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城市更新過程中,地下管線的改造升級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關鍵環節。然而,我國城市地下管線存在新舊管網預留空間不足、缺乏統一管理、安全監測預警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對現代城市的運行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以下是對這些問題的詳細分析以及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問題分析
-
新舊管網預留空間不足
- 歷史原因:大多數城市最初的地下管網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檢修維護不到位,導致管網老化。
- 需求增加: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電、用氣、用暖、供排水等需求逐年增加,管線運行壓力增大。
- 規劃不足:部分新建管網也未能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難以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
-
缺乏統一管理
- 多頭管理:地下管網涉及城鄉建設、水務、城管、自然資源等多部門,以及供電、燃氣、電信等多方,導致管理混亂。
- 數據不聯通:各部門對于建設計劃、工程實施、運行維護等方面缺乏統一規劃,數據無法實現整合共享。
- 資料缺失:部分城市地下管線沒有系統的基礎性城建檔案資料,導致改造施工困難。
-
安全監測預警機制不完善
- 監測手段落后:多數城市現有地下專業管網的資料以圖紙、圖表等形式記錄保存,采用人工管理方式,信息不準確、不充分。
- 智能化水平低:地下管網數字化監控系統建設相對滯后,智能化監管水平有待提高。
新舊管網預留空間不足
- 歷史原因:大多數城市最初的地下管網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檢修維護不到位,導致管網老化。
- 需求增加: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電、用氣、用暖、供排水等需求逐年增加,管線運行壓力增大。
- 規劃不足:部分新建管網也未能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難以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
缺乏統一管理
- 多頭管理:地下管網涉及城鄉建設、水務、城管、自然資源等多部門,以及供電、燃氣、電信等多方,導致管理混亂。
- 數據不聯通:各部門對于建設計劃、工程實施、運行維護等方面缺乏統一規劃,數據無法實現整合共享。
- 資料缺失:部分城市地下管線沒有系統的基礎性城建檔案資料,導致改造施工困難。
安全監測預警機制不完善
- 監測手段落后:多數城市現有地下專業管網的資料以圖紙、圖表等形式記錄保存,采用人工管理方式,信息不準確、不充分。
- 智能化水平低:地下管網數字化監控系統建設相對滯后,智能化監管水平有待提高。
二、對策建議
-
統一規劃,分類施策
- 完善頂層設計:政府應成立由住建、自然資源部門牽頭,電力、水務、燃氣等相關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及轄區政府共同參與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
- 分類施策:針對老城區和新城區采取不同的策略。老城區應摸排管線現狀,整合路徑資源,進行整改;新城區應在規劃建設前綜合考慮各種管線需求,合理規劃布局。
-
加強監測預警,提升智能化水平
- 實時監測:在重點區域和場所設置水位、燃氣等監測裝置,接入城市生命線平臺,實現實時監測和預警。
- 智慧化改造:增加智能設備和傳感器,加強智慧化技術的應用,推動數字化技術在城市地下安全領域落地。
- 制定管線數字化檔案:形成地下管網一張圖,將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集成在同一平臺上統一管理。
-
鼓勵第三方力量參與
- 吸收管線單位投資:通過吸收管線單位投資入股的方式,共建共治管廊,解決地下管廊權屬和運維費用問題。
- 資金保障機制:利用銀行貸款、項目資本金和政府財政補貼,形成可持續的項目資金保障機制。
- 優惠政策:研究制定入廊收費保障機制和實施政策,增加剛性約束條款和激勵支持內容,如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
統一規劃,分類施策
- 完善頂層設計:政府應成立由住建、自然資源部門牽頭,電力、水務、燃氣等相關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及轄區政府共同參與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
- 分類施策:針對老城區和新城區采取不同的策略。老城區應摸排管線現狀,整合路徑資源,進行整改;新城區應在規劃建設前綜合考慮各種管線需求,合理規劃布局。
加強監測預警,提升智能化水平
- 實時監測:在重點區域和場所設置水位、燃氣等監測裝置,接入城市生命線平臺,實現實時監測和預警。
- 智慧化改造:增加智能設備和傳感器,加強智慧化技術的應用,推動數字化技術在城市地下安全領域落地。
- 制定管線數字化檔案:形成地下管網一張圖,將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集成在同一平臺上統一管理。
鼓勵第三方力量參與
- 吸收管線單位投資:通過吸收管線單位投資入股的方式,共建共治管廊,解決地下管廊權屬和運維費用問題。
- 資金保障機制:利用銀行貸款、項目資本金和政府財政補貼,形成可持續的項目資金保障機制。
- 優惠政策:研究制定入廊收費保障機制和實施政策,增加剛性約束條款和激勵支持內容,如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
綜上所述,城市更新中的地下管線問題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議題。通過統一規劃、分類施策、加強監測預警、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鼓勵第三方力量參與等措施,我們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升城市韌性,保障現代城市的運行安全。
