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評論|可再生能源規模取得新突破,繪就綠色發展新圖景
來源: 千龍網
2024年以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取得新突破。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合計達到12.5億千瓦,提前六年多完成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承諾的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近年來,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在不久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實現了新的重大突破,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不僅為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綠色引擎”驅動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的關鍵力量。過去,我國能源消費高度依賴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不僅面臨資源枯竭的危機,更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壓力。而如今,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正逐步改變著我國的能源供應格局。以太陽能為例,光伏產業的迅速崛起,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國和應用國。大規模的太陽能電站在廣袤的沙漠、戈壁和荒地上拔地而起,將熾熱的陽光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同時,風能發電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沿海地區和內陸的風電場如繁星般點綴在祖國大地上,為經濟發展輸送著清潔的動力。
“生態紅利”惠及民生福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的新突破,帶來的不僅是能源結構的優化,更有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許多貧困地區通過發展光伏發電等項目,實現了增收脫貧,走上了綠色發展的致富路。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有效改善了空氣質量,減少了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讓人們能夠享受到更加清新的空氣和美好的生態環境。例如,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讓農戶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用電需求,還能將多余的電量上網出售,增加了收入來源。同時,隨著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電動公交車、電動汽車的普及,也為居民的出行帶來了更加便捷和環保的選擇。此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就業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從研發、生產到安裝、運維,涉及多個領域和環節,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創新引領”破解發展難題。盡管可再生能源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如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給電網的穩定運行帶來了一定壓力;儲能技術的發展相對滯后,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等。然而,正是這些挑戰激發了科技創新的活力,推動了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在儲能領域,科研人員正在加緊研發新型電池技術,提高儲能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智能電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得電網能夠更好地適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納。此外,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和用電進行精準預測和調度,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以我國的高鐵為例,高鐵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電力的穩定供應,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為高鐵的綠色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可再生能源與高鐵等重大基礎設施的有機融合,為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實現新突破,是我國能源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我國邁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技術的創新、企業的努力和民眾的支持。然而,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仍需繼續砥礪前行,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可再生能源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貢獻更大力量。(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