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4 年 9 月 20 日要聞 星期五值班主任:張曉霞 責任編輯:陸佳卉 新聞熱線:(010)63376726 E-mail:zgxxbywb@163.com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持續探索和創新實踐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和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一)1949-1978年,環境保護理念初步形成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自新中國成立以后開始孕育萌芽。1956 年,我國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即廣東肇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揭開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將環境保護治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職能范圍,這是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首次將“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寫入憲法,為我國環境法制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1979-2012 年,環境保護政策和制度體系持續發展1979 年,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單項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六五”時期,環境保護首次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正式把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七五”時期,我國發布首個五年環境規劃《“七五”時期國家環境保護計劃》,環境保護成為國民經濟與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八五”時期,我國提出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將可持續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九五”時期,國務院相繼發布《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十五”時期,黨中央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頒布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十一五”時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 GDP 能源消耗下降比例作為約束性指標,建立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體系和相關制度。(三)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日臻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國家將“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安排。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作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是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2018 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強調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2023年,黨中央再次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全面總結了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四個重大轉變,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六項重大任務。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狀況逐步改善(一)環境保護投入跨越式增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每年為25億-30億元,到80年代末期年度投資總額已超過 100 億元。2022 年,投資總額達 9014 億元,與2001 年相比增長 6.7 倍,年均增長 10.2%。其中,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972億元,增長8.1倍,年均增長11.1%;當年完成環保驗收工業項目環保投資2756億元,增長7.2倍,年均增長10.5%。(二)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明顯自然保護區數量快速增多。我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截至 2021 年,我國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個數474 個,比 2000 年增加 319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9821萬公頃,比2000年增長69.2%。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據最新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14-2018 年)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為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3.0%,森林蓄積量175.6億立方米。與第一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年)相比,森林面積增加1.0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10.3個百分點,森林蓄積增加89.0億立方米。據《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2023年,全國完成造林 399.8萬公頃,種草改良437.9萬公頃,完成國土綠化任務超800萬公頃。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顯示,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已達 356 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形勢比較嚴峻。我國開始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經過長期不懈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土流失狀況已經取得明顯改善。2011-2023年,全國水土保持率從68.9%提高到72.6%,中度及以上侵蝕占比由53.0%下降到35.0%。濕地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2022 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指出,中國濕地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濕地面積達5635萬公頃。截至 2022年,我國共有 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設立了901處國家濕地公園。荒漠化沙化治理成效顯著。據最新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連續4個監測期保持雙縮減。截至2019年,荒漠化土地面積257.4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68.8萬平方公里;與1999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 10.0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減少5.5萬平方公里。(三)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據2021年《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 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生物資源保護成效顯現。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2020年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以來,長江魚類數量有所回升。污染防治攻堅不斷推進,減污治污成效日益彰顯(一)主要污染物防治深入展開,排放總量有效降低我國自“九五”以來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有效降低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九五”期間,首次制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對12項污染物指標實行排放總量控制。“十五”期間,我國將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對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6種主要污染物排放提出控制目標。2010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2005年分別下降14.3%和12.5%,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 8%至 10%。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 2010 年下降 12.9%、13.0%、18.0%和18.6%,超額完成控制目標。2020年,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3.8%、15.0%、25.5%和19.7%,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下降8%,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以上。2023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同比分別下降2.0%、7.1%、2.2%、2.1%,排放情況好于“十四五”規劃目標時序進度要求。(二)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十條”,提出了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行業整治、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機動車污染治理等全面推行。“十三五”期間,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明顯增加,優良天數比例有所提高。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達到37微克/立方米,累計降低28.8%,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 10.8 個百分點。