本報記者 史一棋 劉洪超 孫立極
2024年10月14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陳 曹制圖(人民視覺) |
編輯同志:
時下,個別城市道路成了“拉鏈路”,熱力、燃氣、自來水、污水排放、電纜光纖等運營單位在道路施工中各行其是,前腳剛埋上,后腳又開挖。反復施工造成人力和資源浪費,也給市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究其原因是缺乏長遠規劃、統籌協調和整體施工。建議相關部門做好整體規劃和協調聯動,做到開挖一次集中解決幾類管道問題。在城市更新中,還應加強地下管廊建設,提升管道維護建設的集約性,減少資源浪費,保障群眾正常生產生活。
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 楊先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城市更新過程中,韌性是衡量更新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保障現代城市各類要素有序流動,燃氣、供排水、供熱、電力、通信等城市地下管線發揮著基礎作用。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我國城市地下管線不同程度地存在新舊管網預留空間不足、缺乏統一管理導致各部門各行其是、安全監測預警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
前期未進行統一規劃,導致新舊管網預留空間不足
近年來,多地發生燃氣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燃氣管網安全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與之相應的,是部分地區燃氣管網老化的事實。
“我住的是個建成已有30多年的老小區,上次管道大修還是十幾年前。去年挖路修暖氣管時,看到旁邊的燃氣管表面坑坑洼洼,滿是銹跡,接口處也老化得厲害,不少居民都怕管道漏氣。”青海湟源縣讀者秦繼業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燃氣管網只是城市眾多地下管網之一。有專家表示,一方面,大多數城市最初的地下管網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加上檢修維護不到位,自然腐蝕下,管網老化較為嚴重;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電、用氣、用暖、供排水等需求逐年增加,管線運行壓力增大,容易破損引發事故。
除了老舊管網,幾年前新建的管網即便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前提,有的地方仍忽視管網建設完成后使用期限要在四五十年以上的要求,規劃沒有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難以順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廣西北海市水利局一名干部說:“在供排水管網設計之初,很多城市沒有充分考慮未來發展需要,無論是管網的深度、寬度還是水量都沒有在上下游相配套上下足功夫,城市內澇中80%以上的積水點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為解決上述問題,不少城市探索建設地下管廊。然而,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地下管廊“收費難”和“入廊難”的問題。湖北武漢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對比規劃入廊管線的類別和里程,目前武漢市管線入廊未達到預期目標。地下管廊改變了傳統管線運營模式,傳統模式中,管線單位自行建設、自行維護,擁有敷設通道權屬;而新模式下,管線單位沒有敷設通道權屬,還需繳納較高的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入廊積極性普遍不高。而且已經入廊的運營項目中,也有運營單位不愿繳納費用。
地下管網涉及多部門,數據信息及管網資料不聯通
地下管廊建設運營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城鄉建設、水務、城管、自然資源等多部門,供電、燃氣、電信等多方。“由于電力、通信等管線由國家相關部門和單位垂直管理,其建設改造方式、時間、投資和維護運行等都由行業條線決定,地方政府和管線單位在建設時機、投資時序、入廊收費等關鍵問題上較難達成共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唐鈞說,由于沒有明確的投入回報方式和預期,市場力量參與積極性不高,也制約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推進和推廣。
同樣,湖南邵陽市讀者鄧忠林來信表示,窨井蓋為何總成為平整路面上的坑?究其原委,窨井分別歸屬排水、供水、電力、通信、燃氣、市政等多個部門,如要集中施工較難協調。
唐鈞也指出,地下管網分屬多個部門,各部門對于建設計劃、工程實施、運行維護等方面缺乏統一規劃,規劃建設、管網鋪設、“破路”“破綠”施工等數據無法實現整合共享,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重復開挖現象多,也就導致了群眾反映較多的“拉鏈路”問題。
多頭管理也導致管網信息管理各自為政,存在資料缺失的現象。我國目前約70%城市的地下管線沒有系統的基礎性城建檔案資料,地下管線分布不清的狀況普遍存在。據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喬永康介紹,不少城市,特別是西部城市、北方城市很多管網由企業運營管理,企業更新改造意識不強,資金投入不夠,部分管網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圖紙資料缺失、數據不完整、權屬不清晰,導致改造施工進展困難。尤其是老城區道路較窄,地下管路復雜,施工對居民生產生活影響較大,短期內無法大面積開展,只能逐年分步推進實施,這就導致申請中央補助資金比較困難,地方財政負擔沉重。
