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開展一般工業固廢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啟示
時間:2025-02-25 16:35:29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張欽 查冬蘭
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江蘇省蘇州市擁有35個工業大類、172個中類、513個小類。多年來,蘇州的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產廢強度逐年降低,一般工業固廢利用率持續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這表明蘇州在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僅很好地控制了產廢量,而且在固廢資源化、無害化利用等方面成效顯著。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蘇州在構建“引導+監管+平臺”管理體系、形成“企業+園區+產業鏈”產業生態化系統、壓實“執法+示范+宣傳”工作機制等方面的創新舉措。筆者梳理總結了蘇州在一般工業固廢治理領域的實踐,希望給其他地方提供一些借鑒。
蘇州一般工業固廢管理的探索
(一)以法規政策為依據,創新構建“引導+監管+平臺”管理體系
在貫徹執行國家和省級政策的基礎上,蘇州在環保政策上有自己的創新。第一,建立源頭控制產廢指標體系,細化工業固體廢物分類管理機制,將綜合利用率等指標納入綠色評價體系,作為對企業和屬地政府考核,以及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第二,率先出臺生態補償條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引導專項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其中,“無廢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安排投資額超300億元的83個固廢治理工程項目。第三,針對不同類別、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不同方案,以指導其做好工業固廢收集處理。第四,鼓勵企業自查自糾,獎勵市民舉報,并不斷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和執法力度。
蘇州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其下設的辦公室全面協調推進環保各項工作。按照“企業主體、屬地負責、第三方服務公司經營、部門監管”的模式,明確職責分工和目標。各級人大、政協充分行使監督權,并且各級政府定期向同級人大、政協報告。
在服務平臺方面,蘇州建立了“一般工業廢物管理系統”,全市有兩萬余家企業開展月度申報,固廢類型達到42種。在全省率先采用一般工業固廢轉移電子聯單化管理,及時掌握固廢轉移動向,實現全市固廢處理能力與需求共享。上線“蘇州市企業環保自查自糾服務平臺”,平臺中有263個日常環境巡檢項、77個提醒項、59種環保設施,自2023年11月上線已被1.4萬家企業使用,自查設施設備超過5.5萬個,累計完成自查3200萬多次,及時發現并自糾異常情況達6.9萬個。加強環評中介機構管理,依托“蘇州市網上中介超市”做好環評中介單位信用監管,指導企業選擇守信優質環評單位。另外,市縣(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成立“1+10”服務隊,構建立體化、深層次的環保服務體系,暢通政企溝通渠道。
(二)以循環利用為目標,形成“企業+園區+產業鏈”的產業生態化系統
蘇州深度推進傳統制造業節能減排、兩化融合、產品結構調整,以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煤電、紡織、造紙等行業為重點,支持沙鋼集團、玖龍紙業(太倉)、常熟發電等企業更新改造產廢量偏高的技術和工藝,升級其綜合利用設備設施。引導企業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加強清潔生產工藝的推廣和運用,提升工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降低廢棄物、廢水、廢氣等排放量。
蘇州推動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園區內、行業間企業開展協同環保行動,積極探索產品物流循環鏈、能源多級利用鏈、廢棄物利用鏈和溫室氣體消減鏈等多條循環經濟鏈。蘇州率先在全國試驗和實施制造流程由“資源—產品—廢物”單向直線型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圓周循環型,加快建設無廢工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區、靜脈產業園等生態工業園。同時,蘇州積極完善產業鏈,共有超7000家低碳環保企業,占江蘇省總量的20%,分布在咨詢服務、環保產品、環保工程、環境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等環節,產值規模約3000億元,涌現出一批高水平創新型企業。
蘇州將“三網”融合,即“一般工業固廢回收處置+危險廢物回收處置+再生資源回收處置”三大“收運處”網絡體系深度融合,處置企業和園區管理處、產廢企業三方簽訂“1+N”合同,以園區為單位,形成收集、分類、運輸、處置等各環節全閉環且可追溯的一般工業固廢收運體系。
蘇州于2018年率先在全國推出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平臺,實現全市生態環境監測感知的“一張網”,覆蓋“水氣土廢”四大領域,滿足市、縣、鎮、工業園、企業五級網格協同。平臺整合了蘇州17個部門、135項數據清單,數據覆蓋全市8657平方公里土地、10個區(市)、90個鄉鎮街道,包括19個工業集中區、3.6萬家企業,并與多個園區和企業的智慧環保系統等平臺連接,通過大數據分析系統,為蘇州推進環境治理提供“超級大腦”。
(三)以“底線”與“爭先”為抓手,壓實“執法+示范+宣傳”等工作機制
蘇州在全省率先開展高耗能行業新增項目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不僅全部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的燃煤鍋爐,而且一直在加大生物質鍋爐、爐窯的整治力度。2017—2023年,全市累計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6.21萬家,其中整治提升2.28萬家、依法關停3.93萬家。自2018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實施以來,累計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911件,涉案總金額超1.25億元。嘗試引入“提存公證”機制,建立替代性修復項目清單“雙向”匹配機制。
蘇州有3100多家重點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與評估,約占全省總數的25%。同時,蘇州擁有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等稱號的企業數量,均位居江蘇省第一位。在工作推進過程中,這些先進企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此外,蘇州通過媒體、市長信箱、12345、公眾監督、手機APP軟件等渠道與市民互動交流,保障了人民群眾對蘇州生態環境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蘇州一般工業固廢管理高水平的原因與啟示
高位推動,做好頂層設計。一直以來,蘇州堅持將一般工業固廢管理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內容,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要求、高強度投入、高成效結果”作為蘇州工業固廢治理等工作的總體原則,不斷完善環保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四大體系。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級環保政策的基礎上,蘇州不斷加強自身生態環境管理的系統化、法制化、標準化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科技助力、數字賦能,探索環保“精”管、生態“智”治,推進生態環境監管數字化轉型,充分運用在線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等手段。
統籌推進,重點突破。蘇州以固廢源頭治理為切入點,統籌推進固廢、廢水、廢氣、噪聲等污染物共同防治,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全行業、全鏈條、全領域、跨區域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針對重大環保問題,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策”或“百日攻堅戰”專項行動等推進模式。同時,不斷完善環保服務環境,堅持嚴管與厚愛、溫度與力度相結合,在為企業做好服務的同時,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作者張欽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查冬蘭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