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環保”到“去環保”,一部分企業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自身優勢方向,這種回歸既有聚焦,也有對于概念的祛魅,這是企業在商業上的成熟。名稱是企業的第一張名片,一個得當的名稱既能精準傳達企業的定位,又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環保企業的名稱,格式通常為“XX 環保”或者“XX 環境”。對比下來,環保領域是在名稱中將所屬行業突出得最顯著的行業之一,且在業內曾多次出現在名稱中“加環保”的現象。但是,近年來又出現了不少“去環保”案例,與之前的“加環保”形成了強烈反差,甚至有企業分別經歷了“加環保”和“去環保”,環保企業的名字中似乎潛藏著決定企業興衰的玄機。
“去環保”的底層原因是什么?從“加環保”到“去環保”,行業的發生了怎樣的變革?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解析更名背后的底層邏輯,以及“去環保”現象的啟示。
今年有不少環保公司在名稱中“去環保”,其中三家上市公司尤為典型。
2024 年 7 月,“上海盛劍環境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稱變更為“上海盛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原因是:近年來,公司聚焦半導體附屬裝備及核心零部件、電子化學品材料的研發攻關、創新應用,在研發驗證、機型升級、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公司全稱中的“環境”“系統”已不能準確描述和涵蓋公司當前部分業務。為了更清晰地展示公司業務布局和經營現狀,充分發揮公司品牌效應及品牌優勢,使公司全稱更貼合公司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未來戰略方向,將公司全稱進行變更。2024 年 10 月, 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發出公告,中金環境擬吸收合并全資子公司南方泵業,吸收合并完成后,公司名稱變更為“南方泵業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南方泵業”。更名原因是:吸收合并和更名方案有利于聚焦先進制造業主業、減少管理層級、提升管理效率、強化南方泵業的品牌效應和公司核心競爭力。公開資料顯示,2021-2023 年中金環境業務板塊中,泵業營收占比達 78.5%、80.9%、88.2%,環境治理業務營收規模較小,盈利能力較差。不同于圣劍的“去環保”,南方中金此次改名是回到了“2011-02 至 2016-04”的狀態。自成立以來,南方泵業共更名 5 次,情況如下: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2016-04 至 2024-10)南方泵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02 至 2016-04)杭州南方特種泵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09 至 2011-02)杭州南方特種泵業有限公司(2005-01 至 2009-09)
杭州南方特種泵廠(1991-08 至 2005-01)
從歷次更名不難看出,“南方”和“泵”是現南方中金企業名稱的核心詞匯,前者表示企業所在方位,后者表示企業核心業務,公司 2010 年 12 月在深交所發行上市,股票簡稱即為“南方泵業”。
更名為“中金環境”的原因則是,2015 年至 2016 年期間,公司收購“金山環保”、“中咨華宇”等公司,將業務范圍和商業模式向環保治理業務與 PPP 模式方向拓展,為了使公司名稱能更準確地反映公司的業務結構和未來發展規劃,故而更名“中金環境”。然而,歷經 8 年探索,南方中金最終還是回歸起點。2024 年 11 月,“深圳市朗坤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深圳市朗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代碼“301305”和證券簡稱“朗坤環境”暫時不變。更名原因是:隨著公司經營范圍的擴大,公司業務由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理業務單一板塊擴張為生物質資源再生業務與合成生物智造業務兩大板塊,為符合公司目前業務實際情況,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變更公司名稱。朗坤環境成立于 2001 年,是專注于生物質廢棄物生物科技資源化的科技型企業,從此次更名方向和公告說明可以發現兩層含義,一是突出企業的科技屬性,二是業務范圍的描述從“有機固廢處理”擴展到了“資源再生”和“合成生物智造”,后面兩個方向顯然更具前瞻性。類似的“去環保”案例近幾年一直存在,例如:2020 年 12 月,“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僑銀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由“僑銀環保”變更為“僑銀股份”,意在更準確地反映“城市大管家”的戰略升級規劃。2021 年 12 月,景津環保也公告表示,“景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景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意在聚焦和凸顯裝備主業。不難發現,上述企業雖然都曾冠以環保或環境之名,但分別來自不同的領域,環保是這些企業的業務場景,而“去環保”的本質是回歸優勢和聚焦主業。這是“去環保”現象背后的共同原因,也是當前行業轉折期下的主要演變趨勢。