多數城市現有地下專業管網的資料都以圖紙、圖表等形式記錄保存,采用人工管理方式。“這導致安全信息不準確、不充分,檔案保存分散,資料缺失。而且一些城市地下管線的建設和改造工程完成后,管線信息也未能實現同步更新,導致信息資料在實際中難以被應用。”喬永康說。這些問題為地下管廊在線監測、建設智慧城市帶來諸多困難。
此外,湖南長沙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部分地下管網技術規范、實施標準、保障措施等沒有統一標準,致使各部門在實踐中的做法不一。管網監管也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如在實踐中一些地方沒有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加強對地下管網的監督管理。此外,地下管網的安全監測預警也未能完全滿足現實需求,地下管網數字化監控系統建設相對滯后,智能化監管水平仍有待提高。
建議新老城區分類施策,完善城市規劃管理和建設標準
要想搞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韌性,統一規劃不能少,要明白更新方向在哪里、著力點在哪里。
公共服務設施存在哪些短板、慢行體系建構堵點在哪、哪些內澇積水點久治不愈……遼寧沈陽市為城市“體檢”細化了26個治理方向。“我們通過整合城市自體檢、第三方體檢、社會滿意度調查結論,形成年度城市問題清單和治理建議清單,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體檢’結果轉化,聚焦城市病癥,推動城市更新項目生成。”沈陽市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具體到城市韌性方面,老城區、新城區分類施策。該負責人表示,針對老城區,通過摸排各種管線現狀,整合路徑資源,隨著道路的修繕或專項工程建設對管線交叉復雜的區域統一進行整改,降低相互沖突的安全風險;針對新城區,在城市規劃建設前,綜合考慮各種管線需求,合理規劃布局或統一建設綜合管網,并盡可能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一次性建成,避免后續各種管線隨意布置或重復性開挖破壞市容市貌。
“比如城市供排水管網問題,不僅與裝備、技術、資金有關系,還與政府的整體統籌規劃有直接關系。先完善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將供排水管網規劃到位,再解決后續管網的完善、維護、運營等問題。”沈陽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唐明星建議,成立由住建、自然資源部門牽頭,電力、水務、燃氣等相關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及轄區政府共同參與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
一些城市多雨易澇,可將建設海綿城市作為提升韌性的抓手。湖北宜城市讀者鄭穎來信指出,城市因雨發生內澇,除了瞬時雨量過大,還與城市規劃及建設過程中并未充分考慮洪澇災害風險有關。以排水系統為例,眾多城市雖然在“年年挖,年年建”,但排水系統設計建設標準低,設施維護更新不及時,老化損毀嚴重。建議在城市規劃時,充分考慮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將韌性城市思維貫穿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維的全過程。
“城市充滿韌性,并不意味著可完全避免災害,應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加強對災害特征和城市防災能力建設的認知,以使城市能夠有效應對災害。”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建筑系教授鄧慶堯認為,韌性城市具備“百折不撓”的品質,能讓城市人民獲得更多的安全感,“當前,全國各地的城市更新建設正加快實施,應該抓住這一契機,為城市注入韌性要素,既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又著力防范未來城市可能遇到的風險。”
應完善監測預警機制,統籌第三方力量推進更新工作
城市韌性往往體現在常規管理技術標準明確,監測預警閉環可控,在相對確定的預期中動態調適。
湖北黃石市是位于長江中游的“百湖之市”,近年進行了修復排水干渠、改建排澇泵站等改造工程。“黃石目前嘗試對全市中心城區10個低洼點位進行實時監測”,黃石市城市管理執法委員會市政科負責人孟凱介紹,黃石在10個低洼點設置了水位監測裝置,并接入一個名為城市生命線的平臺。“下雨時,可以將低洼點的水位信息即時反饋到平臺的指揮中心。后期我們還把監測點擴大到城區的重要道路以及學校、停車場等重點場所。”孟凱說。
在沈陽市渾南區文源街,記者看到,燃氣施工人員正在安裝“管網哨兵”。“‘管網哨兵’就是燃氣管網泄漏檢測儀,主要用于監測重點風險點,可安裝在地面或地下燃氣管網沿線窨井內,一旦出現燃氣泄漏,就會自動報警。”沈陽市城鄉建設局燃氣處處長何偉介紹,除管網燃氣監測外,沈陽還推進居民用戶燃氣報警器補全安裝工作,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機制。燃氣報警器大范圍使用,為提升社區市政基礎設施的監測預警能力、及時診斷管線故障、精準判斷破損部位等奠定了基礎。
“當然,增加部分智能設備和傳感器、加強智慧化技術的應用、推動數字化技術在城市地下安全領域落地,均是韌性城市建設中值得嘗試的舉措。”何偉還建議,制定管線數字化檔案,形成地下管網一張圖,將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集成在同一平臺上統一管理。
推進城市更新,資金缺口怎么填?喬永康認為應該鼓勵第三方力量積極參與,支持行業企業統籌整合相關渠道資金。
