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菲達環保控股股東由杭州鋼鐵集團劃轉至浙江省環保集團。這一劃轉不僅改變了菲達環保的股權結構,也使其成為浙江省環保集團推動全省環保產業資源整合的重要抓手。背靠國資平臺,菲達環保開始尋求更長遠的發展路徑,在環保行業的存量博弈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近日,菲達環保控股子公司紫光環保以16.47億元成功競得浦江縣金坑源區塊水資源生態產業30年經營權,并成立全資項目公司負責運營。該項目預計總投資金額達到16.62億元,包括運營期所需的流動資金。
這是菲達環保首次大規模布局長周期水資源經營項目,也是其嘗試從設備制造向綜合服務轉型的標志性案例。
從被劃轉至浙江省環保集團到如今邁入長周期水業運營領域,可以看出菲達環保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自我重塑。本文將以菲達環保的轉型案例為切入點,探討環保企業如何在存量市場中突圍,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有益參考。
舊藍海已成存量博弈
轉型中再造核心競爭力
菲達環保,這家有著深厚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的煙氣治理企業,在中國工業化和環保產業快速崛起的年代,曾經風光無限。從除塵器到煙氣治理設備,菲達環保以“硬核制造”聞名于行業。但歷史的車輪從不等待,尤其在環保領域,市場從增量到存量的變化,客戶從買產品到買服務的需求轉型,都在挑戰著傳統制造型企業的生存邏輯。而幸運的是,菲達環保并不是單槍匹馬迎接這些變化。背靠浙江省環保集團這座大山,它在應對行業格局劇變時有了更多的籌碼和信心。只是,這場轉型注定不是一次簡單的升級,而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重塑。如果說20年前,環保設備行業是一片藍海,那么今天,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拼搏在存量市場中的“紅海”。煙氣治理,作為中國較早成熟的環保細分領域,正是菲達環保起家的主戰場。在工業化擴張高峰期,煙氣治理設備幾乎是每個重工業項目的標配,這讓菲達環保在行業騰飛期輕松摘得果實。但如今,形勢已經不同。行業的新增需求趨于飽和,存量博弈成了常態。工業企業對于環保設備的需求更多集中在改造升級上,而不是大規模的新建。這種變化讓菲達環保這樣以設備銷售為主的企業遭遇空前挑戰。市場上更多的是“修修補補”的單子,而不是那些一單過億的項目。企業的收入波動加大,而利潤空間卻在一輪輪的低價競爭中被逐漸壓縮。更讓人頭疼的是客戶的變化。過去,客戶要的是性能穩定的設備,但現在,他們希望買來的不僅僅是“鐵疙瘩”,還要有設計、運維和長期服務。換句話說,他們希望供應商能夠幫忙解決“全生命周期”的問題。這對只提供設備的制造商來說,無疑是一次“游戲規則”的改變。面對這樣的局面,菲達環保并沒有選擇坐等市場消耗自己的競爭力,而是主動尋求改變。這背后,與其母公司浙江省環保集團的支持密不可分。浙江省環保集團的成立,本身就是為整合資源、提升區域環保產業競爭力而生。在這種體制下,菲達環保不僅僅是一個設備制造商,更成為了整個集團環保資源布局的一部分。母公司的資源調度能力,讓菲達環保在市場上占得了更多先機。特別是在資金密集型的項目中,國資背景提供的信用支持,幫助企業突破了資本瓶頸。文章在開頭提到,菲達環保控股的紫光環保,成功競得浦江縣金坑源區塊水資源生態產業經營權。這是一個長達30年的項目,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持續的現金流,也標志著菲達環保邁出了從單一設備制造到資源運營的重要一步。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制造業賺的可能是“一錘子買賣”,而服務業的核心在于“長期關系”。母公司顯然看到了這一點,也給予了足夠的支持。有了資源和資本的加持,轉型是否就變得簡單?顯然不是。國資背景固然為菲達環保打開了更多市場大門,但在業務轉型的實際操作中,企業依然面臨著能力上的考驗。服務與制造不同,后者需要的是產品質量和交付能力,而前者則需要深入客戶場景中,持續提供高水平的運維和技術支持。菲達環保正在探索的是一條“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穩住制造主業,繼續深耕設備領域;另一方面,通過母公司的資源支持,逐步切入長周期的服務市場。這種模式在菲達環保身上能否跑通?需時間去檢驗。但毫無疑問的是,菲達環保已經不再滿足于僅僅是“設備制造商”的標簽。
從設備制造到運營服務
兩條腿如何走穩轉型之路
對于菲達環保這樣一家從制造業起家的企業來說,轉型并不意味著摒棄傳統,而是在堅守核心優勢的基礎上,嘗試在新的商業邏輯中重新定義自己。這不僅需要方向上的明確,也需要策略上的落地。菲達環保的轉型實踐,正是在存量市場的壓力與國資背景的資源支持下逐步展開的一場探索。菲達環保的傳統業務重心在設備制造,而轉型的關鍵在于如何將這一制造優勢與后續的綜合服務能力結合起來,實現從“交易型”向“關系型”的業務模式轉變。其控股子公司紫光環保的浦江縣金坑源區塊水資源生態產業經營項目是一個典型案例。該項目通過競標獲得30年的經營權,項目內容涵蓋水資源的運營、維護和管理。這一長周期項目不僅在業務形態上延展了菲達環保的傳統優勢,還通過持續運營的方式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設備不再是終點,而成為了服務的起點。這一嘗試背后,是企業對市場變化的深刻洞察。環保行業的客戶需求已經從單純購買設備,逐步轉向對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的依賴。而菲達環保正在通過這樣的項目,將自己從一個“賣產品”的制造商,升級為能夠提供“賣服務”的綜合運營商。在菲達環保的轉型過程中,浙江省環保集團的支持顯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項目獲取到資本投入,國資背景為菲達環保在市場競爭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以金坑源項目為例,這一水資源生態產業經營權的獲取,不僅得益于菲達環保自身的能力,還得益于母公司在資源整合和地方關系中的優勢。這種支持讓菲達環保能夠從容應對市場競爭,同時也為企業打開了更多長周期服務項目的入口。然而,這種資源支持并非是單向的。菲達環保在母公司整體戰略中的重要性,也通過一次次項目驗證得到提升。