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實踐》白皮書發布
發布時間:2024-07-17 16:30:00 來源:市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心 【大 中 小】保存

打印
分享到:
7月16日,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召開《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實踐》白皮書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郝赟主持,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市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杜曉彥,市水利局副局長邱偉,市林草局副局長李海光,市能源局四級調研員白海軍,示范區建設特聘專家、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邵超峰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實踐》白皮書,是我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發布的首個全面、系統展示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歷程、社會各界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實踐經驗和建設成果的正式報告。
發布會上,杜曉彥全面介紹了白皮書主要內容。她說,經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全力申建,國務院于2022年7月批復同意鄂爾多斯市以“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成為國務院第三批部署建設的示范區,開啟了我市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示范區申建以來,鄂爾多斯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重點針對“生態建設產業化程度低,制約荒漠化防治提質增效”“資源型產業鏈條短,制約經濟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兩大問題,推動實施“五大行動”、24項重大工程,形成了一批可借鑒推廣的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有效模式,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實踐經驗。她總結,鄂爾多斯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推進,堅持科學發展創新驅動,堅持開放合作共建共享,堅持綠色底色引領發展,堅持“暖城善治”優化環境。傾力打造可持續發展創新典范,建設世界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樣板區、現代能源經濟和綠色低碳引領區、一流創新生態和創新驅動先行區、區域協調發展和全國共同富裕標桿區。加速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消除貧困、健康福祉、優質教育、衛生設施、清潔能源、經濟增長、基礎設施、應對氣候行動、保護陸地生態、公正和諧與包容社會等可持續發展議程指標大幅提升。全面筑牢鄂爾多斯可持續發展保障,強化組織領導和決策保障,落實政策、建立制度,抓實重點項目建設,強化資金保障促進多元投入。
市科技、水利、能源、林草部門發言人及邵超峰教授,分別就科技創新蓄勢賦能可持續發展舉措、破解水資源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瓶頸之策、能源可持續發展成效、荒漠化土地治理規劃布局、未來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建議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請問杜曉彥主任,我市在推進示范區建設進程中,科技創新在哪些方面蓄勢賦能可持續發展?
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市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杜曉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近年來,特別是2021年申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來,我市高位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的投入強度推動科技創新,為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投入水平持續穩步增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建立財政科技投入剛性增長機制,2024年全市政府財政科技資金預算20.4億元。全社會R&D經費投入44.1億元,增速高于全國、全區平均增速。產出行業領先的電石法PVC無汞化生產技術、氫舟電解水制氫系統、液態陽光技術等一批填補空白的科技成果。 二是科技型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創新主體量質齊升。2021年,我市首創提出規上工業企業“三清零”行動,獲得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批示,成為工作典范在全區推廣。全市實現“三清零”企業271家,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4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76家。 三是科技平臺加速建設,創新力量持續壯大。立足主導產業、圍繞特色產業、面向未來產業,布局建設了北大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鄂爾多斯實驗室、中國礦大(北京)內蒙古實驗室、遼工大鄂爾多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基礎研究能力大幅提升。 四是產學研合作縱深發展,高層次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深化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選聘21位兩院院士為鄂爾多斯市政府特聘科技顧問,建成10家自治區院士專家工作站,承載了一批院士專家團隊。建成鄂爾多斯(北京)人才科創中心等一批人才科創飛地。 五是科技改革縱深推進,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出臺“科技新政30條”,迭代升級“人才新政2.0”,制定30余項配套政策和分領域專項扶持措施,構建形成強投入、全覆蓋的科技、人才政策體系。2023年,我市躋身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取得歷史性突破。 下一步,鄂爾多斯市將全面凝聚工作合力,以打造全國一流創新生態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統領,統籌自然生態、產業生態、治理生態,科學謀劃中長期目標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在示范區建設上闖新路、進前列,努力做中國式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探路者、踐行者、推動者。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鄂爾多斯市總用水量已經接近控制紅線,特別是受黃河水指標短缺影響,水資源將長期成為制約濟社會發展瓶頸,請問邱偉副局長,市水利部門如何解決這一突出問題?
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邱偉: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堅持“四水四定”,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向內挖潛、向外拓展,內外兼修,全力保障經濟社會用水需求。2023年,全市用水總量為17.52億立方米,用全區約二十分之一的水資源量保障了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的用水需求。 對內,我們精打細算用好用活現有水資源。一是常態化盤活閑置水權。全面梳理已配置工業項目的閑置水指標,調整配置急需用水項目,實現節水降耗與用水保障水平雙提升。近年來,全市已累計交易配置水指標2892.22萬立方米,解決了104個項目用水燃眉之急。二是推進各行業節水控水。先后印發實施深度節水控水、加強水資源高效利用推動高質量發展、水的全域循環資源化利用等方案,統籌農業、工業、城鎮節水和生態綠色治理。三是加強非常規水綜合利用。將再生水、疏干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管理,印發礦井疏干水和再生水綜合利用、水網連通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案,對非常規水的開發利用提出了明確要求。2023年,全市疏干水、再生水回用率分別達到96.59%、91.06%,獲得了全國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優秀試點城市的榮譽。四是完善用水權交易機制。2021年10月起,我市已將取水權轉讓閑置水指標納入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編制了《水權收儲和交易工作方案》,進一步推動用水權交易制度化、市場化、規范化。 對外,我們竭盡全力積極向上爭取水指標。一是積極爭取跨盟市二期工程水權轉讓水指標,努力解決短期用水缺口。二是爭取在國務院“八七”分水方案的基礎上,全力爭取盟市間用水指標向我市傾斜。三是及早介入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力爭把我市納入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受水范圍。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在內蒙古考察時的重要指示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優化水資源配置,夯實用水保障能力,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保障。 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鄂爾多斯近年來致力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積極發展綠色能源,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請問市能源局白海軍四級調研員,我市在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成效?
