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資報告》刊發題為《中國建科:讓綠色成為發展底色》的文章。文章從新科技“解鎖”智能建造、以綠色厚植發展動力和增強綠色發展活力三方面介紹了中國建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規劃設計為龍頭,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作出的貢獻。以下為全文。
沒有砂漿、沒有濕作業、沒有一根管線埋在墻體里,不見揚塵,運用柔性防水背襯板、雙腔隔聲材料等,只需師傅現場安裝工廠預制的構件,就可以實現全屋的裝配式裝修。7月,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科”)舉辦的企業開放日活動中,展出了標準化的裝配式裝修,其精湛的設計與裝配式裝修技術體系相結合,如同百變積木滿足空間場景的切換,帶來全屋靈活可變的空間結構,讓人感覺房子“越住越大”。
裝配式裝修只是中國建科節能降碳行動的其中一項。長期以來,建筑領域都是我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我國陸續出臺《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等,明確節能降碳“時間表、路線圖”。為此,中國建科聚焦“五化”——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長壽化、智慧化,探索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形成一批成果水平高、支撐能力強、轉化效益優的重大科技成果,推動產業鏈綠色升級,成為行業低碳轉型的一個縮影。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中國建科黨委書記、董事長孫英指出,作為唯一覆蓋城鄉建設領域各專業門類、整體實力領先的科技型中央企業,中國建科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近年來在建筑設計、城鄉規劃、市政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城市更新等領域,以規劃設計為龍頭,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引領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新科技“解鎖”智能建造
75平方米的空間內,起居室、臥室、衣帽間、廚房、家政間、三分離衛生間等功能一應俱全,木作與管線分離,墻板可以加熱,衛浴板材防水隔音,可伸縮折疊的定制家具讓空間相互交錯又獨立……在中國建科所屬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標準院”)旗下北京國標建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標科技”)的一間裝配式裝修樣板間內,智慧便捷的生活場景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走進中國建科裝配式內裝實驗室,各種防水背襯板、雙腔隔聲墻體和架空地面等部品部件一應俱全。實驗室還配備有室內環境檢測艙、按鈕疲勞測試儀、板材耐候性能測試艙等系列設備。
“施工前根據現場空間及功能要求進行標準化、精細化的設計,之后將設計數據提供給工廠,工廠內預制好裝修需要的部品部件,再將其運輸到現場拼裝完成。房屋從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驗收等方面實現全系統數字化管控,既有住宅最快28天可以完成快速裝修改造。”標準院副總建筑師、國標科技總建筑師郝學介紹,比起普通建筑,綠色建筑的科技含量滿滿。
綠色建筑有哪些科技含量?簡單說就是節能、環保,通常“會呼吸”“能發電”,堪稱科技和建筑的結合體。隨著“雙碳”戰略提出,綠色、低碳、節能成為建筑業發展的風向標。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明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要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建筑產業“綠色”占比正持續提升。
當前,不少建筑央企已經發力綠色建筑。中國建科聚焦“五化”統籌推動綠色低碳重大科技研發,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服務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增強行業技術供給,推動建造向智造轉變。
記者從標準院了解到,該公司結合自身業務優勢,圍繞國家“雙碳”戰略以及城市發展需求,提出從部品、設計,到施工、運維,最后到城市管理的“CCTC兩全雙碳” 建筑領域綜合降碳解決方案,即建筑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降碳理論。此外,標準院在“雙碳”領域深耕四大實施路徑,即政策研究、標準編制、科技研發、工程實踐,在降碳實操層面形成“四輪驅動”的態勢,實現建筑領域在各個階段的綜合降碳。
在綠色規劃方面,目前中國建科所屬中國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已深入低碳新城、零碳住區、低碳園區等十二類領域,佐以政策研究、指標體系、數據庫等六項輔助支撐,逐步構建起一個覆蓋“綠色‘雙碳’”多個專業領域,由技術、研究和實踐多方支撐的大圖景,形成中城規劃特有的工具包、技術包、數據庫、指標體系、專利、論文、操作平臺、產品譜系以及合作者聯盟。
成都天府農業博覽園主展館
此外,中國建科所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崇“綠色設計新美學”理念,提倡“少人工、多天然,適宜技術的應用是最應推廣的節能環保”。設計的成都天府農業博覽園主展館的半室外公共空間采用自然通風和采光,僅在室內的功能性小空間使用空調,通過縮小用能空間大幅降低了建筑能耗。棚架主體為木結構,木材作為負碳材料,表達了生態建筑理念。采用裝配化施工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集成創新生態領域成套、低成本的技術、產品、材料、工法,融合生態設施、綠色建筑,精心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等。
“中國建科及所屬企業積極擁抱新興技術,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重大工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矢志不渝推動城鄉建設領域高質量發展。”孫英表示,未來將重點圍繞生態基礎設施、新型城市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6個領域布局綠色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形成28項關鍵技術譜系和41項重點工作任務,“解鎖”更多的綠色建造。
以綠色厚植發展動力
作為科技型中央企業,中國建科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視之為培養科技人才的牢固基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建科科技質量部相關負責人孫金穎表示,在建筑綠色轉型方面,集團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強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持續努力。
