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交通戰略研究
作者:孫曉帆 | 河南省中工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運輸戰略發展研究院,河南省樞紐經濟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編輯:孫曉帆 | 校核:楊靜毅 | 審核:龍志剛
引言: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工業化進程加速,資源緊張與環境污染已成為人類發展的重大挑戰。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任務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循環經濟正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如今,循環經濟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行業概述
基本概念
循環經濟立足于生態,著眼于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與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模式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利用—清潔生產—資源再生”的閉環反饋式流程,旨在通過系統內部相互關聯、彼此疊加的物質流轉換和能量流循環,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最大化提升資源化效率,進而達到“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圖1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對比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大原則。減量化原則,聚焦于輸入端,力求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投入量與廢棄物的產生量;再利用原則,著重于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強調產品或資源的多次使用和重復利用;再循環原則,著眼于輸出端,倡導將廢棄物轉化為可再次利用的資源,通過回收、再生等手段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通過這些原則,循環經濟能夠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少廢物的質的飛躍,從根本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環境負載的污染。
應用領域
循環經濟應用范圍廣泛,涵蓋了多個關鍵領域:一是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利用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等再生資源,替代原生資源。二是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利用粉煤灰、冶煉渣等大宗固廢替代石灰石水泥熟料,生產固廢基膠凝材料替代水泥,生產輕質節能免煅燒綠色建材替代傳統燒結類建材等。三是生物質廢棄物利用。多種形式實現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市政污泥、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工業有機廢水、輕工業生物質固體廢物等生物質廢棄物的清潔能源利用,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四是余熱余能回收利用。回收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工業部門的余熱余能,提高系統能效。五是園區循環化改造。通過能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污水等污染物集中治理、主導產業與靜脈產業循環鏈接、強化園區物質流管理等措施,大幅提高園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六是廢舊產品再制造。通過再制造替代原型新品使用,最大限度保留產品部分零部件價值,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提高材料利用效率,減少原型新品的重復制造,從而大幅降低碳排放。

行業發展現狀
政策環境
21世紀初,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碳排放量也隨之升高。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為此,我國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將其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助推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

表1 國家循環經濟相關政策匯總及解讀發展模式
在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中,我國形成了多種具有特色的發展模式,為推動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種主要發展模式。
一是產業園區循環化模式。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園區建立了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對資源的有效分配與循環再利用。園區搭建分布式能源系統,利用清潔能源和余熱余壓發電,進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園區全域實現雨污分流,生活污水處理率達100%。園區統一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熱電廠,形成以“污水處理—污泥處置/餐廚及園林綠化垃圾處理—熱電聯產/沼氣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產業鏈。各環境基礎設施有機互聯,互為能量和原料提供者,最大限度地實現物質減量、循環和能源梯級利用,推動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二是城市礦產開發模式。其“城市礦產”是指蘊藏在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等廢品中可循環利用的資源,這些資源的利用價值相當于原生礦產資源。以北京為例,打造多個大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采用先進的回收技術和設備對廢品進行回收、拆解、分類和利用,形成廢舊塑料資源化利用、廢舊家電與電子產品拆解加工等“回收→分揀(拆解)→利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緩解了固體廢棄物大量產生給城市運行管理和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是再制造產業模式。再制造是指將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再制造產品達到與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拓展再制造產業發展新天地,在發動機再制造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再制造的發動機廣泛應用于汽車、船舶等領域。資料顯示,每生產1萬臺再制造發動機,回收的附加值接近3.6億元,可節電145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噸。與回爐重新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能60%,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80%,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都十分顯著。
四是“種—養—加”一體化循環農業模式。這種模式將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產業鏈。華安縣為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畜牧業發展,打造種養加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集種豬育種、生豬養殖、有機肥加工等為一體的種養結合基地,完善糞污處理設施,實施無人機植保作業及糞肥還園利用,建設生態茶園、生態果園核心示范基地,同時涵蓋安全生態水系、休閑采摘觀光、食品加工及冷鏈倉儲等項目,形成了綠色發展的“循環農業”模式,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市場規模
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相關政策的大力推動,中國循環經濟行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2023年,中國循環經濟行業市場規模突破4萬億元,2024年達到46365.5億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循環經濟行業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市場需求巨大。