以華東某市為例,該市通過吸收管線單位投資入股,其中城投集團占股45%、水務集團占股20%、供電公司占股15%、燃氣集團占股20%,共建共治管廊。管廊建成后的日常運維管理由城投管廊公司承擔。這一創新模式不但解決了地下管廊權屬的困境,也改善了運營單位入廊費過高的問題。而且,地下綜合管廊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為避免出現資金周期錯配問題,城投管廊公司與當地銀行簽訂融資協議,利用銀行貸款、項目資本金和政府財政補貼,形成了可持續的項目資金保障機制。同時,該市研究制定了入廊收費保障機制和實施政策,增加剛性約束條款和激勵支持內容,增加對入廊建設項目的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建立與收費機制相協調的投融資模式,實現綜合管廊科學、可持續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4日 07 版)
附1: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排水管網大會
(水環境綜合治理)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 2025年污水資源化利用
(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主辦、協辦、報告等)
報告題目:工業廢水并入城鎮污水管網的風險及對策建議
報告人:全國政協常委,四川大學制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石碧 教授
報告題目:地下管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報告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復明 教授
報告題目:加快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
報告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巡視員、總工程師 馮遠 教授級高工
附:2: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征稿啟事暨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共創、共生、共贏--鼎力打造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核心品牌生態圈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主辦、協辦、報告等)
(掃碼二維碼,可快速報名 上海水業嘉年華)
(掃碼二維碼,可快速報名 上海水業嘉年華)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暨 上海水業嘉年華
尊敬的行業同仁: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水環境及水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近年來我國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但仍面臨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我國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聯合上海荷瑞展覽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擬舉辦2024年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暨上海水業嘉年華,誠邀各界人士共同探討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推動水處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主辦機構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有限公司
上海荷瑞展覽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工業環保網
協辦機構:
中國膜工業協會
指導單位: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新風與凈水分會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舒適家居分會
鳴謝機構: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凈水產業分會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工程院
火箭軍工程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山東建筑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院
四川輕化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二、參與活動 您將收獲:
♢ 直擊行業痛點與解決方案
♢ 彰顯產品實力和服務能力
♢ 權威解讀行業政策變化
♢ 分享全球成功案例和經驗
♢ 促進行業人脈的擴大交流
♢ 聚焦高增長的熱點市場
♢ 發掘潛在的業務合作伙伴
♢ 精準預判行業發展趨勢
♢ 構建良好的政企合作關系
♢ 讓企業品牌形象植入人心
♢ 跟蹤國際前沿技術突破
三、部分探討議題:
♢ 城鎮水環境治理技術及典型案例;
♢ 智慧水務與數字孿生技術應用;
♢ 水務行業標準、規范、政策解讀;
♢ 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 城鎮排水系統提質增效與優化;
♢ 城市水系統設備更新;
♢ 飲用水安全保障與現代化水廠建設;
♢ 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藝技術與工程實踐;
♢ 污水再生利用技術及工程實踐;
♢ “廠—網—河(湖)”一體化運行維護技術與實踐;
♢ 管網診斷、修復與智慧化運維平臺建設;
♢ 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雨洪管理與韌性城市;
♢ 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關鍵要素及實踐
♢ 未來綠色低碳城鎮水務發展對策與技術進展
♢ 城鎮水環境治理技術及典型案例
♢ 面向"雙碳"目標的工業園區廢水處理策略
♢ 新污染物及行業特征污染物去除工藝
♢ 高鹽高濃廢水資源化實現降碳減排
♢ 商用凈水器市場規模及發展潛力
