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怎樣變韌性?河南立法要求排水排澇要定期做體檢
大河網2024-10-15 19:19
大河網訊 一座城市,該如何變得更有韌性?在遇到極端天氣、自然災害時,什么樣的城市能夠有效應對,并從而提升韌勁兒呢?近日,《河南省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將從明年2月1日起施行。
《條例》提出,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應尊重自然、統籌規劃,提升城鎮內澇防治能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和污泥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水平。

網站截圖
要求丨實行雨水、污水分流
分布于城市地下的排水管線,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它們一頭連著生態環境、防洪安全,一頭又連著民生幸福、生活質量。
今年7月,南陽市中心城區開展部分排水防澇工程施工,對29個路段的排水管網升級改造,現已全部完工。據南陽市市政工程總公司工程部主任王云清介紹,本次排水防澇工程施工,將原有排水管道調整為污水管道,并進行升級維護,提升管道壽命,同時根據道路具體情況,新鋪設大管徑的雨水管道,就近排入內河。
《條例》明確提出,城鎮新區建設應當實行雨水、污水分流。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區,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不得相互混接。
其中,雨水、污水合流地區,應當按照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要求,進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開展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在舊城區改建和道路建設時,應當統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
根據《條例》,新建、改建、擴建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增加綠地、砂石地面、可滲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對雨水的滯滲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車場、廣場、道路等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削減雨水徑流。

鄭州市馬頭崗污泥處理廠。
應對丨定期開展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
什么樣的城市具有韌性?大河網記者了解到,所謂韌性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夠憑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能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生態文明所助理研究員韓鵬告訴大河網記者,建設韌性城市是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城市安全發展基礎、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
當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時,城市該如何科學應對、安全度過,從而提升自身的抗災能力?《條例》提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預警、會商、管網河湖聯調聯排等工作機制,編制城鎮排水防澇應急預案。
同時,應當利用數字化、智能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和排水防澇智慧管理平臺,劃定內澇中高風險區域,繪制內澇風險圖,在易澇點等重點部位設置積水深度監測和預警信息顯示設施,并將監測和預警信息與應急管理、水利、公安、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共享,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
市、縣級人民政府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城鎮排水設施普查檢測,定期開展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對排水設施進行周期性檢測評估,在汛前對城鎮排水設施進行全面檢查。
“《條例》將排水和污水處理一體立法,不僅在完善排水和污水處理規劃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城鎮排水管理和設施維護保護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對城鎮內澇防治和應急處置工作內容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為河南省依法開展韌性城市建設、提升城鎮韌性夯實了法制基礎。”韓鵬說。
利用丨生態景觀、城市綠化等優先使用再生水
“水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都依賴水資源支撐。”韓鵬說,而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是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一定水質要求,滿足一定使用需要的回用水。
據了解,2023年河南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總量近48億噸,再生水利用量17.5億噸,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6.6%。其中,黃河沿線省轄市(示范區)再生水利用率已達到30%以上,其他省轄市達到25%以上。
除了節水型城市建設、城市再生水利用在量的提升外,河南省再生水水質也在提高。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馬頭崗水務分公司再生水出水水質主要指標達到河流地表水三類標準,作為河道補水排入賈魯河后,比天然河水還要清澈。
如何充分使用城市的第二水源,減輕城市的用水壓力?《條例》提出,新建、改建、擴建的污水處理廠,應當配套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資源狀況,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符合排放標準的可以排入河湖。工業生產、生態景觀、城市綠化、道路清掃、消防用水、車輛沖洗、水源熱泵以及建筑施工等應當優先使用符合標準的再生水。
同時,用于生產經營的再生水實行有償使用,鼓勵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再生水用于提供公共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河湖濕地生態補水、景觀環境用水。(劉瑞朝 張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