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之五
黃河很美 將來會更美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henan.gov.cn 時間:2024-10-20 來源:河南日報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創成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3個國家級森林城市……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展示出一幅大美黃河畫卷。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哲介紹,近年來,河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保護,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深入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統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取得持續改善。
黃河流域“顏值”提升
黃河河南段全長711公里,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1.7%。保護好流域生態環境,對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發布會上,一份見證流域生態環境變化的成績單傳遞出信心和喜悅。
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20年以來,黃河干流連續保持Ⅱ類水質,各支流穩定消除劣V類。2021—2023年,Ⅰ~Ⅲ類水質占比分別為88.2%、88.6%、94.1%,好水比例連年提升。
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23年,黃河流域城市PM2.5、PM10濃度分別較2019年下降23.0%、23.8%,優良天數233天,較2019年增加49天。
自然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流域累計創成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伊洛河入選國家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大鴇、紫斑牡丹、太行花、中華獼猴桃等瀕危動植物種群明顯增多。
生態環境安全有效保障。流域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醫療廢物處置率、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未發生危及水質安全的重特大環境事故。
織牢黃河流域生態屏障
“5年來,河南黃河流域的市縣共完成各類造林645.38萬畝。根據黃河沿岸地形地貌、水庫岸線、城鎮灘區等不同特征,設計5類31種生態廊道建設模式,推薦120個樹種名錄,建成了復合型生態廊道11.8萬畝、1194公里,干流右岸實現綠化貫通。”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蔚說。
一邊增綠,一邊修復。河南先后實施總投資126億元的南太行山水工程和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山水工程,在沿黃九省(區)中率先實現黃河左右岸同治,修復流域生態面積近158萬畝。與此同時,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成省級以上綠色礦山208家,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83家,居全國前列。“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使黃河生態功能得到了系統改善。”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薄志新說。
城市鄉村共守護
黃河穿過城市鄉村,滋養著沿岸人民,又與城市鄉村唇齒相依。
“截至目前,全省黃河流域城市建成污水處理廠20座、新增處理規模約118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約2000公里,再生水利用率達到了30%以上。”發布會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董海立說。
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135個生活垃圾填埋場全部實現了封場停用,我省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全省域城鎮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省份。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推動黃河流域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步伐一樣堅定。
“2023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4.8%,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5.8%;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率達91.1%。在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河南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推進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廢舊地膜、農藥包裝物等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82%,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以上。”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黃幸福說。河南還不斷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黃河流域千千萬萬個村莊正在被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良田美景”“詩和遠方”。(記者 趙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