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3+3”管護模式打造小流域綜合治理樣板
——瀘州市河湖長制助推大陸溪水質提級達標
——瀘州市河湖長制助推大陸溪水質提級達標
- 2025年02月02日 19時49分
- 來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眾號
- 【字體:大 中 小】
|

【摘 要】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近3年來,瀘州市緊緊扭住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這個治水“牛鼻子”,在大陸溪采取“3+3+3”模式,通過開展“三長聯防”、實施“三水共治”、堅持“三嚴并重”,整合各類資金近3億元,聯防共治,協同推進,水質發生顯著改善,實現全省最后一個國考斷面達標,圓滿完成目標任務,將昔日的生態環境“痛點”變為如今的生態治理“亮點”。
【關鍵詞】
大陸溪、河湖長制、水環境、系統治理
【引 言】
大陸溪是長江左岸一級支流,是一條川渝跨界河流,發源于重慶市永川區黃瓜山脈,流經重慶市永川區、瀘州市瀘縣,在永川區朱沱鎮匯入長江。大陸溪瀘州段全長約31公里,流域面積84.18平方公里,干流有1個國控考核斷面(四明水廠(出川))。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指出“瀘州市長江一級支流大陸溪(瀘縣段)四明水廠國控斷面水質常年不達標,2021年1月至8月均為Ⅳ類水質,影響下游水環境質量”。收到環保督察問題反饋以來,瀘州市高度重視,以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為抓手,聯防聯控,綜合治理,助推大陸溪水質提升一個類別,達到國家III類標準。
一、背景情況
大陸溪是長江左岸一級支流,起源于重慶市永川區黃瓜山脈,流經瀘縣立石鎮、百和鎮,合江縣白沙鎮,于百和鎮四合村龍轉咀流入重慶市永川區朱沱鎮、松溉鎮后入長江,流域面積429平方公里,河流長61公里,河口平均流量5.38立方米/秒。瀘縣境內河長約30公里,流域面積64.3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喻家河和鶴鳴溝。合江縣境內河長1.11公里,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干流有1個國控考核斷面(四明水廠(出川))。大陸溪是一條川渝跨界河流,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指出“瀘州市長江一級支流大陸溪(路線段)四明水廠國控斷面水質常年不達標,2021年1月至8月均為Ⅳ類水質,影響下游水環境質量”。
瀘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面對大陸溪河道生態流量不足、面源污染點多面廣、河道自凈能力差、沿途鄉鎮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等老大難問題,近三年來,緊緊扭住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這個治水“牛鼻子”。水利廳、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等省級部門精心指導,瀘縣黨委政府扛起主體責任,瀘州市水務局、市委宣傳部、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市級部門切實履職盡責,在大陸溪采取“3+3+3”模式,整合各類資金近3億元,聯防共治,協同推進,推動水質發生顯著改善,助推大陸溪水質提升一個類別,實現全省最后一個國考斷面達標。
二、主要做法
瀘州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把推進大陸溪水質改善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通過開展“三長聯防”、實施“三水共治”、堅持“三嚴并重”,成功將昔日的生態環境“痛點”變為如今的生態治理“亮點”。
(一)“三長聯防”齊筑河流管理“防護網”
瀘州市結合大陸溪河流情況,建立了行政河長、技術河長、民間河長“三長聯防”組織體系,聯防聯治,形成多方管控、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行政河長抓總。行政河長具有良好的行政資源。作為河湖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行政河長負責統籌協調和解決河湖管理中的各種問題,對河湖的保護、治理和管理工作負總責,確保河湖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河流出現問題或者管理不力,行政河長要負主要責任。大陸溪原是一條縣管河流,根據管理需要,市上進行提級管理,設市級河長和河長聯絡員單位。瀘州市委書記楊林興、市長余先河兩位總河長對大陸溪十分關心,數次簽批指示,直入現場調研,專題研究解決相關問題。市級河長經常直達一線,現場督辦。目前,大陸溪已設置市、縣、鄉鎮、村行政河長36名,有力有效地推動了河流管理責任的落實。
技術河長克難。技術河長具有良好的技術優勢,在河流管理中,可以提供治理技術方案和方法,是行政河長的參謀助手。瀘州為大陸溪耗資4000余萬元,以協議、招標方式引進經驗豐富的管理公司充當技術河長,通過“政校企”合作模式,建設了生態濕地,成功建立了流域水環境動力預測模型,很好地解決了河流總氮、總磷含量和高錳酸鹽、COD指數超標的技術難題。公司派出4名技術人員常年服務,為大陸溪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民間河長落細。民間河長廣泛分布于流域內,對河流情況熟悉,是河流的直接管理者,可以有效解決河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是河長組織體系的有益補充。民間河長通常由當地社區、志愿者或其他民間組織的成員擔任,通過發動和依靠群眾的力量,實現河湖管理的社會化。流域內189名民間河長常態化開展管河護河,組織清漂、除垃圾活動,清理河岸垃圾、河面漂浮物36噸,對河流水質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三水共治”形成河流管理“保護帶”
大陸溪作為典型的小流域,流域缺乏大型控制性工程,調節能力弱,生態環境容量差,管控難度極大。瀘州市堅持水資源增量、水環境提質和水生態改良“三水發力”,綜合施治,努力推進流域環境治理。
水資源增量。通過建蓄水池、循環利用等方式,增加流域水資源量,補充生態用水。新建補水管道和應急調蓄池,增加補水能力達14.3萬噸/天。8座水庫聯合調水,6座攔河壩實施“堰改閘”,保障每年枯水期不少于300萬立方米的動態調控。在河道沿線污水處理廠末端新建3處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濕地,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濃度,使處理后的入河尾水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增加水資源利用量。2023年上半年,大陸溪流域干旱少雨,污水處理廠每天約1000噸的尾水成為了大陸溪的水源保障。
