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為何越來越頻繁?哪些科技手段可以增強預警能力?10月20日,2024暴雨東湖論壇暨暴雨·次生災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來自中國、美國、韓國、印度等國際暴雨科學及相關領域專家,圍繞暴雨次生災害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與動態進行交流研討。會上發布“首顆降水測量衛星投入業務運行”等九大暴雨科技重要進展。
據統計,2024年截至目前,全國共發生36次大范圍暴雨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祥德介紹,2024年,我國汛期暴雨洪澇等極端事件頻發,呈現暴雨過程偏多、極端性強,南北方暴雨災害影響并重等特點。其中,長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量較常年偏多40%以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王焰新介紹,暴雨、洪水、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大量證據表明,這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而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隨著大氣變暖,其中含有更多的水分。
論壇上發布的2020—2024年九大暴雨科技重要進展中,我國首顆降水測量衛星投入業務運行排名第一。2024年5月,我國降水測量衛星投入業務運行,搭載了我國首套“空中雨量計”——星載Ku、Ka雙頻降水測量雷達,如同對大氣降水進行“CT”掃描,首次實現高精度三維降水測量,使得我國降水綜合觀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主導完成的梅雨鋒暴雨科學試驗等項目也入圍了九大重要進展名單。
“無人駕駛垂直探測技術在極端天氣預警方面具有較大潛力。”徐祥德院士介紹,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設計出暴雨探測駕駛車的可行性很大。未來,臺風來臨時,有望在降水測量衛星等技術的基礎上,在沿海地區出動無人駕駛車進行垂直探測,實時監測氣候變化,增強對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預警能力。
此次論壇由中國氣象學會、全國暴雨研究中心、湖北省氣象局聯合主辦,旨在推動暴雨科學研究領域前沿理論、核心技術與業務實踐的發展。(陳熹、文俊、王佳琪、胡安慰、王昕曄)
編輯:胡芳華
責編:李 茜
審核:朱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