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悅 北京報道
3月18日,中國光大綠色環保(01257.HK)發布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年度業績,集團收益為69.77億港元,同比下降6%;股東應占虧損4.15億港元,虧損同比擴大38%;每股虧損20.1港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光大綠色環保是在生物質綜合利用、環境修復和光伏發電及風電項目實現盈利的情況下,由于危廢及固廢處置項目大幅下跌,拖累了整體盈利表現。
“危固廢行業正逐步從散亂小、低水平向規模化、規范化轉變,正在全國范圍形成一個大的市場格局。當下危固廢行業還處在發展低谷期,但從長期來看,整個行業逐漸走出低谷期是大勢所趨,行業能夠走向一個新的穩定的平衡狀態。危固廢作為工業生產的后端保障,具備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像發展初期那種高收益狀態卻很難繼續存在,未來將逐漸走向趨于平穩的收益率。目前,我們的危固廢產能在逐漸恢復,我們也希望在今年通過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和成本管控,提升應對危固廢價格沖擊的能力。同時,今年的新一批危固廢市場訂單價格保持了企穩回升的態勢。因此,我們對危固廢市場未來的發展還是有信心的。”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朱福剛在同日召開的業績發布媒體電話會上對《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表示。
危固廢拖累整體盈利表現
據了解,中國光大綠色環保正持續加強市場拓展,擁有完工及投運項目17個,在建或執行中的項目共23個,包括1個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3個危廢及固廢處置項目、17個環境修復項目及2個光伏發電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光大綠色環保的主營業務中,生物質綜合利用、環境修復和光伏發電及風電項目分部盈利均按年增長或持平,但是危廢及固廢處置項目卻大幅下跌造成虧損。
具體來看,中國光大綠色環保的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貢獻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約港幣19.18億元,較2023年增加3%,貢獻凈盈利約港幣11.40元,較2023年增加14%;環境修復項目貢獻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約港幣2503萬元,較2023年減少16%,錄得凈盈利約港幣692萬元,較2023年減少27%;光伏發電及風電項目貢獻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約港幣1.79億元,較2023年減少5%,貢獻凈盈利約港幣7327萬元,較2023年減少9%。而危廢及固廢處置項目錄得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虧損約港幣11.19億元,錄得凈虧損約港幣12.82億元。
中國光大綠色環保表示,若干危固廢項目經營持續虧損主要因為國內危廢及固廢處置市場單價持續下跌,部分項目經營虧損狀態仍在延續,年內確認無形資產,物業、廠房及設備,使用權資產、商譽稅后耗損虧損所致。
事實上,為了更好應對市場變化,中國光大綠色環保正在積極通過運營管理的提質增效,實現極限降本、瘦身減負。
朱福剛表示,中國光大綠色環保積極克服市場總體產廢量下降、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充分發揮規模化及精細化管理優勢;通過“一企一策”精準施策,優化組織架構,針對實際項目情況,尋求轉型機會,減少低效無效資產帶來的發展拖贅;通過多項切實技改措施,加強精細化管理,不斷優化項目效益;持續鞏固“大市場、大客服”機制成效,實施極限降本措施主動應對持續下行的市場挑戰。已實現危固廢單位處置成本同比下降21%,危固廢收購量同比上升39%。
經營性現金流創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光大綠色環保在盈利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卻實現了經營性現金流創歷史新高,年度自由現金流首次實現轉正的好成績。
對此,朱福剛表示,中國光大綠色環保不僅年內成功發行三次綠色中期票據,金額累計人民幣30億元,且三次發行票面利率均創同類產品當期歷史新低。同時,有效降低利率,年內有效壓降境內存量貸款利率水平,積極優化境內外融資結構,通過多元的融資工具將有效利率控制在較低水平。另外,在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方面,建立應收賬款長效監管機制,統籌資金管理,夯實財務保障,實現非國補類應收賬款回款率達到98%。
不容忽視的是,應收賬款問題一直是環保行業的共同困境。而中國光大綠色環保在過去一年有效改善了應收賬款情況的基礎上,新的一年能否再接再勵?
“參考2024年的回收預期,疊加當下國家的一系列政策推行,我們今年對于應收賬款的回收總體情況是看好的。”財務總監曲寧對《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指出,截至2024年底,公司目前應收賬款為港幣73.33億元,較前一年的88.55億港幣減少了15億元。主要是由于實現了14.91億元的人民幣國補的回收(剔除ABN)。目前應收賬款組成包括已納入國家補貼名錄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資產應收賬款約52.5億元港幣,固廢處置約4億元港幣,垃圾處理費約3億元港幣,標占價約2.6億元港幣。其中超過12個月的應收賬款將近40億港元,主要是以國補為主。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