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實現精準“智”理
來源:廣東省農業農村廳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深入學習桐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推進全區187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并積極搭建農村污水監測系統探索智慧化監管模式,進一步健全農村污水長效監管機制。
實時監控設施出水水質水量
合作區共建設120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設施數量多、分布散。為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和運行管理維護,合作區以“深汕特別合作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數字鄉村項目”建設為契機,根據村莊地理位置對72座重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于2023年12月正式上線農村污水監測系統,直觀展示了合作區日污水處理量、設施運行等情況,可實時掌握設施出水濁度、氨氮、pH、化學需氧量、溫度、水中油、瞬時流量、累計流量等指標變化情況。
精準定位設施“病癥”
農村污水監測系統具備異常預警、統計分析、數據導出、地圖展示等功能。對超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DB 44/2208-2019)標準的數值用紅色突出顯示,通過統計分析設施超標時段、指標、次數等特征,對高負荷運行、出水水質不穩定的設施,指導運維單位分類整改;對長期低負荷運行設施,考慮依法有序退出,優化調整為資源化利用模式治理。
建立“線上+線下”雙巡查考核模式
制定《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運維項目考核實施細則》,考核包含問題通報、安全生產、基礎管理、生產運維、服務評價等五方面,對運維公司實行按效付費。工作人員可線上通過水質超標,設備離線等異常告警情況,組織開展線下采樣復測,將出水超標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進一步強化運維單位主體責任,有效提高設施正常運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