市能源局四級調研員白海軍:近年來,鄂爾多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主動承擔起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重大政治責任,加快構建世界級能源產業,能源領域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堅持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深化能源領域改革創新。印發了鄂爾多斯市能源領域5部碳達峰專項實施方案,制定 “三化融合”推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支持氫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等,持續完善鄂爾多斯市現代化能源規劃體系。 二是堅持推進煤炭清潔綠色開發,促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煤礦建設智能化、礦區生態綠色化”建設,智能化產能占全市生產煤礦總產能的80%,建成綠色礦山121座。 三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防沙治沙+新能源”一體化模式,一批引領性、示范性重點工程建成投運,全市建成和在建新能源規模突破4000萬千瓦。加快發展綠氫產業,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場景應用,推動煤化工與綠氫耦合發展。建設綠氫交通體系,建成加氫站10座,購置氫燃料電池汽車192輛。 四是堅持構建電力清潔外送基地,提升電力系統支撐性調節能力。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已建、在建4條電力外送通道。煤電裝機規模得到大幅提升,建成火電裝機規模達3659萬千瓦。本地輸配電網建設持續完善,投產智能變電站8座,配電自動化覆蓋率達90%以上,構成“一橫三縱”500千伏主網架結構。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建成新型儲能項目20個,總裝機達到91萬千瓦,初步形成以電化學儲能為主,抽汽蓄能、熔鹽儲能、液流電池等多技術路線協同互補、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加快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推動能源重點產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鄂爾多斯力量。 內蒙古日報社駐鄂爾多斯記者站記者:眾所周知,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主題是“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請問市林草局李海光副局長,面對鄂爾多斯嚴峻的荒漠化形勢和示范區任務,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后,針對沙化土地治理,全市有哪些布局與舉措,效果如何?
市林草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海光:鄂爾多斯地處于旱與半干旱過渡地帶,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占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近70%。我市堅持把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作為“一號工程”,創新推出“七個一體化”舉措。 一是系統布局與重點攻堅一體化。聚焦全面治理庫布其沙漠、殲滅毛烏素沙地、系統治理“十大孔兌”、深度節水控水等重點難點,制定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實施方案,成立“三北”工程推進中心,布局建設聯防聯治標志性工程,打出規模化防沙治沙“組合拳”。 二是防沙治沙與風電光伏一體化。探索“防沙治沙+新能源”一體化模式,規劃建設“光伏長城”,可容納總裝機規模1億千瓦,光伏治沙300萬畝,帶動生態治理900萬畝。 三是生態治理與產業轉型一體化。依托新能源綠電優勢,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綠色制造業集聚地。開發建設“碳惠北疆”碳普惠平臺,打造內蒙古灌木碳匯監測計量中心,以伊金霍洛旗為試點探索林業碳票交易。 四是深化改革與科技創新一體化。深入推進生態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圍繞創新治理模式、理順治理機制、緊密利益聯結等改革措施,統籌生態建設要素資源,推行生態企業建管一體,打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改革試驗示范區。建設國家級荒漠化防治技術創新中心,實施智能沙障鋪設、植樹機器人等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 五是政府引導與各界協同一體化。持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和農牧民主體、全社會參與的防沙治沙格局。積極爭取“三北”工程六期第一批重點項目21個,項目總投資123.55億元。2024年,下撥中央及自治區資金46.98億元,帶動社會各領域參與和支持防沙治沙。 六是生態工程與富民工程一體化。構建“以工代賑、先建后補”模式,穩定提供就業崗位5萬個,提高農牧民年人均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2萬元以上。 七是傳承與弘揚一體化。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大的基本建設,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把防沙治沙作為重大的政治責任和崇高使命,凝練形成“三元嵌套”治理經驗,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攻堅戰以來,全市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0多萬畝,日均治沙一萬畝多次受到央視新聞等媒體點贊。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緊扣“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主題,堅決扛起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主戰場、主陣地政治責任,推動荒漠化防治技術創新,全力助推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邵教授您好,據了解,您作為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特聘專家,全面參與了白皮書的編寫工作。從專業的角度,您對下一步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或者鄂爾多斯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議? 示范區建設特聘專家、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邵超峰: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從申請到批復再到建設,我基本全程參與,對這項工作比較熟悉。對于下一步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我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優化提升。 一是開展可持續發展基線調查評估,全面診斷第一階段行動效果。對標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 17 項目標、169 項子目標開展第一階段建設情況評估,超前謀劃第二階段建設任務,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全面融入全市發展規劃。聚焦樹牢“可持續”理念、強化“創新”驅動、打造“示范”特色的三個關鍵,不斷優化創新發展的管理機制。 二是用好可持續發展這把金鑰匙,做好協同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可持續發展是破解全球問題的金鑰匙。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導向,做好生態、生產、生活的協同,用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以能源的經濟、安全為導向,做好新能源經濟和傳統能源經濟的協同,推動減污降碳。抓好水文章,推動廢水再水利用和新增用水需求的平衡,探索建立碳排放雙控制度和水資源雙控制度相協同的政策和管理體系。 三是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示范區建設的氛圍,加強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大示范區建設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積極性。推動設立跨地區、跨學科、跨專業和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專家隊伍和民間組織,積極引進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建立可持續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打造機制化合作交流平臺。 四是用國際語言講好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故事,貢獻鄂爾多斯可持續發展智慧及經驗。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基本使命就是探索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荒漠化治理與綠色發展經驗與模式。要進一步做好示范區建設成效總結,特別是以國際化的語言開展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故事、經驗、成果總結和交流,通過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等標準化的方式,將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經驗進行固化、宣傳和推廣。
轉載聲明:轉載請注明出處并做回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