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劃分3003個管控單元,廣州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出爐
海綿城市建設是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創新舉措,讓城市更具韌性、讓人民生活更幸福。近日,《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正式出爐,為廣州海綿城市建設劃定藍圖和目標!兑巹潯诽岢,將全市7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45%年徑流污染削減率分解至3003個海綿管控單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5年,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
規劃目標: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
2021年廣州市成功入選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規劃》充分汲取示范城市建設經驗,完善城市雨水徑流管理體系。
《規劃》提出,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45%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初步構建健康的雨水管理體系。
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到2035年,在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健全、水生態環境改善、雨水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新進步,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構建完整系統的雨水徑流管理體系,推動綠色生態原則下的海綿城市理念有效落實,鞏固80%達標建成區建設成效,持續推進未達標區域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支撐城市韌性水平提升。
《規劃》按廣州地形地貌及骨干水系特征,將全市劃分為九大流域。在此基礎上,遵循高低水分開、內外水分開、主客水分開、就近排水的原則,以現狀地形圖和雨水徑流路徑為依據,劃定為105個排澇片。
在105個排澇片基礎上,依據地形地勢、管網情況、雨水出路等,進一步劃分為2575個排水分區,排水分區是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體系構建、建設成效評估等的基本單元。以控規管控單元為基礎,結合105個排澇片邊界,將全市劃分為3003個海綿管控單元,海綿管控單元是海綿城市規劃管理的基本單元。
如何建設?鼓勵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綠色屋頂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規劃》提出,注重源頭減排,建立城市微排水系統。將全市7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45%年徑流污染削減率分解至3003個海綿管控單元。根據海綿管控單元內規劃用地情況合理確定控制指標,通過詳細規劃傳導管控要求。補齊區域排水設施短板,構建城市小排水系統。在《廣州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22-2035年)》基礎上,開展蓄排平衡分析,通過對公共集中調蓄設施進行管控,實現區域有效應對100年一遇降雨;通過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挖潛與利用小微水體、設置取水點,達到雨水資源利用量目標。
同時結合防洪規劃,構建全市大排水系統。銜接《廣州市防洪(潮)排澇規劃》(報批)及碧道建設工作,進一步提升河涌水系洪澇安全,完善大排水系統。
與此同時,以各市轄區系統化方案作為基礎支撐,以九大流域為單元,統籌近期重點建設片區建設,編制系統化實施方案,明確近期重點建設片區建設任務。以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一方面聚焦“十四五”期間擬解決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謀劃項目,打造海綿城市建設示范片區;另一方面以海綿城市長效管理機制為依托,強化全市新、改、擴建項目管控,達到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
國土空間詳細規劃作為規劃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為了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規劃體系中順利傳導,在詳細規劃層面應重點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銜接相關專項規劃確定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與指標,明確涉及雨水滲、滯、蓄、凈、用、排等用途的設施用地;并結合用地功能和布局,分解和明確各地塊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指標,指導下層級規劃設計或地塊出讓與開發。
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應因地制宜建設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和污染;嚴格落實河涌水系控制線,按占補平衡原則確;舅媛什粶p少,并保證雨水滯蓄空間,明確綠地面積及布局;明確地塊需建設調蓄設施用地面積及規模,并將其納入地塊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