PM10、SO2、NO2、CO年均濃度均比2015年明顯下降。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202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59.9%,比2015年提高30.5個百分點。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0%,比2015年提高5.8個百分點,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2.5個百分點。“十四五”時期以來,空氣質量繼續改善。國務院印發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 PM2.5 平均濃度為 30 微克/立方米,優于年度目標約3.0微克/立方米。(三)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水質改善明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陸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法規和標準,制定并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發布“水十條”,出臺《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十三五”時期,地表水水質總體向好。與2015年相比,2020 年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由 66%上升到 83.4%,提高 17.4個百分點,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 13.4 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由 9.7%下降到 0.6%,下降了 9.1 個百分點,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 4.4 個百分點。河流水質不斷改善。2020 年,長江干流歷史性實現全Ⅱ類及以上水質。海域海水水質保持平穩向好。2020 年,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77.4%,比2016年上升4個百分點。“十四五”時期以來,地表水環境質量繼續向好,重點流域水質改善明顯。2023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89.4%,比2020年上升6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0.7%,與2020年基本持平。黃河流域水質首次由良好改善為優,海河流域水質由輕度污染改善為良好,松花江流域水質持續改善。長江干流連續4年、黃河干流連續2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全國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與 2020 年相比,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 85.0%,提高7.6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比例7.9%,降低1.5個百分點。(四)深入推進凈土保衛戰,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05年至2013年,我國首次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 16.1%,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土壤污染防控。2016年,國務院印發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首個綱領性文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十三五”期末,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十四五”時期,我國繼續堅持土壤污染風險管控。2023年,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五)固體廢物與新污染物防治不斷加強危險廢物得到有效控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2022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56.8%,比2000年提高10.9個百分點。2022年,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量為9444萬噸,較“十三五”期末提高23.8%。固體廢物零進口如期實現。2017 年國務院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禁止洋垃圾入境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舉措。2017-2020 年累計減少固體廢物進口量約 1 億噸左右。再生資源回收量由改革前2016年的2.6億噸增加到2021年的3.8億噸。無廢城市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國務院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從城市整體層面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推動無廢社會建設。2019年公布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2021年出臺的《“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將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作為總目標。新污染物治理邁出關鍵一步。黨的二十大將開展新污染物治理作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的新任務。2022年,國務院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對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進行全面系統部署。2023年,啟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示范,對14種類新污染物實施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控措施,淘汰8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一)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一方面,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2022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972億元,比2001年增長8.1倍。其中,燃氣投資 371 億元,增長 3.5 倍;集中供熱投資 517 億元,增長 4.7 倍;排水投資 2677 億元,增長 9.9 倍;園林綠化投資 1700 億元,增長 8.4 倍;市容環境衛生投資708億元,增長 11.3倍。另一方面,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持續提高。2022年,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8.1%,比2000 年提高 63.8 個百分點;供水普及率 99.4%,提高35.5個百分點;燃氣普及率98.1%,提高52.7個百分點;集中供熱面積111.3億平方米,增長9.0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 43.0%,提高 14.8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3平方米,增長3.1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9.9%,比2001年提高41.7個百分點。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一方面,農村清潔衛生狀況持續改善。2023年,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5%左右,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45%以上。另一方面,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2022年,農村太陽能熱水器為7792萬平方米,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6.0倍。(二)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穩妥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十四五”時期開局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及《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個重要文件,構建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2023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與上年持平。能源結構持續調整。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1980年的72.2%下降至2023年的55.3%,下降了16.9個百分點。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 1980 年的 7.1%上升至2023年的26.4%,提高了19.3個百分點。2023年,全國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再創新高,為15.2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比重達到52%。(三)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形成產業綠色轉型加快發展。“十一五”以來,單位GDP能耗整體呈現下降態勢,累計降低43.8%,年均下降3.1%。能源加工轉換效率由1980年的69.5%提升至2022年的73.2%,提升了3.7個百分點。綠色交通運輸快速發展。“十三五”時期,我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 492 萬輛,占汽車總量 1.8%,與 2015年相比,保有量和占比分別增長 7.4倍和提高 1.4個百分點。“十四五”時期以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迅猛。2023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2041萬輛,比“十三五”期末增長 3.1 倍,占汽車總量的 6.1%,比“十三五”期末提高4.3個百分點。