♢ 家用凈水器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趨勢走向
♢ 如何通過品控、研發和營銷層面促進凈水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擬邀嘉賓:
夏光 國家生態環境部 副司長
彭永臻 北京工業大學 教授 中國工程院 院士
戴曉虎 同濟大學 教授
許國仁 中國科學院大學 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李成江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顧問總工程師
侯立安 中國工程院 院士
任南琪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中國工程院 院士
馬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中國工程院 院士
吳明紅 中國工程院 院士
徐揚 上海市建筑學會建筑給水排水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王復明 中國工程院 院士
胡洪營 清華大學 教授
鄭興燦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總工
柏國強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局長
徐祖信 中國工程院 院士
王凱軍 清華大學 教授
高翔 中國工程院 院士
白雪濤 中國疾病中心博導研究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
原副所長 醫學博士
報告題目:新膜制備健康水關鍵技術難題及應對策略
報告人:侯立安 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軍工程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生態環保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分離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侯立安院士長期致力于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工作,在飲用水安全保障、分散點源生活污水處理和人居環境空氣凈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處理及空氣凈化技術和系列裝備,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創造性的成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一等獎8項,二等獎12項;獲國家專利70余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求是杰出青年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報告題目:協同超凈化水土共治技術在河湖生態整體修復中的應用
報告人:張亞非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主編(IF-21),薄膜與微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領域:流域河湖生態整體修復(金剛石納米薄膜芯片系統);凝聚態物理和納米電子材料(金剛石、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納米電子器件(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FET、光伏電池、傳感器等);納米加工技術(納米焊接、納米剪切、納米組裝、納米掩膜光刻、表面納米修飾和鈍化等)。完成973、863、國家自然科學金重點項目等十幾項科研項目和幾項軍工尖端科技項目。
報告題目:水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案例分享
報告人:陳飛勇,山東建筑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院 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建設環境技術士、日本河川·沙防及海岸·海洋技術士,山東省“一事一議”頂尖人才,廣東省珠江學者,山東省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專家,兼任日本工程院東亞委員、中國城市雨洪管理與海綿城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陳飛勇院士長期從事水源地管理與環境保護工程,在中日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為全球20多個國家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指導和工程設計,牽頭在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省部級環境保護領域技術開發項目5項;負責設計施工的廣佛新世界海綿社區規劃設計及水系工程建成后被譽為“生態之城”;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得專利授權60余項。獲得日本國土交通省優秀項目獎7次、優秀技術人員獎1次,日本土木學會優秀發表獎1次,2022年度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報告題目:基于GPU和全水動力方法的城市洪澇高效模擬技術