水環境提質。堅持“以水定岸”“水陸統籌”,通過恢復受損水體功能、提高自凈能力、減排治污等方式實現水環境提質。投資約1.4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4.67萬畝、排灌渠11.8公里、生產便道7.5公里,實現了農業面源有效阻控。在河道沿線建設三格式化糞池1713戶,實現河道干流500米、支流300米范圍內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沿河酒類企業嚴格落實廢水接收、轉運、處置三聯單制度,確保酒類廢水應收盡收、應處盡處、達標排放,最大限度減少對河流水質的影響。投資2700萬元,對百和、五通、土主場鎮雨污分流改造,完成3個場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改造,新增污水應急處理能力1200噸/天,實現河道沿線污水截流和有效處理。投資1860萬元,實施3.1公里河道整治和1.6公里河道清淤,使河道內源污染明顯減輕。投資7103萬元,建成“高洞—四明水廠”約3公里綠色生態長廊,高洞、石牛欄、馮橋溪等4處河口濕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將河水引入生態濕地,有效地凈化了河流水體。經監測,河水流經濕地后,化學需氧量平均降低約3毫克/升,水質改善明顯。
水生態改良。通過推廣綠色種養技術,維護水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保護流域生態。在流域糧油核心區集中推廣綠色種植4000畝,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在水產養殖區,建設生態浮板327畝,改良魚塘3200畝,改善水質。針對流域污染特征和主要超標因子,科學選取并分類投放水質凈化效果好的濾食性魚苗28萬尾、田螺河蚌等水生動物10噸,吸收水體氮、磷等營養物,有效抑制水體富營養化,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三)“三嚴并重”打造河流管理“共同體”
為了保障流域水質持續好轉,瀘州市各級各部門通過實施管理、考核、執法“三嚴并重”,將管理資源整合,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制約的河流管理“共同體”。
嚴格日常管理。生態環境部門要管水質,行業部門也要落實源頭截污治污措施。地方黨委政府要管理水質,各級河長也要管水質,把河流水質優劣作為對河長制工作成效的重要檢驗,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力推進。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落實大陸溪水產養殖尾水排放報備和監測制度,每月不少于8次巡查,對識別有問題的15個入河排污口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防止偷排、漏排、超排。
嚴格執法查處。市、縣兩級執法部門建立了密切的溝通機制,資源共享,形成了強大的合力,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堅決予以嚴懲,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近三年來,聯合打擊違法電魚行為20余起,關閉污染嚴重的畜禽養殖場5家,整治問題養殖場13家。
嚴格考核激勵。把大陸溪水質作為河湖長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將重大水污染事件、國考斷面不能按期達標列入重要扣分事項。瀘縣將此項工作作為基層河長一票否決內容,水質不能按期達標,黨政領導就地免職。同時將大陸溪水質達標攻堅工作納入紀檢監察巡查內容,跟蹤問效。2022年以來,印發督查通報50期,交辦問題21個,集中約談2次,單獨約談8人次。為調動民間河長參與管河護河的積極性,對參與護河活動的河長實施一定數額的物資激勵。
經過幾年的持續治理,大陸溪水質發生了基本性轉變,據2023年水質監測,河流水質指標有明顯提升,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實現了全省長江清單中最后一個國考斷面達標。
三、經驗啟示
(一)落實管護責任,要聚焦“關鍵少數”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實現河暢景美、水清岸綠,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推動河湖長制各項任務落地生根,必須堅持黨政同責,抓住起作用的“關鍵少數”。瀘州市創新建立的“三長聯防”,就是把住了河湖長制工作中“人”的關鍵因素。河湖長制工作、河流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僅憑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三長”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真正推動了河湖管護責任的落實。行政河長把推動落實河長制湖長制作為政治責任,在落實河長巡河、治河、護河責任上主動作為、勇于擔當,發揮了“頭雁效應”。技術河長充分發揮技術專長,為行政河長提供管河治河的技術支持,讓行政河長履職有參謀助手。民間河長涉及河流細枝末節,解決行政河長、技術河長都難以到達的“最后一公里”,是行政河長、技術河長的重要補充,助力真正解決河湖生態環境的根本問題。
(二)消除河湖頑疾,要找準“問題根本”
河流水質差,問題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瀘州市把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河湖水質變差問題作為攻堅目標,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河湖庫“清四亂”為抓手,推進一大批新老水問題的解決。針對大陸溪自調節能力弱、生態環境容量差等問題,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共治,實現河湖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通過新建蓄水池、水循環利用等方式,補充生態用水,確保水資源增量;通過全面控制面源污染,強化污水分流改造,提升流域受損水體功能恢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實現水環境提質;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綠色種養殖技術推廣,有效抑制水體富營養化,形成水生態持續改善的良性循環。
(三)建設幸福河湖,要強化“多元施治”
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是新時代江河治理的航標。建設幸福河湖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當下以及未來河湖長制工作的重要使命,要完成這一長遠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系統施策。近年來,瀘州市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因人施策、因勢利導,河湖管理秩序得到有效改善。嚴格日常管理,落實主體責任,提高基層管理人員履職能力;嚴格考核激勵,建立獎懲機制,調動基層管理人員積極性;嚴格執法查處,整合執法力量,提升基層執法治理效能。通過多元施治,多管齊下,形成高位推動、全面監督、全民參與的治水新格局,實現了河湖秩序的根本好轉和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