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奮斗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但同時應清醒地認識到,建設美麗中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持續奮斗,堅定不移朝著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邁進,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 ——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四(上接1版)能源消費保持增長,綠色低碳進程加快新中國成立 75 年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國能源需求不斷增長,能源消費整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1953年[9],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僅為0.5億噸標準煤,2023年達到57.2億噸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104.7倍,年均增長6.9%。分品種看,清潔能源消費增長更快。與1980年比,2023年天然氣消費量增長26.8倍,年均增長8.0%;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量增長41.4倍,年均增長9.1%。與此同時,煤炭消費量僅增長6.8倍,年均增長4.9%;石油消費量增長7.3倍,年均增長5.1%。清潔能源占比不斷提高。長期以來,煤炭作為我國基礎保障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始終保持第一,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1953-1978年,煤炭占比逐步下降至 70.7%;石油占比由 1953 年最低的 3.8%提高到22.7%;天然氣由1957年最低的0.1%提高到3.2%,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53年的1.8%提高到3.4%。1979-2000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呈現先升后降的走勢,2000 年占比為 68.5%;石油占比先降后升,達到 22.0%;天然氣占比小幅波動,下降到 2.2%;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快速發展,占比提高到 7.3%。2001-2012 年,煤炭行業快速發展,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維持在 68.0%-72.0%;石油占比持續下降到17.0%;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分別提高到4.8%和9.7%。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加快轉變用能方式,扎實開展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加快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大規模高效科學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成效明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增長加快,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 2012 年的 14.5%提高到2023年的26.4%,其中天然氣消費占比從4.8%提高到8.5%,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占比從9.7%提高到17.9%。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68.5%降至55.3%;石油消費占比保持在18%左右。人均用能水平顯著提高。1953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93千克標準煤,2023年達到4053千克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42.6倍,年均增長 5.5%。民生用能保障有力。2022年,我國人均生活用能 500千克標準煤,比 1980 年的 112 千克標準煤增長 3.5 倍,年均增長 3.6%。其中,城鎮人均生活用能 461 千克標準煤,比 1980 年的 332 千克標準煤增長0.4倍,年均增長0.8%;鄉村人均生活用能571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60千克標準煤增長8.5倍,年均增長5.5%。居民用能低碳化轉型成效顯著。人均生活煤炭消費量年均下降2.6%,人均生活電力消費量年均增長11.4%,人均生活液化石油氣消費量年均增長 9.4%,人均生活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3.5%。終端用能電氣化率[10]大幅提升。新中國成立75年來,電力工業在發展規模和質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011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電力大國,同時人均用電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在工業、建筑、交通、農業等領域積極推進電能替代,終端電氣化水平顯著提高。2023年我國終端用能電氣化率約為28%,位居國際前列。電能有望在“十四五”末超過煤炭,成為終端第一能源消費品種。能效水平大幅提升,節能降耗成效顯著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加強能源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各項需要的基礎上,我國實施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更加注重能源發展的質量和效率。隨著單位GDP能耗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連續寫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等各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相繼推出,節能減排政策機制不斷健全,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持續推進,我國節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GDP能耗整體呈現下降態勢“。十一五”以來,累計降低43.8%,年均下降3.1%。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通過推進技術工藝升級、更新改造用能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和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不斷下降。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2023年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20.0%,燒堿綜合能耗下降19.4%,電石綜合能耗下降15.5%,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5.2%,水泥綜合能耗下降10.2%,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14.0%,噸鋼綜合能耗下降6.7%,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 6.0%。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整體提高。與 1980 年相比,2022年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發電及供熱提高11.9個百分點,煉焦提高4.6個百分點。“十四五”以來能源發展取得新進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速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四五”以來,能源生產能力顯著增強,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累計增長18.7%,年均增長5.9%。煤炭壓艙兜底作用充分發揮,原煤產量累計增長20.8%,年均增長6.5%。油氣增儲上產再上新臺階,原油產量累計增長 7.3%,年均增長 2.4%。天然氣產量累計增長20.7%,年均增長6.5%。新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年均增長超過 1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達到53.9%。節能降碳取得顯著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十四五”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能耗雙控政策不斷優化完善,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等非化石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節能降碳成效顯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等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后,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7.3%,年均下降2.5%。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改善。從能源生產結構來看,2023年原煤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比重比2020年下降0.9個百分點;原油占比下降0.6個百分點;天然氣占比與2020年持平;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2023 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2020 年下降 1.6 個百分點;石油占比下降 0.5 個百分點;天然氣占比提高0.1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2.0個百分點。新中國成立 75 年來,我國能源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節能降耗成效明顯。當前,我國已開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錨定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需求將保持剛性增長,節能降碳依然面臨諸多考驗。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奮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能源力量。注:[1]本文中2023年數據為初步核算數。[2]數據來源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3]數據來源于自然資源部《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4]數據來源于國家能源局。[5]數據來源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6]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自2005年、2011年起統計。[7]本文中2023年分品種能源凈進口數據為海關快報數。[8]1997 年開始能源凈進口總量大于0。[9]1953年開始能源消費總量核算。[10]數據來源于《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4》。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