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專家談|任南琪:城市水污染治理,“灰綠結合”是關鍵
編者按:小雨積水、大雨內澇,該怎么樣增強城市“韌性”?面對水資源短缺、利用率低的城市病又該如何解決?近日,光明網生態文明專家談欄目組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任南琪,就海綿城市建設以及“灰綠結合”的治理模式進行解讀。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起來。海綿城市在城市水系統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任南琪指出,在黃河流域有效地利用非常規水資源,如污水和雨水資源等,對于流域各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一種優化水資源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手段,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有助于提升城市水環境安全,還能促進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不僅如此,我們通過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源頭減排減少雨水徑流,還可以減少雨季‘城市看海’的現象。”任南琪表示,海綿城市建設中也要重視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問題,也就是要運用“灰綠結合”的模式。
那么什么是綠,什么是灰?“灰色指的是人工的基礎設施系統,比如建設污水處理廠等,綠色則是指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來治理污染。”任南琪認為,灰綠結合是污染治理的必由之路。大自然有著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而環保設施和一些人為治理手段就如同“催化劑”一般,可以彌補自然生態系統的缺失或不足,進一步強化治理效果。
近年來,全國多地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任南琪以甘肅省慶陽市為例,介紹了該市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方面做好的同時,還很大程度地減少了水土流失的問題,為黃河大保護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我曾兩次去到慶陽,深有感觸。黃河流域特別是上游地區減少水土流失相比其他流域更加困難,慶陽市的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借鑒。”
談及污染治理領域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任南琪認為這需要科技工作者打破常規,提出真正能夠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的創新性技術。從目前來看,現有的污水處理技術大多是高資源消耗、高碳排放,下一步需要破解難題。在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上,研發出新技術從而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專家簡介:任南琪,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部委員, 教育部環境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水協會(IWA)Fellow,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包括:城市水系統安全保障理論與技術,污水生物處理工藝、技術與設備,廢物資源化及能源化理論與技術,環境微生物系統生物學與生態學等。
出品: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光明網
監制:戰釗
記者:張佳興 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