眾多優勢,通過信息服務、技術交流、產品推薦、項目扶持等,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目前,淄博市環保產業企業已超過200家,產值近200億元。山東信博潔具、山東新華醫用環保設備等5個項目申報了省重點環保技術項目,15家環保產業企業參加了山東省第3屆綠博會暨東北亞地區環保產業洽談會,取得豐碩成果,山東派力迪臭味處理、山東天璨脫硝催化劑、山東萬眾集團納米氧化球等60多家環保企業的產業項目得到快速發展,成為淄博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堅持生態優先 促進環境改善
對淄博這種資源型城市來說,實現華麗轉身需要生態、文化、社會、機制的全方位轉型。今年是淄博市環保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乘著全市第七次環保大會東風,環保工作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
淄博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建設生態淄博的決定》,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明確了建設生態淄博的總體要求、奮斗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實行最嚴格的資源環境管理制度,以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經濟增長,以環保倒逼轉方式、調結構,努力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不斷拓展科學發展空間,開創了生態淄博建設的新局面。
目前,淄博市初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保工作大格局。借助生態淄博建設這個平臺,去年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河道治理、生態恢復等32大項共146個生態建設項目進行了細化分解,目前已完成117項。在揚塵污染防治、道路沖洗、打擊私拉亂倒、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等方面,環保與住建、城市執法、公安等部門已實現聯合執法,進一步強化了環境監管力度,有效促進了全市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