在“加環保”階段,很多企業在名字中加上了環保,一些是聚焦環保主業,還有一些是“借勢”。不管是之前的“加環保”還是現在的“去環保”,更名這一動作表明企業在調整自身的戰略定位。環保行業初期階段受政策、資本等因素影響較大,同時不少企業處在發展初期階段,很難一開始就有清晰和正確的戰略,業務方向、商業模式等都在探索中,不少企業嘗試了很多賽道。但是,隨著行業進入中期的淘汰階段,環保企業需要根據初期探索情況調整方向和取舍聚焦,寬而不精已經不再適宜行業未來的發展。因此,戰略糾偏是環保企業在產業轉折期的關鍵。從前述幾個“去環保”的典型案例來看,糾偏的核心是回歸自身優勢方向。十多年前是環保行業的進場風口,伴隨著風口的過去,信息差、資本差、資源差這些屬于上半場的商業秘密都被抹平了。企業往自己的優勢領域去,才能有更好的經營狀態和更大的勝算,畢竟環保企業當前面臨的局勢是“活下去”,大部分存續企業的機遇在于過往積累的核心優勢上。
環保行業發展的時間還是太短了,尤其是在前期,企業容易在看似選擇很多的環境下左右搖擺,但最終會在搖擺中找到最佳戰略,錨定在最具優勢的方向。

以業務類型分類,環保企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型企業,主要是以投建運模式服務于多領域的企業,一類是專向型企業,主營業務專注于某一方向,商業模式相對單一。
兩類企業處在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企業稟賦、優勢、模式各不相同,且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綜合型企業以國企為主,專向型企業以民企和混合制企業為主。這種分化本質上是企業向各自核心優勢聚攏的結果,也就是說行業本身在發生一種演變,即產業鏈上下游都在圍繞核心優勢各歸其位。企業聚焦核心優勢,表面上看是進行了業務的取舍,但長期看并不一定意味著業績規模縮減。在產業鏈成熟和集中度提升的趨勢下,聚焦優勢主業帶來的反饋是更健康持久的增長和更大的細分市場占比。從商業角度看,綜合型和專向型兩種模式各有特征,國內的市場足夠大,也都有可觀的市場空間,綜合型自不用說,專向型也足夠施展。但是,從產業鏈的角度看,一家拔尖的專向型企業的價值,要遠遠高于一家庸常的綜合型企業,這在部分上市公司的市值的成長性指標中可以看到。就國內環保產業格局而言,綜合型企業層層疊疊數量龐大,同質化、屬地化特征明顯,隨著行業進入存量階段,再加上資產整合的難度,增長空間將受限,未來的方向在于存量升級。對于各專向領域,同樣會受到市場降溫的影響,但頭部和腰部企業或將迎來集中化紅利,少部分形成品牌企業還將獲益于品牌紅利,這是一些企業改名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未來會更加顯著地聚焦于自身核心優勢。

“去環保”背后的另一個邏輯是環保這個概念的價值回歸。
上述“去環保”案例發生在十四五期間,是環保行業從高增長回歸常態化、從狂熱向理性轉變的轉折期,結合這一背景不難看出,環保這個概念的價值已經從高點回歸,這一點在今年的環企IPO撤單潮中也能得到側面印證。概念的價值,本質是行業發展早期由于信息差、認知差帶來的高估值。基于環保早期的概念價值,“追風口、趕趨勢”是過去一階段產業發展、企業經營的慣性思維。因此,對應于“去環保”,行業在大約十年前出現過“加環保”浪潮,彼時正值環保產業爆發前夜,環保企業受到各方青睞,“環保”二字的價值節節沖高。十年之間,浪潮退去,驅動行業發展的要素轉變,環保概念的價值也發生改變,環保的發展已經走過概念階段,企業自是“乘風而來,風止而去”。與之伴隨的是環保企業的戰略糾偏,尤其是細分賽道中的企業,越來越清楚回歸優勢、聚焦主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往后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和估值將更多地建立在自身的核心優勢上,沒有一個堅實的主業內核,一切概念包裝都是空中樓閣。
環保概念的回歸意味著企業經營的回歸,對于行業未來的發展,企業需要聚焦核心優勢、主營業務、商業邏輯、市場需求,追逐概念最終是無效的。
從“加環保”到“去環保”,一部分企業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自身優勢方向,這種回歸既有聚焦,也有對于概念的祛魅,這是企業在商業上的成熟。大道至簡,直面用戶需求、直面商業本質、直面發展規律才是根本,企業一旦墜入對概念的追逐,就偏離了發展的大道。國內的商業環境,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和沉淀,已經走過了大鳴大放、虛張聲勢的階段,各行各業都需要提升專業化、精細度,這種轉變只有企業專注聚焦才能實現。如今,外有封鎖、內有過剩,企業面臨嚴峻生存形勢,頭等大事是厘清核心優勢并錨定戰略方向,儲備兵馬錢糧,準備打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