據介紹,中國建科牽頭組建我國“雙碳”領域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簡稱“國創中心”),堅持以突破建筑綠色低碳產業鏈共性、基礎性和前沿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為核心使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以及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凝聚全國優勢科技力量,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科技攻關體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建筑綠色低碳原創技術策源地、產業生態集聚試驗地等。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企業辦公區
目前,國創中心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系列研發成果應用于多項重大工程設計。孫金穎介紹,目前中國建科多項技術服務于雄安新區148個建設項目,居行業之首;研發的模塊化裝配式建筑技術應用于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研發的極地建筑技術,支撐了中國南極秦嶺站建設等,其中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方案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同時,中國建科依托國創中心,打造集成應用場景,構建特色鮮明的示范工程技術路線,以“設計方法創新、技術集成創新、效果評價創新”為框架,提出了9大維度、111項技術條款、15項核心要求的示范工程技術體系。構建國創特色標準體系,積極開展標準體制機制建設,對建筑綠色低碳領域關鍵需求開展重點標準研編,并與相關地方政府、共建單位、企業、科研機構溝通,建設研究分中心。
“百余位專家長期以來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成為綠色低碳領域的重要智庫力量。”孫英說。
創新離不開人才支撐。中國建科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選拔使用和激勵保障機制,在集團“十四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和“十四五”人才發展專項規劃基礎上,設定“集團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對行業專家,集團黨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聯系服務專家,發揮專家人才在重大決策中的智庫作用。對中青年,通過優化規則完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尤其為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我們對3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技人員,通過集團青年科技基金項目進行逐年遴選。”孫金穎介紹,從2017年開始,累計經費支持超過1000萬元,篩選立項項目超過200項,覆蓋城鄉規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生態環境四個領域。
在她看來,科研職業生涯的發展階段是動態成長的,集團的體系化多層級人才發展機制,保障了各階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創新無止境,他們將是積蓄發展動能的重要力量。
增強綠色發展活力
“今年,集團加大力度推進綠色低碳基礎設施原創技術攻關。”記者從中國建科獲悉,中國建科將突出前沿顛覆性技術布局,開展基礎性研究及關鍵技術研究。
如何持續保持科技創新活力?中國建科將改革作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關鍵一招”。
中國建科戰略投資與企業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張國東介紹,集團將科技創新工作列入集團“十四五”戰略發展規劃的首要任務,發布了中國建科“十四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將“健全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兩項重點任務。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中國建科印發《集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指導意見》,以業務化、工程化、產品化、資本化為導向,以產品化轉化為核心,著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多種方式和路徑,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推進機制與轉化模式。
在科技創新獎勵激勵方面,中國建科持續修訂《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工作獎勵管理辦法》《集團公司數字化激勵獎勵暫行工作辦法》,對獲國撥類科研項目和課題承擔資格、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技術標準主編資格、專利授權等科技人員及團隊給予獎勵支持。
張國東介紹,中國建科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以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個作用為抓手,圍繞74條改革任務、138條改革舉措,深入推進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堅持“功能使命類”和“體制機制類”改革雙輪驅動,集團公司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市場化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董事會運行更加規范、員工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有效提升。
▲智慧水務數據中臺
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集團所屬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智慧水務形成軟硬件成套產品體系,實現科技成果助力承接管網檢測診斷和智慧水務EPC項目8.55億元。所屬標準院研發的戰略性新材料產品,解決了在一般建筑工程和高層建筑中應用的瓶頸問題……
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2023年,集團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分別為42項、70項和129項,年度增長率分別達到67%、84%。集團獎勵科技人員超2500人次,逐一發放科技創新及數字化專項獎勵,極大調動了集團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一直以來,中國建科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者、行業標準的主要制定者、行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引領者為戰略定位。”孫英表示,在綠色低碳建筑領域,中國建科努力爭當科技創新“排頭兵”,讓綠色成為建筑行業最亮眼的底色,未來將一如既往與行業同仁攜手共進,為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素材來源:《國資報告》雜志2024年第9期
來源:https://www.cctc.cn/jtyw/2024/947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