特別是在政策推動型市場中,國資背景的企業能夠更好地獲取大額、長周期的項目,為母公司的整體發展貢獻價值。這種“雙向賦能”使得菲達環保的轉型路徑更加清晰和持續。菲達環保在轉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正如所有正在轉型的環保企業一樣,前方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強大的執行力去兌現戰略意圖。企業需要在新業務領域中不斷驗證自身的能力,并克服傳統制造企業進入服務市場時常見的痛點。一方面,長周期項目的運營能力仍需強化。服務模式的核心在于“持久性”與“專業性”。對于一個以制造起家的企業來說,如何在運營中建立專業的服務能力、避免“重產品輕服務”的傳統思維,是一個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盈利模式仍需優化。雖然長周期項目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但前期投入較大,也可能導致短期內盈利能力的波動。如何平衡資源投入與資金回報之間的關系,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是菲達環保在探索新模式過程中必須直面的挑戰。對于菲達環保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業務模式的重構,也是企業競爭力的一次全新定義。然而,在方向明確的同時,實踐中的種種細節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對于菲達環保而言,這場轉型是機遇,更是一次持久戰。
對行業的啟示
多維挑戰與共同課題
菲達環保的轉型之路,既是企業自身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映射了環保行業在存量市場下的普遍挑戰。作為一家仍在轉型進程中的企業,現在并不是評論菲達環保戰略轉型成功亦或不足的時候,戰略轉型對于當前任何一家環保企業來講都是一個極具挑戰且需要時間驗證的商業實踐。它的嘗試更像是一個開放的課題,其背后反映出的行業邏輯與轉型路徑,值得我們以客觀的視角深入審視。環保行業,正從過去的高速增長期步入一個發展趨緩的“存量博弈”階段。大規模新增項目逐漸減少,行業需求從“設備擴張”轉向“效率提升”和“價值深化”。在這一背景下,傳統企業普遍面臨如下兩大挑戰:盈利模式的局限:設備制造和工程建設依賴于單筆交易的盈利模式,而客戶對一體化服務和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這讓傳統制造商和工程商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升級。競爭格局的變化:存量市場帶來的競爭加劇,使得制造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低價競爭的局面進一步削弱了制造和工程企業的議價能力和長期增長潛力。這種多重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嘗試延伸價值鏈,從單一設備制造或工程建設向服務提供轉型。然而,這種轉型注定不是一條輕松的路徑,而是一場需要從能力、資源到邏輯全面重構的系統性挑戰。菲達環保的轉型實踐盡管仍在進行中,但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對行業具有普遍參考意義的關鍵課題。這些課題既指向轉型的可能性,也體現了其中的復雜性。環保設備制造企業的轉型,并不意味著簡單地從“制造”跳到“服務”。相反,成功的轉型更可能表現為“制造+服務”的動態組合。設備制造仍然是企業的基礎能力,但通過服務能力的延伸,制造商可以進入客戶價值鏈的更多環節。這種組合模式不僅能夠創造新的收入來源,還能強化企業在客戶心中的地位。在菲達環保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其以長周期項目為切入點,將設備制造與運營服務結合的嘗試。這種模式能否被更多企業復制,仍需根據不同市場環境和企業能力進行調整,但其“動態組合”的思路無疑值得行業深思。長周期項目,如水資源運營等服務模式,確實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并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然而,長周期項目也對企業的資本實力、運營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特別是在項目初期,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問題,可能成為中小型企業的顯著門檻。對行業而言,這種雙刃劍屬性需要理性看待。企業在布局長周期項目時,既要充分評估自身的資金承受能力,也要注意運營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和風險防范。盲目追求服務轉型而忽視自身能力匹配,可能會導致“轉型陷阱”。許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將“服務化”視為一種戰略目標,但忽視了服務模式本身對企業能力的全新要求。服務模式不僅需要企業具備產品交付能力,還需要深入客戶場景,提供定制化、專業化的持續服務。這對傳統制造企業而言,是一場從邏輯到能力的全面升級。
我們都在穿越迷霧
尋找新大陸
轉型,從來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關于方向與定力的馬拉松。在環保產業發展的進程中,企業的每一次重大轉型,既是對市場邏輯的適應,也是對自身能力的重塑。這種探索,既需要擁抱變化的勇氣,也需要審視本質的智慧。但變化的背后,并非只是一場追逐趨勢的游戲。真正的轉型,不僅是模式的切換,更是企業核心能力的升級。企業的成功不是單一選擇的結果,而是動態平衡的藝術——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平衡增長速度與內在韌性。存量時代,每個企業都像是在穿越迷霧尋找新大陸。無論是菲達環保,還是其他同行者,這場轉型的勝負,取決于誰能在商業規律與客戶需求之間找到那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終局往往屬于那些既能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