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綠色龍江丨省財政廳:實施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 助力水環境質量提升
編者按
4月29日,我省召開全省綠色龍江建設大會,提出要著力建設綠色龍江,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半年來,全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大會精神,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涌現出一大批綠色發展典型案例,自11月17日起陸續刊發。
一、基本情況
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調動各方積極性、協同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16年,省財政廳牽頭組織在穆棱河、呼蘭河、訥謨爾河、倭肯河流域先行開展跨行政區界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工作,促進流域上下游齊抓共管治理水環境。2021年,經省政府同意,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黑龍江省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試行)》,以地表水環境質量和水環境風險防范為重點,構建省、市兩級水生態補償機制,在全省范圍內實施全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2024年,為進一步完善我省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修訂印發《黑龍江省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圍繞地表水環境質量同比變化情況、水環境風險防范、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情況等“三個維度”構建更加全面合理的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按照“改善者補償、惡化者扣繳”的原則,持續壓實屬地政府水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推進地表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守護好北方水環境生態安全屏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水質“改善”,發揮生態補償機制的導向作用。強化水質“改善”,以“十四五”國控斷面水質同比變化情況為考核點,按照水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要求,實施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在考核指標設定上,科學設置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等21項考核指標,使考核指標更加科學全面,更加符合國家水質斷面監測和考核要求。在計算排名上,根據國控斷面水質情況對各市(地)水質指數變化程度進行排名。在資金補償上,根據“改善即獎勵,惡化即扣繳”要求,按照“扣總獎總”方式,每季度核算各市(地)生態補償資金。
(二)突出風險“防范”,落實水環境管理的底線要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思維要求,督促要求各市(地)做好水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響應。在扣繳方式設定上,根據啟動環境應急響應機制的強度相應扣繳責任市(地)水環境風險防范生態補償資金。在上下游影響識別上,充分考慮上游城市發生水環境事件對下游城市水質的影響,在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計算和排名中相應進行扣除,確保生態補償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觀性。
(三)突出水質“現狀”,壓實屬地政府治理主體責任。修訂版新增加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獎懲措施側重市(地)間的水環境質量現狀“橫向比”,重點圍繞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考核,通過對優良水體年度目標考核,采取“后三補前三”的方式,突出“排前即獎勵,靠后即扣繳”,將水環境質量目標導向融入補償機制,有效激勵和約束屬地政府進一步強化流域水環境治理主體責任意識,進一步有效壓實屬地政府落實水污染防治和流域治理主體責任。
(四)突出全域“覆蓋”,構建立體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實施省、市兩級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省級對市(地)、市(地)對縣(市、區)開展水環境生態補償工作,推動完善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補償機制,能夠進一步分清污染成因,并將扣繳和補償資金分解落實到縣(市、區),層層壓實水環境質量主體責任,有效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

三、經驗啟示
一是能有效壓實屬地政府主體責任。堅持“強”的政治自覺、“細”的工匠精神、“嚴”的紀律約束,通過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將水環境管理目標與經濟利益掛鉤,有效壓實了市(地)政府落實水污染防治和流域治理主體責任,推動地方政府增強保護水環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二是能切實發揮激勵約束作用。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突出市(地)自己和自己的“同比”,按照改善程度對市(地)進行排名,按季度進行資金補償,有效激發屬地政府落實流域治理主體責任的積極性、能動性,達到“鞭策后進、鼓勵先進”的效果。

三是能提高流域單元化治理成效。補償辦法聚焦流域水環境污染要素,落實單元化管控,以縣域保市域、市域保流域,有效解決水生態系統退化、點源污染、城鄉面源污染、內源污染等難題,不斷鞏固和提升水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成效。

來源|省財政廳
監制|姜迪 責編|付文宇 多琳娜
相關文章
綠色龍江丨大興安嶺:持續擦亮“神州北極·大美興安”生態旅游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