圖2 2019-2024年中國循環經濟行業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觀知海內信咨詢從細分領域來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垃圾資源化等領域市場規模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成為循環經濟行業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大宗固廢即大宗固體廢棄物,是指單一種類年產生量在1億噸以上的固體廢棄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工業副產石膏、冶煉渣、建筑垃圾和農作物秸稈等七個品類。大宗固廢量大面廣、環境影響突出,但利用前景廣闊,是資源綜合利用的核心領域。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推進下,我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工作取得顯著進展。2023年,中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行業市場規模達7531.0億元,2024年預計達8321.9億元。

圖3 2019-2024年中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觀知海內信咨詢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對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進行回收、加工處理,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助于節約原生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近年來,中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持續增長。2023年,中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行業市場規模達6719.6億元,2024年預計達7882.1億元。

圖4 2019-2024年中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觀知海內信咨詢垃圾資源化是指將生產、消費、貿易、辦公、生活及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失去原有利用價值或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手段進行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或能源的過程。近年來,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助推垃圾資源化行業市場規?焖僭鲩L。2023年,中國垃圾資源化行業市場規模達3235.5億元,2024年預計達3694.2億元。

圖5 2019-2024年中國垃圾資源化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觀知海內信咨詢競爭格局
中國循環經濟市場競爭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從企業類型來看,央企、國企憑借其在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方面的優勢,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民營企業以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差異化服務,逐漸成為市場的新生力量。此外,一些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也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進入我國循環經濟市場,加劇了市場競爭。
目前,循環經濟市場競爭主要集中在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等多個領域。在這些領域,競爭格局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市場集中度較高,部分龍頭企業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二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在低端市場,企業間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價格競爭現象較為普遍;三是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往往能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四是市場競爭步入國際化軌道,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通過技術輸出、項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國際市場份額和競爭力。

面臨困難挑戰
我國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二十多年來,我國循環經濟從弱到強,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依舊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
一是產業規;c專業化不足。相較于傳統產業,我國循環經濟行業發展尚不成熟,行業規模仍然較小且缺乏規;蛯I化的龍頭企業。此外,由于循環經濟的外部性特征,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利潤相對較低,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限制了循環經濟的蓬勃發展。
二是激勵機制與監管體系不健全。相較于環保等領域,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領域的法律法規強制性不足。資源再生利用的稅收優惠、補貼等政策力度不夠,再生資源回收成本高、利潤低,企業缺乏動力。部分領域(如廢舊電池、塑料回收)缺乏統一監管標準,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三是重點領域資源回收利用不充分。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方面,我國工業固廢數量增長趨勢不減,2023年已達42.7億噸,而綜合利用率為60.5%;危險廢物產生量不斷增長,2023年達1.1億噸,年末貯存量0.9億噸。在垃圾資源化方面,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置都存在較大困難,回收生活垃圾成本相對較高而產值較低,導致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極不完善。

未來發展趨勢
未來,隨著科技創新的深入和全球合作的加強,循環經濟有望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更為廣泛的應用,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技術創新引領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技術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在循環經濟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物聯網技術可實時監控和管理回收設備,提高資源回收效率;人工智能和圖像識別技術可準確辨別廢棄物屬性,提高分類的精度和效率;大數據技術可為企業提供精準的決策支持,優化資源配置。與此同時,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循環經濟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循環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
二是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政策是推動循環經濟行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未來,隨著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將逐步完善健全循環經濟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建立完善循環經濟統計評價體系,加強對循環經濟行業的監管和支持力度,為循環經濟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是產業鏈協同深化。未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環保要求的提高,鋼鐵、化工、建筑等行業之間將通過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同時,循環經濟上下游企業之間也將加強協作,通過整合產業鏈資源,形成從收集、分類、處理到再利用的完整產業鏈體系,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促進循環經濟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四是國際合作縱深拓展。中國循環經濟行業兼具“規模實踐”與“技術創新”雙重優勢,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及中歐經貿合作的持續深化,中國循環經濟行業將迎來更多國際市場機遇。通過技術共研、標準共建、園區共營等方式,提供中國特色方案,推動全球循環經濟從“資源依賴”轉向“價值共創”,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責編:李文玉 | 審核:李震 | 監審: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