報告人:黃國如 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擔任廣東省水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水電能源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會員、鄭州大學兼職教授。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養人選。最近幾年來,結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對珠江流域枯季徑流預測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討如何在流域數字化平臺上構建枯水徑流的預測模型,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結合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對城市暴雨內澇形成機理以及預報技術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開發了基于GIS系統的城市內澇預警預報系統。主持了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的研究任務,對城市和農業非點源污染負荷定量核算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城市和農田現場觀測實驗,對城市非點源污染初期沖刷效應進行研究,構建了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非點源污染負荷核算模型和基于HSPF模型的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
報告題目:改性酒糟生物炭去除廢水中重金屬 Cr(VI)研究
報告人:司馬衛平,博士,四川輕化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自貢市發展服務業專家,“含鹽廢水安全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全國循環經濟工程實驗室副主任,《能源環境保護》、《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編委。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小城鎮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污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市廳級項目10項,主持地方政府及行業企業橫向科研項目5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5項。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RSC Advance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中國給水排水》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研究成果 “折流濕地濾池+側向潛流濕地床污水處理系統裝置及方法”獲2011年中國專利優秀獎。
五、合作媒體及參與品牌
六、贊助方案
七、展位圖
(掃碼二維碼,可快速報名 上海水業嘉年華)
八、觀眾及其他企業參與形式
嘉年華參與門票(可關注以下小程序注冊):
預登記聽眾:免費
非預登記聽眾:500元/人
供應商:500元/人
贊助商:免費/限5人
商務交流晚宴:
預登記聽眾:500元/人
非預登記聽眾:2500元/人
供應商:2500元/人
展臺贊助商:500元/限5人
其他贊助:免費/限2人,500元/限3人
午餐:
自助:108/人天
商務套餐:58/人天
酒店住宿:
高級房:718元/間夜
豪華房:628元/間夜
(掃碼二維碼,可快速報名 上海水業嘉年華)
九、組委會聯系方式 :
王領全 13752275003
金晟 18622273726
孫磊 13702113519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上海水業嘉年華參會回執(復印有效)
請參會人員認真填寫回執后,傳真和E-mail傳回,以便提前安排住宿。
傳真:022-27835592 E-mail:745105304@qq.com ; cnwater@vip.163.com
注:各代表需開具哪種類型發票就填寫哪種,如需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及普通發票,需四項信息填寫完整。
附1: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排水管網大會
(水環境綜合治理)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 2025年污水資源化利用
(再生水利用)大會/園區污水提標及資源化利用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金晟 18622273726 主辦、協辦、報告、展位等)
附:2: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六屆)征稿啟事暨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大會、工業污泥大會、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共創、共生、共贏--鼎力打造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核心品牌生態圈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大會技術報告邀請
歡迎來自部委行業管理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水與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智慧水務、低碳水務、綠色水務、水務+AI、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13752275003 金晟 18622273726 主辦、協辦、報告、展位等)
龔正會見法國蘇伊士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冰嵐 中國給水排水
中國能建葛洲壩生態環保公司中標2個生態補水運營項目
http://www.guoyuyd.com/news/202411/07/16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