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1月29日電(記者陳席元)低劣植物油“變廢為寶”成生物基材料,實現萬噸級規模產業化;創新技術高效選菌、提純,微生物源農用投入品實現綠色高效制造及產業應用……日前,南京工業大學主持獲2023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數量位列省屬高校第一,獲獎相關技術國際領先,衍生的產品綠色、高效,并形成大規模產業應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近年來,秉承“頂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南工大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探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的有效路徑,加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面助力江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下好改革“先手棋”,全面釋放成果轉化的內驅力
“為充分發揮人才的支撐性作用,激發科研人員內生動力,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科研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將政策紅利釋放給全校科研人員。”南工大校長蔣軍成介紹,作為全省“科技改革30條”綜合試點高校,該校確立了“內部改革、外部協作、強化特色,創新發展”的科技改革思路,陸續出臺60多項科技改革文件,進一步聚焦方向、聚集資源、聚合團隊、聚力發展。
作為首批入選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南工大著力破除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性障礙和利益藩籬,將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賦予科研人員,有效激發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已累計創辦學科型公司150多家,其中4家成功上市。
該校化工學院/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崔朝亮教授團隊經過多年攻關,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CMO(人工膜肺)專用PMP氣血交換膜”制備方法,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取得了3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和4項專有技術。南工大將該項技術成果的所有權賦予崔朝亮團隊,并約定收取作價入股10%的收益,90%收益歸技術發明人所有。
2023年,基于此成果成立的江蘇愛科膜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該校首例受惠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項目,吸引了上千萬元的社會融資。目前,該公司已建成15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850平方米的廠房,產品在醫療、半導體、環保等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
2018年,“社會服務型教師”的晉升類別首次出現在南工大高級職稱評審文件中。2023年,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徐寧老師因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題以及多項地方、企業橫向科研項目及企業委托項目,以及近5年超千萬元的到賬科研經費和SCI論文、專利等15項代表性成果,順利晉升正高級職稱。截至目前,該校共有50多人獲評此類型高級職稱,改革入選科技部成果轉化典型案例。
南工大一系列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舉措,剔除了項目管理中的“繁文縟節”,按照“負面清單與正向保護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將結余經費全部留歸項目團隊自主分配或出資成果轉化,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近年來,橫向科研經費穩步增長,2023年,學校橫向合同額同比增長33%。
積極暢通“全鏈條”,全面提升成果轉化的含金量
在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南工大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及江蘇省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切實抓好基礎研究、專利轉化、項目落地等各項關鍵環節,不斷促進原創性成果產出、標志性成果轉化。
今年8月份,江蘇省概念驗證中心(南京工業大學)獲批立項支持,推動11個概念驗證項目成果落地轉化。該校化工學院孫世鵬教授在實驗室完成平板卷式納濾膜小試后,便帶著成果咨詢了概念驗證中心,在中心幫助下,孫世鵬團隊成立了南京蔚華膜科技有限公司,將平板卷式納濾膜產業化。
在概念驗證中心,南工大還建成了一支專兼職結合的百人技術經理人團隊,為科研項目量身“定制”發展路線,幫助科研人員更加專注地開展科學研究,更加有效地對接市場發展需要。
“在做好科研末端轉化服務的同時,我們還特別注重科研前端載體和中端體系的搭建,提高基礎科研能力和專利轉化成效。”南工大科學研究院院長姜岷介紹,學校建好用好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8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著力突破制約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卡脖子”問題。
2023年,南工大獲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該中心致力于加快實現由單項膜技術產品的環節攻關向全要素匯聚的產業鏈攻關轉變,推動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與產業化。今年3月,崔朝亮教授主持完成的“數字化智能膜法污水處理成套裝備與工程化應用”項目獲2023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優秀獎,項目產業化的兩個拳頭產品——高抗污染超濾膜和膜生物反應器正在批量生產,被應用于數百個工程案例,累計處理廢水超10億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為提高專利轉化成效,南工大圍繞生物工程、氣凝膠材料、化工本質安全等學科建立“四鏈”融合知識產權運營體系,設立專利數據庫,先后獲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江蘇省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和南京市新材料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近五年提交專利申請7015件,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四技合同”金額超24億元,年均增長率近18%。
融入發展“主戰場”,全面增強成果轉化的貢獻度
長期以來,南工大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先導,堅持 “四個面向”,堅持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為重要任務,不斷推動學校學科地圖和地方產業地圖、學校所能和地方所需、一流學者和一線問題無縫對接、良性互動。
“我們積極圍繞全省產業發展急需,有組織推進校企產學研合作,與中石化、中國建筑等行業龍頭企業全面開展戰略合作,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任務牽引型創新聯合體,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模式,目前,與相關行業龍頭企業共建聯合研發中心百余家。”南工大副校長顧學紅介紹,2015年起,該校創新推行技術轉移中心和國家大學科技園一體化運營機制,面向區域中心企業發展需求,發揮“膜技術”“生物+”“新材料”等學科和人才優勢,探索“轉移+孵化”新機制,一大批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現實生產力。
受江蘇省委省政府委托,南工大聚焦化工重點產業鏈需求,成立全國首家化工本質安全研究院,獲批應急管理部“工業互聯網+危化品安全生產”首批重點實驗室。針對江蘇化工產業結構亟待重塑等問題,該校已連續5年開展“服務江蘇化工轉型發展專項行動”,為全省化工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攻堅行動提供技術服務,積極助力產業綠色化轉型發展,產生了千億級經濟效益和顯著社會效益。
近年來,在校地、校企合作中,該校聚焦區域產業需求,布局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平臺,與南京江北新區共建“工大智谷”“工大科技產業園”,與鼓樓區共建“工大硅巷”,與泰州泰興、姜堰共建“科創飛地”,全面深化人才共引共育、平臺共建共享、成果共研共用,“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效應顯現,“企業需求調研-產業技術評估-合作方式設計-全程跟蹤服務”的模式創新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科技同社會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廣大科研人員乘著政策的東風,創新積極性空前高漲,創新發展的排頭兵效應越來越強。”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芮鴻巖表示,在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趕考路上,學校正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