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蝶變新城起丨濟南起步區:建設節水典范城市
閃電新聞2024-10-08 19:18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8日訊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是前提,水是關鍵所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支持設立的實體性新區,嚴格高標準落實“四水四定”,全面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全力推進節水典范城市建設。如今,直飲水入戶工程正惠及回遷群眾,大橋水廠以及崔寨再生水廠等項目相繼投用,太平水庫等一批重點工程加快建設,為黃河新城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做足水安全保障。
節水為先,高標準建設現代水網
2023年10月,濟南起步區被省水利廳確定為縣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在現代水網建設過程中,起步區將通過統籌實施“節水、水源配置、防洪排澇、生態保護、數字水利”五大任務,同時將水利與生態環保、鄉村振興、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深度融合,更好發揮“水網+”綜合效益。

以建立“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現代水網為目標,起步區充分吸收國內先進地區的經驗,加快構建“六橫八縱,四庫八芯”的現代水網格局。規劃近期投資229億元,遠期投資287億元,按照“先迫切、后一般,先骨架、后細部,先通暢、后提標”的原則,先后啟動了青寧溝、大寺河等4條骨干河道治理及大橋、崔寨片區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實施太平水庫、鵲山水庫除險加固、大橋水廠等重大水源工程。
根據現代水網規劃,“節水優先、量水而行”是首要原則。起步區將高效利用引江水、充分利用引黃河水、應用盡用再生水、調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創新實施全過程節水管控工作體系,構建“管委會主導、水務發改雙牽頭、第三方支撐、部門負責、屬地落實、社會參與”的大節水工作格局。
具體來看,起步區將實施節水“六大行動”,按照“區域適水規劃、組團因地節水、單元精細管理”理念,圍繞農業節水減量、工業節水增效、生活節水降損、管理節水規范、非常規水利用、水資源安全保障等六個方面集中攻堅,實現存量用戶深度節水,增量用戶高效用水。
黃河北首個,回遷居民喝上直飲水
2023年,《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市民直飲水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印發實施。根據《實施方案》,起步區大橋、崔寨、孫耿、太平街道范圍內新建和具備條件的既有居民小區、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推廣建設直飲水工程,建立穩定可持續的投資運營模式和安全高效、便捷智慧的管理體系,讓起步區市民享受優質泉水和直飲水帶來的便利,進一步保障區域供水安全。
據介紹,起步區直飲水工程主要分為水源地建設、穿黃原水管線、管網工程、凈水站、凈水站至小區(項目)內供水管線、加壓循環機房及供水設施。現階段采用市政水作為水源,原水管線建成后,采用市區地下水作為水源。

在鵲華理想社區,回遷居民劉朋老人家中已經接入廚房的直飲水。據介紹,自來水接入小區后,會進行處理并分管道入戶,居民可自行選擇使用自來水和直飲水,為回遷群眾提供了更加健康、便捷的飲水條件。值得一提的是,該小區還是濟南市黃河北首個接入直飲水的回遷社區。
據了解,起步區內的直飲水工程將全面覆蓋新建住宅、在建安置房、租賃住房、商品房等項目,以及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辦公場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項目和車站、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該工程采用“共建共享”模式,由政府、供水企業、開發商和用戶共同承擔建設資金,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隨著直飲水工程的不斷推進,起步區居民將享受到更加安全、健康、便捷的飲用水服務。
再生水回用,打造全市節水新高地
再生水是城市第二水源。起步區在新區建設中有序推進再生水廠建設,崔寨再生水廠是其中率先完成建設的,其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分布于地下,從地面的集成中控系統,可實時查看再生水處理的情況。污水處理采用AAO+MBR處理工藝,能夠確保處理后的高品質再生水用于綠化澆灌、工業用水或生態補水等,形成閉環經濟模式。

“該項目高度契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理念,規劃總規模為日處理12萬噸,現建成投產的一期規模是日處理4萬噸,占地約4.04公頃。正常這樣的項目建設周期需要1年到1年半,而該項目自開工到封頂僅用了4個月時間,刷新了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速度。”該項目建設和運營單位——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運營副總經理李志表示。
濟南起步區管委會建設管理部部長鄭兆宇介紹,在起步區,以新區建設為契機,實施再生水利用管網全覆蓋,結合道路、項目建設,敷設再生水管網130余公里,利用崔寨再生水廠出水,用于片區工業生產、道路噴灑、景觀綠化、生態補水等。根據計劃,2024年內,起步區還將啟動引爆區再生水廠、太平再生水廠、孫耿再生水廠等項目建設,建成后,新增再生水供給能力18.5萬立方米/天。“預計2025年,起步區再生水利用率60%以上,成為全市節水新高地。”
閃電新聞記者 馮宜雯 吳政宏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