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話產經 | 綠色建筑如何賦能城市更新?代表委員獻策
時間:2025-03-04 10:51:53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中環報記者徐衛星
在202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的背景下,綠色低碳建筑改造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建筑改造更是推動城市更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年,不少代表委員將關注點聚焦于綠色建筑。那么,綠色建筑的發展還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如何加大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建議。
存量更新時代低碳改造需完善政策與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表示,當前,建筑業正逐漸步入存量更新時代,由新建工程向改、擴、翻新方向發展,大量老舊小區、城中村、老工業廠房等城市片區以及機場、高鐵站、碼頭等公共設施亟待更新改造。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質要求的提升,“綠色、低碳、智能、安全”逐漸成為行業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認可的“好房子”的標準。
戴和根今年帶來兩份與綠色建筑有關的提案,分別是《關于探索綠色低碳實踐推動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的提案》《關于加快竹基復合材料產業發展助力落實“雙碳”目標的提案》。
“近年來,我國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發展,行業主管部門制定了相關政策引導綠色建筑行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戴和根指出,當前,建筑及城市更新領域的碳排放核查與監管體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工具,尚未形成完備的碳足跡監控機制。一些地方綠色低碳改造標準、要求不統一,導致項目規劃建設方案形成周期較長。 同時,隨著綠色低碳技術的范疇迅速擴大,對綠色低碳新技術、新材料(如氣凝膠絕熱復合材料)缺乏統一認識和標準規范,尤其是在傳統建筑行業中,綠色建材的使用接受度較低,市場滲透率不高,限制了綠色建筑的推廣。
對此,他建議,應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領域有關政策、標準。如加快構建建筑領域碳排放的核查和監管體系,推動建筑碳排放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的應用,確保碳排放目標的精準實施。進一步支持企業開展碳足跡核算,鼓勵綠色建筑認證,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推動建筑領域碳市場的健康發展。盡快細化政策法規,明確新建筑與既有建筑低碳改造的標準、年限、比例等問題。加速出臺具體方案,提出建筑低碳改造的推動節點、保障措施等,推動臨電(光伏)上網、綠電收益分配等機制落地。
為加強綠色低碳發展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戴和根建議,將建筑綠色低碳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建立科技成果庫和公布機制,促進轉化應用,構建碳排放和節能減碳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滿足“好房子”需求的綠色低碳建筑應用技術標準和規范,從政策層面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明確氣凝膠等綠色低碳材料的性能指標、施工工藝、質量驗收等要求,推動可靠技術工藝及產品設備的集成應用,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用合作。
利用好竹基復合材料對減污降碳、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竹基復合材料作為一種綠色、可再生的新型材料,符合“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木”等發展趨勢,在建筑、交通、市政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在戴和根看來,充分利用好竹基復合材料,可減少高能耗產業比重,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緩解國家能源安全和環境問題,助力農民就業致富和鄉村振興,推動碳減排與碳中和的實現進程。
據介紹,我國是竹資源大國,約占世界竹林總面積的23.63%,每年可砍伐量約為1.5億噸,但目前僅應用0.4億噸,每年尚有1.1億噸竹材被閑置。如果將閑置竹資源做成竹基復合材料產品,加快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將在解決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并對節能減污降碳、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盡管竹基復合材料具有諸多優勢,但其大規模應用仍面臨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市場推廣等多方面的挑戰。
針對我國竹基復合材料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戴和根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是推進全產業鏈協同聯動體系。竹基復合材料產品體系整體上目前較為單一,縱向、橫向產業鏈拓展不足,尚未真正形成區域化的產業集群。建議制定竹基復合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政策,建立從原料種植、加工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協同體系,整合上下游資源,形成從竹材培育、基礎加工到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的閉環產業鏈。設立竹復合材料產業園區,提升整體生產效率和質量控制水平。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提升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水平。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加強竹材供應鏈保障能力。
二是提升研發能力和裝備水平。竹基復合材料技術開發還不足,需要集中攻關和突破關鍵技術。目前產業規模小而散,連續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低。建議加大對竹基復合材料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發投入,重點突破高性能竹纖維提取、高強度復合材料制備等關鍵技術。支持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攻關,建立國家級竹基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加工裝備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開發適應高效加工需求的專用裝備,如竹材纖維化設備、自動化鋪裝設備等。
三是強化標準引領和拓展場景應用。竹基復合材料的標準和認證的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應用場景較單一,市場接受度還不足。建議加快相關產品的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制定,涵蓋原材料規格、加工工藝、產品性能、驗收及認證標準,為竹基復合材料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同時積極推動標準國際化進程,提高我國竹基材料產品的國際市場認可度。加強政府宏觀引導和政策扶持力度,促進相關產品的多樣化市場應用,給予必要的財政和稅收優惠。大力推動綠色建筑、交通運輸、市政、水利等領域的使用,特別在管道、管廊中對傳統鋼材和混凝土材料應用替代。
“雙代”地區如何推廣超低能耗建筑?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將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繼續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他帶來了4份有關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的建議,特別是對“氣代煤”“氣代電”地區如何大力推廣超低能耗建筑有自己的思考。
倪海瓊算了一筆賬,以北方農村地區為例,如果將建筑取暖面積65億平方米農村住宅改造成超低能耗建筑,每年可減少標煤約1.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億噸。同時,綜合考慮采暖成本、空調購入成本、房屋維修成本等因素,每戶(按100平方米)節省空調購置費約為11000元,每年節約冬季采暖費與夏季空調電費約1800元。更重要的是,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將顯著降低對大規模投資和政府補貼的依賴,尤其在偏遠地區,無需建設復雜的管道等設施,既節省了建設成本,又避免了安全隱患,還有效提升了百姓的居住環境,增加了建筑壽命。
因此,他將在本屆全國兩會上建議,在“雙代”區域推廣超低能耗建筑,鼓勵農村房屋進行節能改造,替換“雙代”補貼,真正提升建筑節能水平和舒適度。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選擇有實力、有產業支撐、有服務保障的龍頭企業進行合作,防止低價中標,確保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